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复述 决不可简单视之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ld2006_ld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小学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口头复述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小学阶段一体化的复述训练体系:第一学段重在借助多维支架训练详细复述,第二学段重在借助于整合信息训练简要复述,第三学段重在借助补充拓展训练创造性復述。其中,作为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的过渡阶段,第二学段的简要复述,看似简单,实际上对于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要求很高。统编版四上第八单元就设置了“学会简要复述”的语文要素,下面笔者结合单元中《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一、基于常态教学,在问题梳理中厘清简要复述的概念
  很多教师其实对“简要复述”存在一定的误解,即认为是根据中心,将不重要的内容删除,然后对剩下的进行口头复述。可事实果真如此吗?事实上,这样教学的教师,没有真正厘清“简要复述”的概念,由此所设计出来的教学,当然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会引发适得其反的尴尬。如果我们亲身试验,对这篇课文进行一次简要复述,就会发现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的老师即便能够复述,也未必就能从简要复述的过程中抽丝剥茧,提炼出自己运用了哪些方法和策略。
  事实上,简要复述极其难以界定,容易与概括提炼混淆起来。纵观统编版教材,关于复述的训练就设置了不同的层次,从二年级开始,编者就将复述分解为不同的维度和层次,每一层的目标下都有对应的方法和策略,也配置了相应的训练情境。《辞海》对于“复述”有这样的定义:个体通过言语重复之前识记的材料,以达成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复述是短时间进行信息贮存和处理的有效策略,可以避免短时间内因为受到其他无效信息干扰而发生遗忘。由此不难看出,复述所蕴藏的心理过程和学习肌理,只有经过学生个体激活思维下的复述实践,才能将内容融入到自身原始的信息结构之中。因此,复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知、积累和内化信息内容,同时也是训练言语表达技能的好途径。
  二、基于概念认知,在把握度量中明确简要复述的原则
  重新回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所谓简要复述,就是简单且扼要地进行复述,要与小标题概括和串联的过程区别开来。因此,简要复述与原文相比就更应该简洁且扼要,以叙事性文本为例,就需要保留原本情节的框架,而对于一些精彩的核心内容,还应该维持原文的神韵。从这个角度来看,简要复述绝不是简单的减少信息和情节,而要能够智慧且艺术化地处理好“度”的问题,要将简要之度放在简要之法之上。
  以《西门豹治邺》为例,究竟应该把握怎样的“度”才算是合理的“简要复述”呢?首先,简要复述出来的内容,仍旧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事件的基本要素不可或缺,包含了人物、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是在信息上没有原文详实,在细节上没有原文丰满;对于故事中的精彩部分,即便是简要复述,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具体描述。
  对于这篇课文而言,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性初读的基础上,概括课文所呈现出来的三个主要板块,可以先运用小标题进行概括:调查民情、惩治恶人、兴修水利。这一步骤的概括与提炼非常有必要,之于简要复述而言,是思维认知的基础性工程。其次,要紧扣文本表达的中心,对三个部分进行辨析和甄别,哪些内容需要在“简要复述”的过程中具体复述。学生基于文本的整体内容,都认为“惩治恶人”部分需要描述得更加详细,理由如下:1.这个部分是整个文本故事的核心,既是调查民情的缘由,又是后面兴修水利的基础;2.这个部分的描写具有极强的可感性和细节性,是整个故事矛盾冲突的集中点,最能吸引读者和听众。这一步骤是落实“简要复述”的关键性部分,一旦重点确定错位,该具体的略处理了,该略的详处理了,简要复述出来的故事就成为本末倒置的“怪胎”。只有把握了文本表达的重点,精准地分清了主次,简要复述才能形成整体性框架结构,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口头简要复述奠定基础。
  三、基于基本原则,在实践操作中彰显简要复述的效果
  鉴于以上论述,简要复述其实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次要内容的简约处理,另一个则是对核心内容的详细处理。详细处理,其实在统编版第一学段已经提供了多种方法和策略,如何对次要内容进行简约处理,才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换言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长话短说”。
  从单元整体视角来看,这个单元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这个栏目,就为学生罗列了两种学会长话短说的方法:其一,就是将一个长句子改为短句子,即以更加简洁的句式结构,将原文的信息呈现出来。其二,可以尝试运用转述的方法。教师可以将这里的方法,前置到单元课文的教学中进行运用。其实,学会简要处理,除了这两个方法之外,针对不同的文本特点,也应该有不同的方法。
  以《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调查民情”这一部分为例,课文整整有9个自然段的篇幅,怎样才能将这些内容处理得简要些呢?这就需要紧扣核心意思,学会必要的整合和删减。首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概括清楚课文的内容大意,梳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然后紧扣核心意思,进行删减;其次,对于这一部分的具体内容而言,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这9个自然段描述的是西门豹“调查民情”。既然如此,其核心意思就应该包含“西门豹为什么要调查民情”“西门豹是怎样调查民情的”“西门豹向什么人调查民情”“西门豹调查到了哪些民情”。对照这一部分内容,就不难发现这些核心要素,其实都蕴藏在西门豹与老人之间的对话中。正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要抓住了这九个语段的“七寸命脉”,就能把握住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
  鉴于此,教师可以这样组织教学:首先,学生快速找出语段中描写西门豹与老人之间四问四答的对话语言,以提炼的方式,了解西门豹问了什么,老人回答了哪些关键信息;其次,借助于语文园地中所提供的两个方法,组织学生尝试运用“转述”,删除课文中过渡性语言、描述性语言,直接将两人之间的对话内容以口头复合、再现的方式加以呈现。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才能在清晰的条理下、扎实的训练中掌握并学会实践性方法,最终形成实践性技能。从单元整体性角度来看,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西门豹治邺》这个典型的素材资源,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思维辨析和实践复述之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印象,在掌握了方法之后,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简要性复述的过程中来。
  总之,教师决不能将简要复述看成是一件简单的任务,而需要从其本质入手,洞察其所需要具备的原始素养和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度的考量,在实践中运用方法、提炼方法、迁移方法,从而利用整个单元资源和载体,将简要复述真正落实到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精神成长。《台阶》一文塑造了一位传统中国乡村“父亲”的形象,通过父爱的特殊含义,发现台阶的“震动”;通过文本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变化;通过思辨的悠远,感受台阶的意蕴,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台阶》一文是“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写人记事的文章,所选取的人物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这篇课文中所呈现的父亲形象,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中国土生土
期刊
语文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扩大阅读面,能让学生在接触大量文本的基础上,体会美感的共性,提升审美能力。在语文课本中包含许多经典的散文,这些散文充满美感,令人百读不厌。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美感的来源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其他与之相关的文本,构造整合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散文《昆明的雨》时,教师引入了同为汪曾祺创作的课
期刊
《〈论语〉选读》是语文出版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之一。“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述,旨在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论著内容与观点,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  一、《〈论语〉选读》“学的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运行模式  1.分解任务,形成任务链条  在“目标—活动—评价”中,要将“目标”分解为“任务”,这是活动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时常会听到这么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写作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厚障壁,而作文作为中考语文试题150分中占60分的板块,对学生的中考语文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作文是决胜中考语文的关键。有不少历经过高考、中考的学生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如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一条更清晰的思路,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重任。为此,笔者做了些尝试,通过问题引路,拓宽学
期刊
当前,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阅读量不够,缺乏作文素材,尤其是缺少议论文写作的素材。然而笔者认为,高中生并不是真正缺少阅读和素材,而是缺少善于转化素材的“妙悟”和“妙笔”。如果懂得将胸中丘壑转化为平原高山,那么,素材积累便不再是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读到一篇关于吴敬梓的文章,当时觉得这是一份很好的议论文写作素材,材料既陌生又雅致,很想和学生分享,于是笔者精选了以下段落呈现给学生。  吴敬梓推却了巡
期刊
思维导图是一种结构化、直观化的思维工具,将其运用到初中作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出完善的知识架构,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梳理并拓展写作思路、明确写作主题,实现写作效益最大化。  一、分析写作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初中生拿到作文题目后就开始动笔,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实际上,作文同阅读、识字一样,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要想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必须要
期刊
傅雷曾说:“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而直接与高考接轨的阅读教学则或多或少地存在速成嫌疑。当前的深入阅读教学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与功利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教学与学习两个方面来谈谈语言视角下的深入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学:创设丰富语言情境  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是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阅读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这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语言功底,并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1.创设感染型语言
期刊
小学三年级是写作引领的第一年,对于学生而言,由写话向写作过渡,很多人感到无话可写,没有素材,不知道如何把握书面表达的逻辑顺序。即便是教师通过范文指导,为学生提供模仿写作的参考样本,学生的写作能力依然是面临难以提升的窘境。《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读课文,对该单元文本的教读,决不能停留于阅读,要抓住单元主题“留心观察”,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为写作提供素材。教学中,笔者以“问”启思,通过
期刊
在美学思想上,克罗齐反对把艺术、宗教和哲学理解为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否定“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主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是心灵活动的初始阶段,不依赖理念,独立于逻辑认识和经济与道德实践。由此观之,诗歌的审美性,在于个性化抒情意象。  “审美即直觉”的美学主张在诗歌鉴赏中的具体体现,无外乎通过独特的意象将作者情思予以寄托和延展,给读者传递出一种真实而强有力的情感体验和美的感悟,跨越时空,经久不衰,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选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共有四篇(《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约占所有文言文篇目的四分之一。这些传记中的主人公都是以其品行或才干名垂青史的人物,学生对其事迹有天然的阅读兴趣。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很有必要对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教法做一些研究。JP  一、因“文”学“言”,激发文言学习主动性  文言文教学要注意言与文的统一,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