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餐后血糖全面达标的重要性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与空腹血糖反映的基础水平不同,餐后血糖反映机体血糖的最高水平。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控制餐后血糖具有积极的意义。控制餐后血糖对整体达标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
  关键词 糖尿病 餐后血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06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大血管、微血管、神经病变等各种慢性并发症。全面评估血糖水平是良好血糖控制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常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HbA1c作为血糖水平的评估指标,其中HbA1c可反映患者8~12周平均血糖水平,一直被临床医师视为评价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近年研究发现:即使HbA1c达标患者,仍发现部分有餐后高血糖波动现象[1]。所以血糖控制全面达标,应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HbA1c达标。
  
  餐后高血糖与HbA1c的关系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HbA1c的影响:HbA1c同时受到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影响,两者对HbA1c的“贡献”孰轻孰重。研究发现,在不同的HbA1c水平,空腹及餐后血糖对HbA1c影响不同。在血糖控制不良患者,以空腹血糖影响为主;在血糖控制较好者,则以餐后血糖“贡献”大些。餐后高血糖的要害在于对HbA1c的影响和血糖波动本身对血管内皮及其功能的危害。周健等在正常糖调节者(NGR)和2型糖尿病患者连续血糖监测(CGMS)发现,当HbA1c<7.5%时,餐后血糖升高部分对总体日内高血糖的作用大于餐前血糖;当HbA1c≥7.5%时,餐前高血糖的相对作用逐渐增加并占主导[2]。
  控制餐后高血糖有利于HbA1c达标:人的一生中相当部分的时间处于餐后状态,因而餐后血糖升高水平大都代表了一天中血糖的最高点。这或许正是餐后血糖的重要性所在。关于餐后高血糖的危害及对其控制的重要意义在学术界基本已形成共识。喻明、项坤三等对43例正常糖调节者(NGR)进行72小时动态监测,发现健康受试者血糖水平呈波动性变化,夜间及三餐前是血糖较低的时间段。日内血糖高峰多于餐后1~2小时显现,尤以晚餐后为甚[3]。当HbA1c<7.5%时,餐后血糖升高部分对总体日内高血糖的作用大于餐前血糖,由此而提出了“早期干预”餐后高血糖的必要性[2]。为达到总体血糖控制的目的,不仅需要注意空腹血糖,同样需关注餐后血糖,尤其是HbA1c在接近达标水平时。既往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的血糖监测大多只测定空腹和三餐前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水平,这也是HbA1c达标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餐后血糖水平与血糖波动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杜锦等对149例年龄30~70岁,无明确糖尿病病史但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受试者进行75gOGTT,同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血糖峰值与IMT异常独立相关[4]。提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血糖平均水平升高有关,可能也与餐后高血糖所引起的血糖的波动密切相关。
  控制餐后高血糖可减少血糖波动:正常人进餐后,血糖水平保持在一定水平,然后逐渐恢复到基础状态。而糖尿病患者由于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加之医学营养治疗(MNT)不力,用药方案不合理,治疗依从性差、肝肾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导致血糖总体水平升高以及血糖波动性增大。表现为全天24小时血糖曲线波动明显,尤其是餐后血糖显著上升。周健、贾伟平等比较了正常糖调节者(NGR)和2型糖尿病个体餐后血糖状态的差异,观察到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餐后血糖的过度波动并持续较长时间[2]。
  
  控制餐后高血糖的益处
  
  降低餐后高血糖可改善高血糖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高血糖时可伴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脂质过氧化、黏附因子水平升高,氧化应激增强,炎症因子分泌增多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王先令、陆菊明等发现糖耐量受损(IGT)患者应用阿卡波糖降糖治疗后,随着糖代谢的改善,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也下降[5]。
  控制餐后高血糖使糖尿病患者显著受益:对餐后高血糖进行干预是我国学者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的一个方面。大庆研究堪称世界上第一个对IGT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生活方式干预能非常有效地预防糖尿病。在药物干预的研究方面,杨文英等对321例IGT者进行了为期3年的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药物干预,分别使糖尿病的发病危险性下降87.8%和76.8%[6]。目前全球已有26个国家批准阿卡波糖治疗IGT餐后高血糖。
  综上所述,餐后高血糖的控制在总体血糖达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必须尽可能做到全面控制、全面达标、持久达标,在避免发生低血糖的前提下争取及早积极达标。
  
  参考文献
  1 徐小红,谷卫,何晓霞.血糖“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4:570-573.
  2 周健,贾伟平,喻明,等.上海地区中国人餐后血糖状态的特征.中华医学杂志,2006,86:970.
  3 喻明,周健,项坤三,等.动态监测糖耐量正常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788.
  4 杜锦,汪寅章,智光,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中国全科医学,2006,9:1328.
  5 王先令,陆菊明,潘长玉.不同糖耐量水平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阿卡波糖干预的影响.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254-256.
  6杨文英,林丽香,齐今吾,等.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对IGT人群糖尿病预防的效果-多中心3年前瞻性观察.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131-134.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联合康复治疗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方法,将40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目的:对1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进行总结。探讨其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可能原因。方法:2007年8月-2010年8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6例,男108例,女18例,年龄10~74岁,车祸105例,重物
护理心理学史护理教育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心理护理和社会学护理与护理学的交叉渗透使护理学在整个护理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产妇心理调
目的:分析我院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及药品采购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2010年抗高血压药物的用药数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销售金额、限定日剂量(DDD)、用药
随着医药知识的日新月异和医药模式由以患者为中心到以药学服务为中心的转变,给我们基层医院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基层医院药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呢。基层医院
一、播前准备1.地块选择玉米根系大,枝叶繁茂,所需养分、水分较多,选择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疏松、通气性良好、土壤肥力中等偏上的地块为好。2.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系统、具有产科特点的健康教育宣传,宣传孕产妇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护理知识等,促进孕产妇顺利分娩,母婴平安。从孕妇入院、住院、出院,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并作为检验整体护理的效果,评价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  健康教育方式  专栏教育:在产科病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温馨病房应用的效果。方法:入住温馨病房产妇3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9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母婴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母婴床旁护
针对国内大多数医院护士排班方式仍以手工排班为主的现状,提出了按时间段的班次分类原则,建立了系数可变,且能综合考虑医院运营特点、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约束和人性化需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高中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创设情境以及进行变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