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来源 :高等农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tombo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缺乏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手段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全员育人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方法.以农林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为例,首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家国情怀、人文素养、专业志趣和爱岗敬业4个育人维度,挖掘思政元素并落实支撑课程;其次,组建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思政教师、企业工程师5方参与的育人共同体,形成全员协同育人的局面;再次,提出了引经据典法、引理类比法、引申归谬法3种教学方法及其适用的思政元素;最后,介绍了基于多元指标的考核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方法 在浙江农林大学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一定成效,可为农林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原安溪高甲戏剧团)是一个扎根在闽南茶乡的优秀文艺团体,在创演新剧目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与传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创作和演出了讽刺喜剧《凤冠梦》和《玉珠串》,在全国戏剧界引起巨大轰动与成功.应该说,高甲戏剧种对于搬演古装戏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而在现代戏的创作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们的主营业务基本上是古装戏,包括新创作的《憨生别传》和《李光地》的成功也是我们在高甲戏丑角和老生行当艺术上的收获.在创与演都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作为一团之长我是如何考虑创作新编现代戏《莫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发展动能转换: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农业发展全过程、生物安全技术引导农业绿色发展、大健康理念推动农产品消费转型升级、危机应对推动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后疫情时代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建设应当确立发展新方位,从构建学科共同体、设立学科特区、促进学科包容整合、延展学科公众传播功能等四个维度创新发展机制,推动学科转型发展.
随着具有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和技术集成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各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各高校陆续开展了一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但效果不甚理想,迫切需要探寻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在简要界定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依据科莫斯教授等的PBL模型,对东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新设计,以期在推进东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进程的同时,为其它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这一战略实施进程中,以高等学校特别是涉农高校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构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农业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地理区位、人才供给和心理认同方面的优势表现突出,但也存在学科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支撑作用不强、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对接不畅、社会服务破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困境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地方农业院校探索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效果的路径,应坚持农科主导,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全面振兴;“以本为本”,创新培养模式,突破人才瓶
新农科的系统性、脱耦性和嵌入性特征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农科建设要求构建农业教育链、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价值链“三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涉农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确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并积极探索专业建设质量提升路径.基于“三链融合”做好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全面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构建校内外一体的专业评估体系,建立有效的专业预警机制,最终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育卓越农林新才”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全国29所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研究,解析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思政教学建设中应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促进思政、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融合,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等四项举措,以进一步提升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能力,提高农林院校育人水平,为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食品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农业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迫切需要以新工科与新农科建设为导向,加速人才培养改革.针对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融合不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食品产业融合不足;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融合不足;考核评价机制与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不足.必须进一步注重新农科与新工科交叉,探索出契合农业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原则;
改革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制度前提.深化教育改革的本科生导师制是激发了学习自主性,还是因增强学生依赖而反向抑制,亟待检验制度效应.以G大学开展本科生导师制为例,利用580份本科生调查数据,在通过主成分法度量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基础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本科生导师制影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净效应.研究发现,本科生导师制降低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下降幅度在0.04-0.25之间,但不超过10%;匹配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均值偏误从21.2%下降到9.3%,且本科生导师制对不同学生群体学习自主性的影响方向与强度
面向新工科、新农科背景下国家农业与水利工程科技创新对卓越人才培养的重大需求,按照“顶层设计、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总体思路,将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机制等工程教育先进理念与人才培养实际需求相融合,创建并实践了高等农业院校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重点解决高等农业院校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农交叉融合的复杂性,培养标准和方案的系统性、整体性设计不足,持续改进机制缺乏的问题;工程与农业深度交叉、工程技术与非技术要素有机融合、行业院校学生通专平衡等多重需求协调的难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与创新能力不足
新农科发展背景之下必然需要推动教材的创新与发展.以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新形态教材《畜产品加工学》建设为例,探讨了教材分析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而明确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目的 ,以及新形态教材建设应该坚持的目标性、交互性、融合性、需求性等四条原则.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出了在新形态教材建设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四个重点内容,以期促成新农科建设的有效落实,最终助力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