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理念深深影响着广大数学教师教学的方式,造成单向传输的教学形式成为主流,而伴随新课改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在当前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到,传统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学生进行知识有效认知的主要因素。而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学科,对发展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中占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当积极改革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从而逐步落实新课改中对数学课程的教育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兴趣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意味着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开始步入了新的篇章,在当前课改的要求中,学生不仅应当掌握基础数理内涵,同时也应当形成数学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综合素养,因此,实现高效能、高品质数学课堂的建构,也成为广大数学教师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所以,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向,汲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并进行不断地改进,从而在不断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方法中,逐步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讲解,助推高质量数学课堂的生成。
一、注意兴趣激发,奠定高效基调
兴趣是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认知主动性的直接体现,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高效课堂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正确课堂教育理念的引导,通过引人入胜的方法,丰富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能够激发内心的情感元素,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建构。而游戏无疑是能有效满足这一教育要求的有效方式,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游戏的元素,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調动,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使用游戏的形式,创建教学的活动,提升学生认知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在课下,教师将“1+2=”“2+2=”“1+3=”等算式录入计算机当中,使得每张幻灯片对应一个算式。随后,在课堂中,教师先向学生讲解“1+2=”“2+2=”“1+3=”等单词的读音和含义,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字和加减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紧接着,教师将提前制作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当课件中显示“1+2=”“2+2=”“1+3=”中的一个算式后,学生进行抢答,对于最先抢到答题权且回答正确的学生,获得一轮游戏的胜利。随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反复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1+2=”“2+2=”“1+3=”等算式的记忆。
显而易见,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融入游戏等元素,促进趣味课堂的建构,从而强化学生认知数学知识的动力,增加学生的主动性。
二、改革教学结构,突出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课堂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看做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往往造成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如预期的情况。而在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当中指出,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新认知的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强调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重课堂活动的有效设计,使得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重合,让学生更好地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数学知识的认知。所以,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合作学习活动受到了教师的关注,也成为教师改革教学结构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千米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就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在课堂中,教师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具体表现,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数学知识储备量,以及性格特点的差异等,进行组员结构的安排。随后,教师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设定相互讨论的任务,指明学生进行合作的方向。紧接着,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私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产生属于学生自身的思想。之后,学生在小组当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并共享他人的见解,在发挥集体智慧的过程中,深化对《千米的认识》中知识的认知,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数学知识的学习质量。
不难看出,在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综合学生的能力差异和素质差异,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优化,能够有效发展合作活动的优势,促使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从而在突出学生主体位置的同时,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三、巧妙创设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同时问题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进行运转的起点,所以,在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针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分析。而一般来说,在进行问题的设计中,教师应当考虑两个方面,其一是问题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适配性,其二是问题提出的时机,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问题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学生进行知识认知的桥梁,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例如,在《三位数的加减法》这节课中,主要讲解了三位数加减法的法则等内容,在向学生解说了本节课的基本数理知识后,为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结构,教师就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如下生活化的问题:一个装修队要修整一段长为9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25米,第二天修了24米,那么还剩下多少米需要被修整呢?原本有95盆花需要售出,第一天售出67盆,第二天需要售出80盆,那么还需要再进购多少盆花呢?等。随后,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三位数加减法法则,进行上述问题的解答,从而在实践应用中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提升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中知识的效果。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使用问题的形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进行知识认知的欲望,使得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强化认知的效果,实现思维的有效发展。
四、创建多元评价,强化学生提升
课堂评价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深化自身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的环节。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将学生置于评价中的客体位置,单向接受教师的点评,造成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性不高的情况。而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开展数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环节,教师也应当转变传统形式的评价方式,而是采用多元评价的形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性,同时让学生接受来自同伴的点评,以及自评,加强学生对自身学习行为的了解和认知,从而在不断改进中,逐步提升学习数学知识的质量。
例如,在《辨认方向》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进行评价标准的制定,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直观了解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同伴的评价意见;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在《辨认方向》这节课中的表现,并在反思中明确自己可以进行改进的方面。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并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改正建议,让学生基于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开展数学课程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课程教学结构的变革,增强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欲望,使得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建构。但是,数学教师也应当意识到改革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坚定进行改革的信心,不断优化教学的方式,在建构完整数学课堂教学体系中,逐步提升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桂宏.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名师在线,2017(24):11-12.
[2]林丽萍.也谈游戏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作用[J].新教师,2017(12):61-62.
[3]张洪彬.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20.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兴趣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意味着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开始步入了新的篇章,在当前课改的要求中,学生不仅应当掌握基础数理内涵,同时也应当形成数学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综合素养,因此,实现高效能、高品质数学课堂的建构,也成为广大数学教师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所以,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向,汲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并进行不断地改进,从而在不断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方法中,逐步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讲解,助推高质量数学课堂的生成。
一、注意兴趣激发,奠定高效基调
兴趣是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认知主动性的直接体现,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高效课堂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正确课堂教育理念的引导,通过引人入胜的方法,丰富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能够激发内心的情感元素,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建构。而游戏无疑是能有效满足这一教育要求的有效方式,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游戏的元素,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調动,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使用游戏的形式,创建教学的活动,提升学生认知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在课下,教师将“1+2=”“2+2=”“1+3=”等算式录入计算机当中,使得每张幻灯片对应一个算式。随后,在课堂中,教师先向学生讲解“1+2=”“2+2=”“1+3=”等单词的读音和含义,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字和加减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紧接着,教师将提前制作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当课件中显示“1+2=”“2+2=”“1+3=”中的一个算式后,学生进行抢答,对于最先抢到答题权且回答正确的学生,获得一轮游戏的胜利。随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反复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1+2=”“2+2=”“1+3=”等算式的记忆。
显而易见,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融入游戏等元素,促进趣味课堂的建构,从而强化学生认知数学知识的动力,增加学生的主动性。
二、改革教学结构,突出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课堂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看做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往往造成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如预期的情况。而在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当中指出,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新认知的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强调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重课堂活动的有效设计,使得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重合,让学生更好地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数学知识的认知。所以,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合作学习活动受到了教师的关注,也成为教师改革教学结构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千米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就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在课堂中,教师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具体表现,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数学知识储备量,以及性格特点的差异等,进行组员结构的安排。随后,教师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设定相互讨论的任务,指明学生进行合作的方向。紧接着,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私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产生属于学生自身的思想。之后,学生在小组当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并共享他人的见解,在发挥集体智慧的过程中,深化对《千米的认识》中知识的认知,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数学知识的学习质量。
不难看出,在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综合学生的能力差异和素质差异,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优化,能够有效发展合作活动的优势,促使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从而在突出学生主体位置的同时,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三、巧妙创设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同时问题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进行运转的起点,所以,在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针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分析。而一般来说,在进行问题的设计中,教师应当考虑两个方面,其一是问题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适配性,其二是问题提出的时机,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问题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学生进行知识认知的桥梁,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例如,在《三位数的加减法》这节课中,主要讲解了三位数加减法的法则等内容,在向学生解说了本节课的基本数理知识后,为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结构,教师就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如下生活化的问题:一个装修队要修整一段长为9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25米,第二天修了24米,那么还剩下多少米需要被修整呢?原本有95盆花需要售出,第一天售出67盆,第二天需要售出80盆,那么还需要再进购多少盆花呢?等。随后,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三位数加减法法则,进行上述问题的解答,从而在实践应用中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提升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中知识的效果。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使用问题的形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进行知识认知的欲望,使得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强化认知的效果,实现思维的有效发展。
四、创建多元评价,强化学生提升
课堂评价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深化自身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的环节。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将学生置于评价中的客体位置,单向接受教师的点评,造成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性不高的情况。而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开展数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环节,教师也应当转变传统形式的评价方式,而是采用多元评价的形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性,同时让学生接受来自同伴的点评,以及自评,加强学生对自身学习行为的了解和认知,从而在不断改进中,逐步提升学习数学知识的质量。
例如,在《辨认方向》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进行评价标准的制定,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直观了解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同伴的评价意见;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在《辨认方向》这节课中的表现,并在反思中明确自己可以进行改进的方面。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并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改正建议,让学生基于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开展数学课程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课程教学结构的变革,增强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欲望,使得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建构。但是,数学教师也应当意识到改革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坚定进行改革的信心,不断优化教学的方式,在建构完整数学课堂教学体系中,逐步提升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桂宏.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名师在线,2017(24):11-12.
[2]林丽萍.也谈游戏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作用[J].新教师,2017(12):61-62.
[3]张洪彬.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