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康熙年间,一批文人因编校《全唐诗》而聚集在扬州诗局。他们交游唱和、书信赠答、宴饮雅集,诗局也因承载着这样的文学活动而具有了文学空间的意义,代表着一段文学史。诗局编修们留下的文学作品记录了他们的行踪事迹,暗含着他们的生命情感,从中可窥见康熙年间的文坛情况。因此,扬州诗局的文学活动值得我们重视。
关键词:扬州诗局 文学活动 文学空间 曹寅
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十九日,帝命曹寅校刊《全唐诗》。同年五月初一,扬州诗局开局。之后,十位钦点的翰林编修便陆续来扬,开启了一段至今仍为后人称道的历史。校刊《全唐诗》期间正是曹寅一生中诗歌创作最为活跃的年头,他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广泛交结江南文士名流,扬州、仪真成了他从事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该编校《全唐诗》的十位翰林编修是:彭定求(字勤止,号访廉)、沈三曾(字允斌,号怀庭)、杨中讷(字耑木,号晚研)、潘从律(字夏声,号云岫)、汪士鈜(字文升,号退谷)、徐树本(字道积,号忍斋)、车鼎晋(字丽上,号平岳)、汪绎(字玉轮,号东山)、查嗣瑮(字德尹,号查浦)、俞梅(字太羹,号师严、云斤)。而曹寅与十位编修在诗局的行踪、事迹,他们的赠答唱和、宴饮雅集,隐于《全唐诗》之后,闪耀着文学与情感的光辉。
一、文人行迹
扬州诗局文人的生活是百态而鲜活的,会因事离局,会赠答雅集,会作诗抒怀。其中有一类作品,反映了文人的行踪与事迹,暗含着他们对仕途浮沉、衰老病退与羁旅行役的慨叹。而这些作品又与诗局密不可分,文人或是在诗局之间创作,或是由诗局之景而生作诗之兴。诗局不再是冰冷的“景”,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境”,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
此“境”,是有时间与地点可考的。关于诗局的起止时间,从曹寅的《奏报雨水收成并请圣安折》中可知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月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五月中旬前。关于诗局的地点,历来争议颇多。如果单指校书之所,那扬州诗局便指天宁寺。但因曹寅在扬,除了要主持诗局,还要巡视盐政,这几乎是同时期的,所以他巡视盐政的署衙——扬州使院和真州使院,既是他自己进行文学创作之地,也是诗局编修们的交游之地。因此,若从文学角度分析扬州诗局的位置,便要考虑到扬州使院、真州使院和天宁寺三地。
曹寅是诗局的组织者,他奉命编校《全唐诗》的第一年,也正是在他的首任巡盐御史任内。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月,他来到扬州使院,写下《桃花泉并序》一诗,诗序中说“五月从驾返署”a,由此可知曹寅此次来扬的具体时间,此外他在序中簡单介绍了桃花泉“泉在使院西侧,味淡于常水”。不过,曹寅作此诗,主要是想表达自己首次兼任盐差,并被授命筹备诗局的心境。诗中有对自己被委以重任、身居高位的担忧,如“瓶居忧在先”;也有对盐院桃花泉的欣叹,如“所欣近几榻,肃若临高巅”,而使院内的泉水、庭风也使他在繁重的公事之余倍感舒畅。曹寅不是纯粹的文人,在康熙一朝,他最重要的身份应是“满洲正白旗包衣”,即康熙帝的“家奴”。因此,康熙帝派遣“心腹”曹寅主持修书一事,必有其政治意义。这一点,很多学者都有做详细的分析。大体就是康熙帝需要既是满族包衣身份又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曹寅在江南笼络文人士子,使文治政策能更好地推行,加强中央的影响。在这种压力下,曹寅的诗中出现一些担忧、焦虑之情也是十分正常的了。
除了曹寅在开局之初有诗外,彭定求也有诗《初晴遣兴》,首句道:“昔是谢公墅,而作梵王庐。喧暄交衢路,几回降金舆。”b《扬州府志》记载,天宁寺原址为东晋名士谢安的府宅。c并且,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南巡,康熙帝都曾驾幸天宁寺。d由此可知,此诗是作于天宁寺,是在追溯天宁寺的古与今。诗人说,来到这里,整理行囊,已经有十天左右了,说明天宁寺既是校书之地,又是编修们的寓居之地。此外,彭诗中不少都是感于天宁寺之景而作,茅亭、银杏树、杏花和竹,皆能引发诗人的诗情。诗人见到茅亭感叹“野客心情爱结茅,精庐敢羡碧山坳”(《题寓中茅亭》)。见到“古木郁森森”“一株当寓轩”(《银杏树歌》)的银杏,则是遐想到晋谢安时此地的风貌,二诗皆是表达文人惯有的隐逸之情。天宁寺的竹是“虽然依小砌,也似入长林”(《竹下独坐》),让他倍感雅适舒怀。而《重到天宁寓见庭中杏花》一诗,作于诗局成立的第二年。从此诗第一句“襆被重携入寺来”可知,彭定求曾在此前离局回乡,诗局编修们也确实是住在天宁寺。彭定求在诗中诉说自己见到庭中杏花后非常欣喜,羁旅行役之困与思念家乡之情也都因见到庭中杏花而消减。
如前所述,诗局编修们并不是一直留在天宁寺编书。汪绎素有血症,曾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回籍调养。查嗣瑮《东山将归常熟》中有注“时七夕后五日”e,说明汪绎在是年七夕之后离局。汪绎回籍之时,查嗣瑮还有诗《次日风雨大作遣询东山方高卧诗以诘之》相赠,诗中尽抒关怀之情而较少离别的感伤。汪绎在《次韵答忍斋查浦送别》中也说“莫言此别无多日”f,认为来日方长,想来,他们都未料到此后已无相聚之期。当诗局众人得知汪绎去世的消息时,皆惊愕痛惜,作诗哀悼。在诗中,俞梅盛赞汪绎的文才,彭定求也惋惜道:“才名籍甚动簪绅,仙骨姗姗本轶尘。”(《汪东山修撰挽词七首》)汪绎本人确实非常有才华,他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的状元,而去世时幼子尚在怀中,曹寅悲痛道“一辰遽忍痛,千龄恨长遗”(《哭东山修撰》),由此可见诗局文人的真情。《全唐诗》工程浩大,且工期紧张,曹寅为此聚集了全城的刻工从事于此,乃至出现刻工短缺的情形。康熙四十五年(1706),侨寓扬州的刻书家张潮允诺为张鼎望(字渭滨)刊刻其《游嵯峨山记》,但苦于难觅刻工,他在给张鼎望的复信中无奈地说道:“因若辈皆在醝宪雕刻《全唐诗》局中,无暇及此。及钦工已竣,再往促之。”g
二、赠答唱和间的文人情谊
在诗局,文人们亦多以赠答唱和来抒发才气,联络感情,他们的文学交游,构成了扬州诗局文学活动中最丰富的一环。 康熙四十四年(1705),曹寅将前往真州,查嗣瑮作《曹荔轩之真州,同晚研、道积、丽上三前辈及东山同年赋别》为其送别,诗人借诗表达校书的辛劳,但是他认为经邦纬国之事皆会辛劳,参与诗局对他来说是一种荣耀。而他在诗末特意注上此时曹寅的官职“以通政视鹾政,理织造,兼校书局”,表现了他对曹寅的敬佩,并希望世人能注意到曹寅此时的身份。曹寅亦有和诗《晚晴将之真州和查查浦编修来韵》,诗中表达了既要处理繁重公事,又要奔波于扬州、真州两地的疲惫劳累。但也表现出他身处高位,深受帝宠的雍容自在。曹寅到达真州后,并未与诗局编修们断了联系。相反,即使是在通信不易的古代,他们也爱寄诗友朋,隔江唱和,文人的风雅显露无遗。曹寅《署楼寓目成咏》一诗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真州使院,他以诗表达对诗局友人的怀念,并将其寄往扬州,杨中讷有作《和曹使君〈署中寓目〉原韵》以和。诗局文人也会前往真州拜会曹寅,如查嗣瑮、彭定求等,皆有诗作留存。
编书之暇,诗局文人们也会作诗述怀。康熙四十四年(1705),徐树本作《校书述怀》后,彭定求有《次徐忍斋编修原韵述怀》,此时,诗局的工作正值紧张之际,诗中道:“疲腕勉为舒,昬眸庶复拭。”彭定求年逾六十,身体也不很健朗,因此在繁重的公务之下,便有忧悲之感。于是,他在天宁寺与同僚共游而抒怀,有隐逸之心。不过,希望远离官场应该只是彭定求在公务繁忙时的慰藉之辞,并不是他的本意。汪绎作《和忍斋校书述怀叠韵见示》,从“勘雠俨对簿,出入多恐失”可见编修们在校书时的认真谨慎。在诗中,汪绎表现出对自己文学造诣的自信,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杨中讷也留有《和徐二编修〈校书述怀〉,仍用〈玩月〉寄曹使君元韵,示同局》,诗人虽然中了进士,但他并不满意,因此辞官。他希望通过自己认可的方式,报效君王。而如今他愿意参与编校《全唐诗》的大业,可见康熙帝的校书任务尽管带有政治色彩,但也有其文学意义,因此被文人所支持。
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寅与杨中讷有一次同题诗创作,曹寅作《题启南先生莫斫铜雀砚图》,杨中讷作《莫斫铜雀研歌有序》。杨诗序云:“贾有持示荔轩通政沈石田《莫斫铜雀研图》……荔轩因邀余同和。要之,各抒所见。”h同题诗创作,古已有之,至唐宋以后成为风尚。诗人们往往同题逞才,而又可以联络情谊。从杨诗序中可以看出,杨中讷是受曹寅邀请而创作,可见同题诗创作确实是志趣相投且交好的文人之间的一种交游方式。
诗局文人除了与同僚唱和外,还会与诗局之外的友人相交。
张云章就曾和曹寅的《桃花泉并序》而作《桃花泉次和曹盐使韵》,他在《祭曹荔轩通政文》中说:“吾始谒公,辛卯之冬。”i说明曹张二人的初次见面在康熙五十年(1711)冬,那此诗应是其在未见曹寅时所作的,张借此表达仰慕与渴望结交之情。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寅已经在诗坛、政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正是因为曹寅喜爱结交文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张才会主动与之唱和献诗。此外,张云章还有《赠曹盐使子青》《题仪真察院楼呈盐使曹李二公》,表达了对曹寅文才及其诗酒唱和的推崇。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也曾赠诗给曹寅,康熙四十四年(1705)十月中旬后,曹寅从真州寄雪花饼给他,朱彝尊便作《曹通政寅自真州寄雪花饼》,表达对曹寅的感谢。康熙四十四年(1705)秋天,朱彝尊来真州拜访曹寅,曹寅邀请其加入诗局,朱彝尊回到扬州后,写信婉拒,信中说:“若老先生交替后,仍复相招入局,则方民之口甚于防川矣。弟家储旧地志三千册,中间不少唐人集外诗,宜亟采获,入之全书……莫若资弟烟楮虾菜之需。弟当于里门,延一二门弟子,相助抄撮,度夏秋可毕。”j从中既可见朱彝尊对加入诗局的顾虑,也可见其为校勘工作提供的帮助。此外,虽然朱彝尊没有答应曹寅的邀请,但对于他时在诗局的表弟查嗣瑮,主动询问,有疑必晰。他给查嗣瑮寄《寄查德尹编修书》,在书中提出了不少建议,表达了对校书进展的关心。除了挚友曹寅、表弟查嗣瑮之外,诗局编修杨中讷、汪士鈜是朱彝尊的门人。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全唐诗》成后,朱彝尊为《全唐诗》作补遗,撰有《全唐诗未备书目》一卷,“补缀《全唐诗》第十一函第七册孙元晏以下至张元正共十四开”k。由此可见,朱彝尊与诗局的关系极为密切。
三、雅集间的交游抒怀
康熙年间,文人雅集之风日盛,而扬州地区的雅集交游更是开风气之先。王士禛在康熙元年(1662)、康熙三年(1664)两次召集红桥修禊,名扬天下。孔尚任、张潮等人也多次组织雅集,大有追步前人、续写风流的意思。l在这些人的倡导下,扬州诗局的文人们也多喜以文会友,宴饮雅集。虽然这些雅集的规模不大,但分析其诗作,亦能梳理当时文人的关系,勾勒出大概的情境,并以此为点,粗略感知康熙文坛的生态。
诗局玩月应是其间最值得重视的雅集活动之一。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连日阴雨后,天气爽朗,明月莹莹,诗局编修们便起了作诗之兴。徐树本先作《玩月》一诗,编修们便纷纷和诗,并且将诗作寄给当时在真州的曹寅。汪绎写下《次韵和徐忍斋前辈〈玩月〉怀曹荔轩使君》,诗人此时的心境算是明朗愉悦,可知校书工作并没有给诗人带来多大的烦恼,否则诗人在诗中就要述“忧怀”了。不过诗中“兀兀若有失”一句,可见他对校书的认真负责。诗末,汪绎希望能早日与曹寅相聚。杨中讷有《和徐二编修〈玩月〉寄怀荔轩使君原韵》诗,他认为参与诗局既是一种荣耀,也是属于文人的责任。借此,他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衷心和志向。末句亦表达了对远在真州的友人曹寅的怀念。此次,俞梅也留有诗作《次徐二编修〈玩月〉怀荔轩使君原韵》。曹寅在收到詩局同僚寄来的诗作后,作《真州述怀奉答徐道积编修〈玩月〉见寄原韵》以和,盼望能与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宴饮雅集,往来唱和,共同编书。曹寅作为诗局的主持者,又身兼数职,这段时间他并不在扬州,因此,不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客观的需要,他都需时常与诗局之人寄诗唱和,联络感情,相互勉励。
诗局还有一次竹下小酌,现存的诗作有曹寅的《诗局竹下小酌,题卓鹿墟出师小照》,彭定求的《题卓鹿墟出师图》。彭诗首句“茶瓜消暑坐论诗”,大概介绍了此次雅集,从两首诗中也可看出卓尔堪(字子任,号鹿墟)与诗局文人的交好。曹寅曾提及自己爱竹,此情此景自能引发诗人的诗情。诗的末句读来一片豪情,表达了对好友的欣赏。卓鹿墟,是明靖难忠臣卓敬之后,且多与明遗老交游。曹寅的诗集中有不少诗都流露出二人的真挚友情。如前所述,曹寅需要帮助康熙帝时拉拢江南文人,特别是明朝遗老,但从诗中看来,曹寅待人以诚,交友以情,并不会因为卓鹿墟的身份而展现出功利性目的。 杨中讷的《忍斋、查浦二编修有〈承荔轩通政回扬,述事抒情,送还真州〉之作,同赋》则记述了另一次小会。康熙四十四年(1705),曹寅从真州回扬并作短暂的停留,与徐树本、查嗣瑮、杨中讷等一起相聚。曹寅牵挂着诗局同僚,短暂的回程也要和友人相聚,还给杨中讷带了米酒。而杨中讷得知曹寅回程的消息后,也万分欣喜。詩人感激曹寅的赠酒,生出佳节难得的感慨,又因此时诗局的工作处于比较紧张的阶段,大家难有时间尽情相聚,因此诗中也流露出时光易逝的忧愁之感。
除了诗局编修们的雅集外,过访诗局的文人也会与诗局编修小聚。赵执信有诗《雨中过查编修德尹嗣瑮寓斋,杨编修端木中讷亦至,小饮志别二首(二君皆在诗馆)》。此诗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天宁寺,从诗中可知赵执信与诗局编修查嗣瑮、杨中讷也有交往。赵执信在诗中悲叹座主的离世,而觉“知己尽”“故人稀”,又因将要与本就难求的知己查、杨二人分别,所以诗中饱含悲凉之感。
扬州诗局是刻书校书之所,同时也是一个文学空间,它既提供交游雅集之地,又是文人的独坐抒怀之境。曹寅、十翰林以及在诗局工作的其他文人,借着编校《全唐诗》一事进行文学交游,从他们的宴饮雅集,赠答唱和,书信往来中,可窥见康熙年间的文坛情况。因此,扬州诗局的文学活动是研究康熙年间文人交游情况不可或缺的一环。
a 曹寅:《楝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17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b 彭定求:《彭定求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97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c 〔美〕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朱修春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d 章宏伟:《扬州诗局刊刻〈全唐诗〉研究》,《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87页。
e 查嗣瑮:《查浦诗抄(卷八)》,见《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册,第575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f 汪绎:《秋影楼诗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1册,第199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g 张潮编、王定勇点校:《尺牍友声集》,黄山书社2019年版,第480页。
h 杨中讷:《芜城校理集(卷上)》,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引自樊志宾:《曹寅与杨中讷的交游——以杨中讷〈芜城校理集〉中的涉曹诗为中心》,《曹雪芹研究》2013年第1辑。
i 张云章:《朴村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集部第168册,第73页。
j 朱彝尊:《与曹荔轩》,《竹垞老人尺牍》,上海图书馆藏清末旧抄本。引自王利民:《朱彝尊与曹寅交游考》,《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2辑。
k 《全唐诗未备书目》,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35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607页。
l 王定勇:《张潮与康熙文坛生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扬州文学地图”(201911117040Z)
作 者: 陈舒琪,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关键词:扬州诗局 文学活动 文学空间 曹寅
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十九日,帝命曹寅校刊《全唐诗》。同年五月初一,扬州诗局开局。之后,十位钦点的翰林编修便陆续来扬,开启了一段至今仍为后人称道的历史。校刊《全唐诗》期间正是曹寅一生中诗歌创作最为活跃的年头,他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广泛交结江南文士名流,扬州、仪真成了他从事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该编校《全唐诗》的十位翰林编修是:彭定求(字勤止,号访廉)、沈三曾(字允斌,号怀庭)、杨中讷(字耑木,号晚研)、潘从律(字夏声,号云岫)、汪士鈜(字文升,号退谷)、徐树本(字道积,号忍斋)、车鼎晋(字丽上,号平岳)、汪绎(字玉轮,号东山)、查嗣瑮(字德尹,号查浦)、俞梅(字太羹,号师严、云斤)。而曹寅与十位编修在诗局的行踪、事迹,他们的赠答唱和、宴饮雅集,隐于《全唐诗》之后,闪耀着文学与情感的光辉。
一、文人行迹
扬州诗局文人的生活是百态而鲜活的,会因事离局,会赠答雅集,会作诗抒怀。其中有一类作品,反映了文人的行踪与事迹,暗含着他们对仕途浮沉、衰老病退与羁旅行役的慨叹。而这些作品又与诗局密不可分,文人或是在诗局之间创作,或是由诗局之景而生作诗之兴。诗局不再是冰冷的“景”,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境”,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
此“境”,是有时间与地点可考的。关于诗局的起止时间,从曹寅的《奏报雨水收成并请圣安折》中可知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月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五月中旬前。关于诗局的地点,历来争议颇多。如果单指校书之所,那扬州诗局便指天宁寺。但因曹寅在扬,除了要主持诗局,还要巡视盐政,这几乎是同时期的,所以他巡视盐政的署衙——扬州使院和真州使院,既是他自己进行文学创作之地,也是诗局编修们的交游之地。因此,若从文学角度分析扬州诗局的位置,便要考虑到扬州使院、真州使院和天宁寺三地。
曹寅是诗局的组织者,他奉命编校《全唐诗》的第一年,也正是在他的首任巡盐御史任内。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月,他来到扬州使院,写下《桃花泉并序》一诗,诗序中说“五月从驾返署”a,由此可知曹寅此次来扬的具体时间,此外他在序中簡单介绍了桃花泉“泉在使院西侧,味淡于常水”。不过,曹寅作此诗,主要是想表达自己首次兼任盐差,并被授命筹备诗局的心境。诗中有对自己被委以重任、身居高位的担忧,如“瓶居忧在先”;也有对盐院桃花泉的欣叹,如“所欣近几榻,肃若临高巅”,而使院内的泉水、庭风也使他在繁重的公事之余倍感舒畅。曹寅不是纯粹的文人,在康熙一朝,他最重要的身份应是“满洲正白旗包衣”,即康熙帝的“家奴”。因此,康熙帝派遣“心腹”曹寅主持修书一事,必有其政治意义。这一点,很多学者都有做详细的分析。大体就是康熙帝需要既是满族包衣身份又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曹寅在江南笼络文人士子,使文治政策能更好地推行,加强中央的影响。在这种压力下,曹寅的诗中出现一些担忧、焦虑之情也是十分正常的了。
除了曹寅在开局之初有诗外,彭定求也有诗《初晴遣兴》,首句道:“昔是谢公墅,而作梵王庐。喧暄交衢路,几回降金舆。”b《扬州府志》记载,天宁寺原址为东晋名士谢安的府宅。c并且,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南巡,康熙帝都曾驾幸天宁寺。d由此可知,此诗是作于天宁寺,是在追溯天宁寺的古与今。诗人说,来到这里,整理行囊,已经有十天左右了,说明天宁寺既是校书之地,又是编修们的寓居之地。此外,彭诗中不少都是感于天宁寺之景而作,茅亭、银杏树、杏花和竹,皆能引发诗人的诗情。诗人见到茅亭感叹“野客心情爱结茅,精庐敢羡碧山坳”(《题寓中茅亭》)。见到“古木郁森森”“一株当寓轩”(《银杏树歌》)的银杏,则是遐想到晋谢安时此地的风貌,二诗皆是表达文人惯有的隐逸之情。天宁寺的竹是“虽然依小砌,也似入长林”(《竹下独坐》),让他倍感雅适舒怀。而《重到天宁寓见庭中杏花》一诗,作于诗局成立的第二年。从此诗第一句“襆被重携入寺来”可知,彭定求曾在此前离局回乡,诗局编修们也确实是住在天宁寺。彭定求在诗中诉说自己见到庭中杏花后非常欣喜,羁旅行役之困与思念家乡之情也都因见到庭中杏花而消减。
如前所述,诗局编修们并不是一直留在天宁寺编书。汪绎素有血症,曾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回籍调养。查嗣瑮《东山将归常熟》中有注“时七夕后五日”e,说明汪绎在是年七夕之后离局。汪绎回籍之时,查嗣瑮还有诗《次日风雨大作遣询东山方高卧诗以诘之》相赠,诗中尽抒关怀之情而较少离别的感伤。汪绎在《次韵答忍斋查浦送别》中也说“莫言此别无多日”f,认为来日方长,想来,他们都未料到此后已无相聚之期。当诗局众人得知汪绎去世的消息时,皆惊愕痛惜,作诗哀悼。在诗中,俞梅盛赞汪绎的文才,彭定求也惋惜道:“才名籍甚动簪绅,仙骨姗姗本轶尘。”(《汪东山修撰挽词七首》)汪绎本人确实非常有才华,他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的状元,而去世时幼子尚在怀中,曹寅悲痛道“一辰遽忍痛,千龄恨长遗”(《哭东山修撰》),由此可见诗局文人的真情。《全唐诗》工程浩大,且工期紧张,曹寅为此聚集了全城的刻工从事于此,乃至出现刻工短缺的情形。康熙四十五年(1706),侨寓扬州的刻书家张潮允诺为张鼎望(字渭滨)刊刻其《游嵯峨山记》,但苦于难觅刻工,他在给张鼎望的复信中无奈地说道:“因若辈皆在醝宪雕刻《全唐诗》局中,无暇及此。及钦工已竣,再往促之。”g
二、赠答唱和间的文人情谊
在诗局,文人们亦多以赠答唱和来抒发才气,联络感情,他们的文学交游,构成了扬州诗局文学活动中最丰富的一环。 康熙四十四年(1705),曹寅将前往真州,查嗣瑮作《曹荔轩之真州,同晚研、道积、丽上三前辈及东山同年赋别》为其送别,诗人借诗表达校书的辛劳,但是他认为经邦纬国之事皆会辛劳,参与诗局对他来说是一种荣耀。而他在诗末特意注上此时曹寅的官职“以通政视鹾政,理织造,兼校书局”,表现了他对曹寅的敬佩,并希望世人能注意到曹寅此时的身份。曹寅亦有和诗《晚晴将之真州和查查浦编修来韵》,诗中表达了既要处理繁重公事,又要奔波于扬州、真州两地的疲惫劳累。但也表现出他身处高位,深受帝宠的雍容自在。曹寅到达真州后,并未与诗局编修们断了联系。相反,即使是在通信不易的古代,他们也爱寄诗友朋,隔江唱和,文人的风雅显露无遗。曹寅《署楼寓目成咏》一诗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真州使院,他以诗表达对诗局友人的怀念,并将其寄往扬州,杨中讷有作《和曹使君〈署中寓目〉原韵》以和。诗局文人也会前往真州拜会曹寅,如查嗣瑮、彭定求等,皆有诗作留存。
编书之暇,诗局文人们也会作诗述怀。康熙四十四年(1705),徐树本作《校书述怀》后,彭定求有《次徐忍斋编修原韵述怀》,此时,诗局的工作正值紧张之际,诗中道:“疲腕勉为舒,昬眸庶复拭。”彭定求年逾六十,身体也不很健朗,因此在繁重的公务之下,便有忧悲之感。于是,他在天宁寺与同僚共游而抒怀,有隐逸之心。不过,希望远离官场应该只是彭定求在公务繁忙时的慰藉之辞,并不是他的本意。汪绎作《和忍斋校书述怀叠韵见示》,从“勘雠俨对簿,出入多恐失”可见编修们在校书时的认真谨慎。在诗中,汪绎表现出对自己文学造诣的自信,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杨中讷也留有《和徐二编修〈校书述怀〉,仍用〈玩月〉寄曹使君元韵,示同局》,诗人虽然中了进士,但他并不满意,因此辞官。他希望通过自己认可的方式,报效君王。而如今他愿意参与编校《全唐诗》的大业,可见康熙帝的校书任务尽管带有政治色彩,但也有其文学意义,因此被文人所支持。
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寅与杨中讷有一次同题诗创作,曹寅作《题启南先生莫斫铜雀砚图》,杨中讷作《莫斫铜雀研歌有序》。杨诗序云:“贾有持示荔轩通政沈石田《莫斫铜雀研图》……荔轩因邀余同和。要之,各抒所见。”h同题诗创作,古已有之,至唐宋以后成为风尚。诗人们往往同题逞才,而又可以联络情谊。从杨诗序中可以看出,杨中讷是受曹寅邀请而创作,可见同题诗创作确实是志趣相投且交好的文人之间的一种交游方式。
诗局文人除了与同僚唱和外,还会与诗局之外的友人相交。
张云章就曾和曹寅的《桃花泉并序》而作《桃花泉次和曹盐使韵》,他在《祭曹荔轩通政文》中说:“吾始谒公,辛卯之冬。”i说明曹张二人的初次见面在康熙五十年(1711)冬,那此诗应是其在未见曹寅时所作的,张借此表达仰慕与渴望结交之情。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寅已经在诗坛、政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正是因为曹寅喜爱结交文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张才会主动与之唱和献诗。此外,张云章还有《赠曹盐使子青》《题仪真察院楼呈盐使曹李二公》,表达了对曹寅文才及其诗酒唱和的推崇。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也曾赠诗给曹寅,康熙四十四年(1705)十月中旬后,曹寅从真州寄雪花饼给他,朱彝尊便作《曹通政寅自真州寄雪花饼》,表达对曹寅的感谢。康熙四十四年(1705)秋天,朱彝尊来真州拜访曹寅,曹寅邀请其加入诗局,朱彝尊回到扬州后,写信婉拒,信中说:“若老先生交替后,仍复相招入局,则方民之口甚于防川矣。弟家储旧地志三千册,中间不少唐人集外诗,宜亟采获,入之全书……莫若资弟烟楮虾菜之需。弟当于里门,延一二门弟子,相助抄撮,度夏秋可毕。”j从中既可见朱彝尊对加入诗局的顾虑,也可见其为校勘工作提供的帮助。此外,虽然朱彝尊没有答应曹寅的邀请,但对于他时在诗局的表弟查嗣瑮,主动询问,有疑必晰。他给查嗣瑮寄《寄查德尹编修书》,在书中提出了不少建议,表达了对校书进展的关心。除了挚友曹寅、表弟查嗣瑮之外,诗局编修杨中讷、汪士鈜是朱彝尊的门人。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全唐诗》成后,朱彝尊为《全唐诗》作补遗,撰有《全唐诗未备书目》一卷,“补缀《全唐诗》第十一函第七册孙元晏以下至张元正共十四开”k。由此可见,朱彝尊与诗局的关系极为密切。
三、雅集间的交游抒怀
康熙年间,文人雅集之风日盛,而扬州地区的雅集交游更是开风气之先。王士禛在康熙元年(1662)、康熙三年(1664)两次召集红桥修禊,名扬天下。孔尚任、张潮等人也多次组织雅集,大有追步前人、续写风流的意思。l在这些人的倡导下,扬州诗局的文人们也多喜以文会友,宴饮雅集。虽然这些雅集的规模不大,但分析其诗作,亦能梳理当时文人的关系,勾勒出大概的情境,并以此为点,粗略感知康熙文坛的生态。
诗局玩月应是其间最值得重视的雅集活动之一。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连日阴雨后,天气爽朗,明月莹莹,诗局编修们便起了作诗之兴。徐树本先作《玩月》一诗,编修们便纷纷和诗,并且将诗作寄给当时在真州的曹寅。汪绎写下《次韵和徐忍斋前辈〈玩月〉怀曹荔轩使君》,诗人此时的心境算是明朗愉悦,可知校书工作并没有给诗人带来多大的烦恼,否则诗人在诗中就要述“忧怀”了。不过诗中“兀兀若有失”一句,可见他对校书的认真负责。诗末,汪绎希望能早日与曹寅相聚。杨中讷有《和徐二编修〈玩月〉寄怀荔轩使君原韵》诗,他认为参与诗局既是一种荣耀,也是属于文人的责任。借此,他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衷心和志向。末句亦表达了对远在真州的友人曹寅的怀念。此次,俞梅也留有诗作《次徐二编修〈玩月〉怀荔轩使君原韵》。曹寅在收到詩局同僚寄来的诗作后,作《真州述怀奉答徐道积编修〈玩月〉见寄原韵》以和,盼望能与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宴饮雅集,往来唱和,共同编书。曹寅作为诗局的主持者,又身兼数职,这段时间他并不在扬州,因此,不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客观的需要,他都需时常与诗局之人寄诗唱和,联络感情,相互勉励。
诗局还有一次竹下小酌,现存的诗作有曹寅的《诗局竹下小酌,题卓鹿墟出师小照》,彭定求的《题卓鹿墟出师图》。彭诗首句“茶瓜消暑坐论诗”,大概介绍了此次雅集,从两首诗中也可看出卓尔堪(字子任,号鹿墟)与诗局文人的交好。曹寅曾提及自己爱竹,此情此景自能引发诗人的诗情。诗的末句读来一片豪情,表达了对好友的欣赏。卓鹿墟,是明靖难忠臣卓敬之后,且多与明遗老交游。曹寅的诗集中有不少诗都流露出二人的真挚友情。如前所述,曹寅需要帮助康熙帝时拉拢江南文人,特别是明朝遗老,但从诗中看来,曹寅待人以诚,交友以情,并不会因为卓鹿墟的身份而展现出功利性目的。 杨中讷的《忍斋、查浦二编修有〈承荔轩通政回扬,述事抒情,送还真州〉之作,同赋》则记述了另一次小会。康熙四十四年(1705),曹寅从真州回扬并作短暂的停留,与徐树本、查嗣瑮、杨中讷等一起相聚。曹寅牵挂着诗局同僚,短暂的回程也要和友人相聚,还给杨中讷带了米酒。而杨中讷得知曹寅回程的消息后,也万分欣喜。詩人感激曹寅的赠酒,生出佳节难得的感慨,又因此时诗局的工作处于比较紧张的阶段,大家难有时间尽情相聚,因此诗中也流露出时光易逝的忧愁之感。
除了诗局编修们的雅集外,过访诗局的文人也会与诗局编修小聚。赵执信有诗《雨中过查编修德尹嗣瑮寓斋,杨编修端木中讷亦至,小饮志别二首(二君皆在诗馆)》。此诗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天宁寺,从诗中可知赵执信与诗局编修查嗣瑮、杨中讷也有交往。赵执信在诗中悲叹座主的离世,而觉“知己尽”“故人稀”,又因将要与本就难求的知己查、杨二人分别,所以诗中饱含悲凉之感。
扬州诗局是刻书校书之所,同时也是一个文学空间,它既提供交游雅集之地,又是文人的独坐抒怀之境。曹寅、十翰林以及在诗局工作的其他文人,借着编校《全唐诗》一事进行文学交游,从他们的宴饮雅集,赠答唱和,书信往来中,可窥见康熙年间的文坛情况。因此,扬州诗局的文学活动是研究康熙年间文人交游情况不可或缺的一环。
a 曹寅:《楝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17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b 彭定求:《彭定求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97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c 〔美〕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朱修春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d 章宏伟:《扬州诗局刊刻〈全唐诗〉研究》,《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87页。
e 查嗣瑮:《查浦诗抄(卷八)》,见《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册,第575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f 汪绎:《秋影楼诗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1册,第199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g 张潮编、王定勇点校:《尺牍友声集》,黄山书社2019年版,第480页。
h 杨中讷:《芜城校理集(卷上)》,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引自樊志宾:《曹寅与杨中讷的交游——以杨中讷〈芜城校理集〉中的涉曹诗为中心》,《曹雪芹研究》2013年第1辑。
i 张云章:《朴村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集部第168册,第73页。
j 朱彝尊:《与曹荔轩》,《竹垞老人尺牍》,上海图书馆藏清末旧抄本。引自王利民:《朱彝尊与曹寅交游考》,《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2辑。
k 《全唐诗未备书目》,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35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607页。
l 王定勇:《张潮与康熙文坛生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扬州文学地图”(201911117040Z)
作 者: 陈舒琪,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