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平民化’,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的精英阶层,而成为中国最基本的劳动力。当今中国不缺少大学生,缺少的是民工。”11月2日,“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在湖南湘潭大学闭幕,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苏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阐述了他的这一论断。他还说,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主要原因是个人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又好高骛远不愿选择基础性岗位。
我们不得不承认,受文化、制度、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扭曲在所难免。也正如苏剑教授所言,大学生就业难,确实存在着一些观念性的问题,比如说,好高骛远,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只想往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去,把目光盯在少数行业的少数岗位等等,这样的结果致使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而一些亟需人才的行业与地区,因无法吸引大学生,缺乏优势人才支撑,而影响了发展。
但笔者认为,这些大学生之所以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很大程度上缘于他们及其家长对大学教育的投入过高。我们不妨想想,一个大学生培养下来,光大学期间的花费就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元,对于一般的家庭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几乎耗尽父母一生的心血,甚至到了砸锅卖铁、倾家荡产的地步。一些家长甚至说,供孩子读书就像一场赌博,赌赢了,能为家庭换来幸福;赌输了,就要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来还债。这么高的投入,当然对产出的期待也比较高,这是人之常情。
也可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及其家长们这些观念的形成,并非都是出于虚荣心的驱使,而是出于个人长远发展的考虑。毕竟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和父母呕心沥血的经济支持,能够学有所成实属不易,只有尽快找到一个收入稳定的就业岗位,比较体面的工作,才对得起父母的经济投入与感情投入。如果毕业后再去从事祖辈所从事的那些世人认为“没出息”的行当,那这投入岂不是白投入了吗?
要改变大学生就业“好高骛远”的现状,需要靠学生及其家长改变择业观念,这固然没错,也值得提倡,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国家也应该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学校不宜将所有经济成本都转嫁给学生,以有效遏止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成本的不断增长,同时,还须进一步完善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制度,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平民化。这样大学教育才能去“精英”化,大学生才能成为人们都能接受的“普通劳动者”。
我们不得不承认,受文化、制度、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扭曲在所难免。也正如苏剑教授所言,大学生就业难,确实存在着一些观念性的问题,比如说,好高骛远,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只想往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去,把目光盯在少数行业的少数岗位等等,这样的结果致使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而一些亟需人才的行业与地区,因无法吸引大学生,缺乏优势人才支撑,而影响了发展。
但笔者认为,这些大学生之所以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很大程度上缘于他们及其家长对大学教育的投入过高。我们不妨想想,一个大学生培养下来,光大学期间的花费就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元,对于一般的家庭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几乎耗尽父母一生的心血,甚至到了砸锅卖铁、倾家荡产的地步。一些家长甚至说,供孩子读书就像一场赌博,赌赢了,能为家庭换来幸福;赌输了,就要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来还债。这么高的投入,当然对产出的期待也比较高,这是人之常情。
也可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及其家长们这些观念的形成,并非都是出于虚荣心的驱使,而是出于个人长远发展的考虑。毕竟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和父母呕心沥血的经济支持,能够学有所成实属不易,只有尽快找到一个收入稳定的就业岗位,比较体面的工作,才对得起父母的经济投入与感情投入。如果毕业后再去从事祖辈所从事的那些世人认为“没出息”的行当,那这投入岂不是白投入了吗?
要改变大学生就业“好高骛远”的现状,需要靠学生及其家长改变择业观念,这固然没错,也值得提倡,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国家也应该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学校不宜将所有经济成本都转嫁给学生,以有效遏止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成本的不断增长,同时,还须进一步完善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制度,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平民化。这样大学教育才能去“精英”化,大学生才能成为人们都能接受的“普通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