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系列”及苦难叙事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ol123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是个传统的文学大省,从80年代到现在有很多优秀的作家。80年代的公刘的诗集《仙人掌》、鲁彦周的小说《天云山传奇》、赵凯的诗歌《我爱》、梁小斌的诗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在新时期文坛影响巨大。新世纪以后像许春樵的《放下武器》《男人立正》等都有全国性影响。现在安徽籍的批评家在全国几乎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可见安徽人才辈出,是一个人文荟萃人杰地灵的有文化的地方。
  李凤群我认识她很早,我认识她的时候不叫李凤群,叫格格。许多年前在江苏评紫金山文学奖,她的长篇小说《大江边》入选了。我觉得不太像女孩子写的小说,像男孩子写的,写的很有气势、气魄很大。后来的《大风》《大野》也看过。最近她的题材改了,我还没来得及看,就看了开头。总体说李凤群还是以写乡土文学见长,写家族小说、写几十年中国乡村的巨大变革。当下中国创作成就最高的可能还是乡土文学,虽然2012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向我们报告,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乡村人口,但是本质上我觉得中国还是以乡村文明为主体。因此我们最成熟的作品、能够和世界强势文学家进行对话的作品还是乡土文学。城市文学一般来说都没写好,写不好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是在当下巨变的情况下我们的城市文化还正在构建的过程当中。一个类型的文明没有构建出来的时候,想要在文学作品里面把它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个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我們从2011年开始,整个文学创作有了结构性的变化,就是乡土文学逐渐转向都市文学了,但是都市文学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一篇让我们感觉到写得特别好的、能够和乡土文学并驾齐驱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凤群写她见长的乡土文学,我觉得这是在情理之中的。总体来看,她作品的格局很大,非常有气象。但是李凤群的小说——我们今天只是交流,不是专门来表扬李凤群的,当然表扬一个作家非常重要,肯定一个作家比否定一个作家还要重要——但是任何人的作品都有问题、都有局限性。李凤群的作品在结构上有重复,比如《大江边》《大风》都是家族的,一个写三代,一个写四代,三代和四代有多大的差别?作为一个作家要找到和其他作家的差异性,也不能重复自己。李凤群在小说结构上有一点问题。
  另外一点,作家创作与个人文化记忆或者童年记忆或者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系。李凤群的小说里面写苦难、写无望、写绝望多了一些。要不要写苦难?当然要写,人生下来苦难是本质。但是生活过程不完全是苦难,2015年曾经对我们一个时期的小说提出这么一个看法,我觉得当下的小说存在一个情义危机的问题。后来我在《光明日报》发起这个讨论,闻名安徽的批评家钱念孙先生也参与了讨论。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看每一个具体的作品写得都很好,但是把这个作品放到一起来看,几乎中国就是苦难和悲哀的俱乐部,到处是泪水涟涟、苦难无边。如果文学都是这样的话,生活里面到处布满了苦难,我们的文学还要雪上加霜,那我们要这种文学干什么呢?读完了之后,它比生活还让我们感觉到绝望。我曾经跟我的学生讲,如果读了一本书让你感觉到绝望的时候,你扭头就走,再也不要回头看它。在这一点上,我希望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更多一点暖意,生活里面越稀缺的东西,越是我们作家要写的东西,生活里比比皆是的东西不需要作家去写,生活已经告诉我们了,还要文学告诉大家什么呢?大众文学、大众文化这么多年受到大家的追捧,从中国90年代的《渴望》开始,到后来韩国的《大长今》等一些电视连续剧。电视剧这些年是发展最快的一个门类,我跟很多朋友交流,年轻人为什么追捧这些东西?他们说因为这里面有爱,我们的文学里面,爱很少,大众文化里面有爱。这个爱不管多么肤浅,但现在大众文学无论是在技法上,还是在情感上、深度上,在往上走。可是我们的严肃文学不注意向大众文学学习,我们自觉地把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变成一个等级关系,觉得我们高于它,事实上可能未必如此。当然,这个原因太复杂,我们不讨论。
  另外一点,我觉得我们作家书写的情感方式要注意,李凤群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了,最近在国刊《人民文学》上发了长篇,作家的地位在文学界基本可以奠定了,因为国刊很少发长篇。但是你的小说,我是指小说的问题,也不全是这样,比如说《良霞》就不是。最近写的长篇我还没看完。我是说,李凤群的苦难叙事,不要让它再膨胀,不应该再让它发展,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情感方式。不管是从引领风尚,还是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精神内涵,一个作家都要多样性、多元化。我觉得作家对已经普遍意识到的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警觉。
  总体看,我对李凤群抱有期待,一个70后的作家写了这么多长篇、中短篇,在小说领域里面中、长、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期待的作家。谢谢大家!
  (根据孟繁华先生在“文艺评论助力安徽文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成文。)
  责任编辑   赵   萌
其他文献
晚上临睡前,朱莎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说,今夜暴雪。  朱莎在睡梦中被楼下急促的车喇叭声吵醒,从枕边拿过手机看,才四点三十七分。大半夜的,又闹哪出?  喇叭声持续不绝。不会是昨晚自己车没停好挡住出口了吧?朱莎想着,有几分不情愿地歪身旋开台灯,披衣下床,拉开窗帘朝楼下望去。  嚯,窗外昏黄的路灯光影里,大朵大朵的雪花正沉甸甸地往下落。朱莎看见自己白色的小POLO已经被雪塑成了一只胖墩墩的“大白”了。“大
期刊
一个诗人和一个作家,珠联璧合,在宣纸上书写中国新文学的那些片段、那些诗句和篇章,很有意思。这是一次有关新文学的思考和实践,是一次笔墨事件……  李敬泽 批评家,散文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学》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有评论集《为文学申辩》《致理想读者》《会议室与山丘》等,散文集《咏而归》《青鸟故事集》《会饮记》等。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冯牧文学奖、十月散文双年奖、
期刊
1  我每个礼拜六下午四时,会准时出现在一家叫“兔四爷”的动漫主题冷饮店里。  进门右手边有个五层的小橱柜,最下面一层摆放着四盆花,两盆像枯草的叶子,一盆姹紫嫣红的花,红色果子从花丛里争艳绽放,只有一盆是真的,绿萝,很茂盛,明亮的光打在叶子上光滑滑,绿意盎然。从第二层开始,各种动漫的手办矗立在橱柜上,有海贼王路飞、七龙珠悟空、灌篮高手樱木花道、忍者、美少女战士,以及几张棋魂的木制版画。店里大多数是
期刊
蔡家饭馆,算得上是老街上的老字号了。那厚重的木制招牌高高挂在饭馆的门额上,历经沧桑而不显陈旧,几乎成了老街的标志。  蔡家饭馆有道有名的招牌菜——白斩鸡,它几乎是来饭馆就餐的食客们必点的一道菜。  蔡家饭馆的白斩鸡很有讲究。制作这道菜的原料一律是五斤左右的阉鸡。这些阉鸡可不是随便从市场上买来的。距饭馆十里外的西山中,坐落着十几个小山村。蔡家饭馆和这些村的养鸡户订有合同,阉鸡只从他们家里购买。  正
期刊
树梢上,一轮玉盘高悬,泻下遍地银光。恬静的公园一隅,一对双鬓斑白的恋人相依而坐,喃喃低语。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退休前他在文学研究所供职,随口吟出了一句古诗。  “呵,我不爱,不爱那缺口的月亮;不爱那揪人心肠的月食的景象……”她曾经是一所大学的音乐教师,不知为什么,此刻,她竟鬼使神差般地想起了当年没收的一个大一男生写的情诗。  每个月的农历十五,是月亮该圆的夜晚。无论有月无月,他
期刊
一地界的建筑,土楼最高,小两层,坐落在朱郢边缘处。  土楼无光彩,灰头灰脸,除草苫盖的顶,无一处不由土构成,连窗户,也如老鼠打出的洞子,吐出土地的味道。但也刺眼,高过郢子里的土房子一个身子,居高临下,看得周边人心悄悄的寒。  土楼仅一间,兀自向上挺去,笨拙,但却有些巧妙劲。坐南朝北,独自的,和周围的屋子院子不沾边,处于郢子的边缘。站在二层,丘陵地带的田,一浪浪的全在眼里,春花秋实,夏长冬藏,若眼神
期刊
几天前我在抱龙山西坡的腰部,遇见老邻居王新强。大家都叫他强子。我从众,也叫他强子。  我和强子都是抱龙山脚嘉美小区的第一批住户,入住十多年了,住前后楼,还都是一楼,都有个小庭院,都爱好花草树木,关系自然要比别的邻居更亲密些。  每次跟强子见面,都要聊聊天,聊聊生活琐事,聊聊彼此的得意或不得意。小人物的生活,大抵如此的吧。  抱龙山西坡的腰部,有一段相对平坦的柏油路,長度不足三百米,宽度七八米的样子
期刊
老支书李四正要上床睡觉,有人在敲他的门,他嘀咕着,这么晚了,是哪个没头脑的。  李四叔啊,我是二蛋,您开开门呗。  李四马上反应过来,二蛋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人,下个月村里要开选举会,二蛋是候选人之一。  李四开了门,二蛋提了几瓶稻花香进来了。李四推让着不要,二蛋说,麻烦您给下面的人打打招呼,以后我要重谢哩!  李四拉着二蛋的手,说,侄,这不好,怕人说贿选哩。  李四说,放心啊,我每家每户都派人送了
期刊
贴在窗玻璃上的蜗牛  这一天,我好像得了抑郁症,坐在屋子里,一动不动,发呆。  生活给我开了一剂方子,我却忘记了病根。  在偌大的北京城,我像一只蜗牛,贴在窗玻璃上,看着急匆匆的人们,奔来跑去。  而在我这里,好像人世变得越来越小,再也不想征服那么多东西,最后只缩小到一个圈子,三两个朋友,一个家和一个深爱的人。  一辈子好像就此落幕了一样。  但我并不悲伤,反而悬挂着幸福的微笑。转身拥抱自己,与自
期刊
桐柏的初夏,感觉比江南来得确实要晚了些。  北印度洋翻江倒海顺时针搅拌的季风洋流,裹挟着跨越赤道的时序信息,掠过中国南海宝石般的锦毯,把一个热情炫亮的夏的季节,向着内陆的深处,一路推展,尽情渲染。  然而,在桐柏,在淮河,时序的密码不破自译,季节的参数悄然更改。生之为水的淮河,却以水的柔情,跳出了水的框框,跳出了水与生俱来的本相。不仅要做一条大地上流淌的河流,更要做一条拥有山一样风骨的河流。并最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