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青春,散落在书院里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复旦大学引进了西方的“住宿书院制度”,打破学科的壁垒,
  让各学科的同学在同一班级里生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书院文化。
  作为一个经历过书院制的“孵蛋人”,我总是难忘那段充满青春气味的书院时光。
  洋气的书院制度
  仍然记得三年前闷热的夏天里,我期待又好奇地打开复旦大学的入取通知书,里面夹着一张薄薄的纸片,上面写着:所属书院——克卿书院。我当时觉得十分新鲜:难道现在的大学生还像古代一样,穿着衣带飘飘的书生服到白鹿书院里听夫子教书吗?后来我这个土包子上网一查才知道,此书院非彼书院。
  所谓的书院是来自西方的“住宿书院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学校安排跨学科、跨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同一书院中学习生活。牛津、哈佛、剑桥、耶鲁等世界级名校都采用这种书院制的模式,学生可以在入学时自由申请想加入的书院。他们认为书院制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学生们可以在书院交流里学会理解和包容,理解不同学科的文化与魅力。还记得《哈利·波特》里的格兰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劳、斯莱特林四大魔法学院吗?学生加入不同的学院会获得不同的教导方式,或者成为严谨治学的学术怪咖,或者蜕变为武力强悍的魔法师。这是西方书院制文化在文学里的投射。在中国,最著名的“书院制”大学当属香港中文大学,已经实施这项制度半世纪之久。近年来复旦也开始进行书院制改革,新生入学后被分入志德、腾飞、任重、克卿、希德五大书院里生活。在我入学时,克卿书院的实验班是四年书院制度,而其他书院为一年书院制。
  各书院文化迥异,不同书院的同学会被打上鲜明的烙印。在复旦里打招呼,不仅会问你是哪个系的,还常常问“同学是哪个书院的”。同一个书院意味着一份亲昵与归属感,甚至更容易成为朋友。有好事者把我们的书院和《哈利·波特》里的魔法学院对应上了,腾飞书院和气魄豪爽的格兰芬多有几分相似,任重书院则是正直忠诚的赫奇帕奇学院,志德书院像崇尚高尚精神的斯莱特林学院,最为搞怪的是克卿书院——和拉文克劳学院一样盛产“学霸”。
  看到这里,觉得书院制度高端洋气吧?读中文专业的我被分到克卿书院的实验班里,与自然科学实验班、核技术、社会科学实验班、心理学等专业的同学度过了一年“同居”岁月,亲身体验了书院制的魅力。
  文理生活大爆炸
  你是否认为大学里文科班级里总是“汉子”稀缺?你又是否觉得理科生不懂文学的妙趣?那么你就out了。自从有了“书院制”,这些老掉牙的大学定律开始慢慢失效了。参加第一次班会,我惊奇地发现班上男女比例几乎达到了1:1的理想状态。放眼望去,既有带着厚瓶底眼镜捧着高数课本的“Sheldon”,也有说话旁征博引的文艺女青年,感觉好似不同星球的人类混搭在了一起。当然这样和谐的男女比例不只是用来解决“个人问题”,思维迥异的同学们聚在一块儿,上演了一箩筐搞笑又梦幻的校园故事。
  高中文理分科,使得学历史地理的与学物理化学的同学之间有了隔膜。所以,刚进入书院班级时,大家难免水土不服,闹出了不少笑话。为了促进班集体的感情,辅导员发起了“联谊寝室”的活动,一个男生寝室对应一个女生寝室组成友谊小组,鼓励大家一起自习、参加活动。于是,文科生制定了“上海滩风情一日游”,兴致勃勃地拉上联谊寝室,决心要逛遍沪上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可怜的理科生一面在地铁上背着公式算着题目,一面哈欠连连地看展览。最有意思的是期末,班上要求联谊寝室互赠能表达心意的小礼物。为了想出一份别致的礼物,女生们可谓绞尽脑汁,还有人写了书法字画。等到交换礼物那天,学理科的男生们献宝似地拿出洗衣服、肥皂、沐浴露等作为礼物的生活用品,美其名曰“实用至上”,女生们颇有“秀才遇上兵”的无奈。
  既然处在同一个班级里,自然会相互关心学习内容。当时班上分成由中文系、社会科学实验班组成的“文科阵营”和自然科学实验班、核技术、心理学系组成的“理科阵营”,大家都想了解一些对方阵营的学科知识,显得自己不那么孤陋寡闻。于是班干部组织了班内的文理讲堂,有时候是给文科生普及物理学、生物学知识,有时候是语言学的老师教大家讲上海方言。五花八门的讲座要求全班同学必须到场,耳濡目染下,有理科生爱上了写文化随笔、看古典小说。一个中文系的女生曾在网上写过一段煽情的文字:“我们不用写实验报告,但是看着自己班里的男生写,觉得自己的大学生命也跟着完整了。两种不同质感的生命很默契地并行着,并且打算关照彼此四年。”
  难忘书院时光
  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大家逐渐适应了书院制的大学生活。现在回想,大学第一年是被班级的温馨包围着。曾经被大家吐槽不解风情的理科男生们也展现出柔情的一面。还记得寝室是按年龄大小分的,所以一个寝室的四个同学生日往往挨得很近,不少人会选择过集体生日。到了联谊寝室集体生日那天,理科男们会悄悄地从自习室出来“放风”,00:00准时出现在女生宿舍楼门口,提着生日蛋糕来喊楼。这样的喊楼无关女孩们幻想中的告白,却让人分外感动。
  每个学期的晨跑锻炼总是最难熬的,必须早上六点多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跑步打卡。于是,书院班上的同学们约好6:40在学校正门旁集合晨跑,然后一起享用热腾腾的早餐。这样一来,谁也不好意思落单,每天都坚持参加,原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晨跑任务总是早早就完成了。班级运动会也是不得不说的美好回忆。以往,运动会上总是男生多的院系称王称霸,像中文系这样男生珍贵如大熊猫的院系只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自从按书院分班级后,中文系就摆脱了运动会看客的命运,系里的男生和班上其他系的男生组成了强大的队伍,一路打进前几名。女生们几乎每场比赛都抱着加油板到场加油。有一次,是在另一个校区办足球赛,大家自发牺牲中午的睡眠时间,冒着酷暑搭公交车前去助威。学校还别出心裁地举办了男女生混合篮球赛,规则是:女生进球分数按三倍算。不少女生几乎没碰过篮球,为了赢得比赛,男生们自愿来给大家补课训练,从投篮的基本姿势到独家得分秘籍,倾其所有地教。就连堪称运动白痴的我,都在比赛里投进了球。
其他文献
在笔者走访的多位高校学生中,对学分问题的看法主要分为了两类:  一类对学分并不在意,认为按部就班地修课就能毕业;  另一类则认为国内学分太多,束缚了他们自主研究或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  不关心vs隐形的紧箍咒  “我们的课都是规定好的,只要按要求上完就可以了。”华南师范大学国学班毕业的汤伊就表示自己不清楚大学里修了多少学分,每个学期系里开什么课程她就上什么课程,跟着大部队走就好。“比起学分,我们更
我爱好略显繁杂,对篮球,却情有独钟。自从初中在电视上看到了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特,看到他的执着勤奋,我认识到了“科比精神”,重新审视自己对于篮球热爱的定义。对于篮球的热爱一开始总会剑走偏锋,从一开始做一个没有心机、吵闹不停的脑残粉,后来在越来越多的比赛中认识了篮球战术,在各大体育论坛中钻研球队分析做数据控,知道了什么叫做“大鸟条款”,认识了斯特恩(NBA总裁)……  后来,读新闻专业的我,把驻洛杉
发现地铁不当用词  两年前,陈晓阳做了一件默默无闻又令自己非常满意的事情:写信给南京市长信箱,建议取消南京地铁广播里“举报”一词的使用,后来这条建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采纳。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晓阳独自乘坐地铁,正当地铁平稳行驶时,一则地铁广播却引起了他的注意。只听广播中的女声说:“……禁止在地铁内乞讨,若发现乞讨人员,请拨打XX电话进行举报。”当时地铁内的陈晓阳内心一个激灵,“举报?这个词儿实
荷兰设计工作室 Studio Lorier设计的聪明盆栽,一缺水,花盆就自动倾斜,提醒主人该浇水啦!
相信很多新人都曾有这样的感受:要参加一个工作中的重要场合,非常希望能够提出一个到位的问题来展现自己的专业见解和经验。可是到了现场,大脑也许会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提什么问题好。最后,也许不得不在谷歌百度上找一个相关领域的问题,勉强提出来了事。有的人也许希望通过提问可以博得演讲者及听众的认可,然而现场问题提出时却引来尴尬,当然也无法形成相关人员与你的良好互动,更谈不上受到认可了。  提问不是去PK  小
世上关于幸福的定义有千万种。幸福之于我,不是王子白马,不是璀璨的烟火,  不是闪亮的钻石项链,不是限量版的化妆品,不是非要坐在宝马车上。  它是简单的快乐,是无微不至。  藏于一饭一蔬,隐匿在一部自行车,沿路撒下的是满满的欢乐和感动。  它于我不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它稳扎稳打地架构在我的青春年华里,  不管多久的以后想起,都会是心中收藏一生的快乐。  多少年后,我会记起曾经的那部自行车,那路灯下
清华大学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占地近6000亩,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2010年《福布斯》评出14所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清华是亚洲唯一上榜的大学。  清华园是个占地近400公顷的“庞然大物”!400公顷什么概念?如果把清华校园东西南北四面围墙排成一条直线,足足长10公里,等于围成一个周长约10公里的长方形。如果从高处俯瞰,清华园颇像一个硕大无比的“田”字,就那么铺展开去。而
为了抢购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出售的神秘明信片,有人提前4天安营扎寨。这些明信片都是艺术品,此次共出售2700张,每张售价45英镑(约人民币450元)。
编者按: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指导,大学生杂志社、首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接力梦想 青春勇担当”——大学生“中国梦”系列微电影拍摄计划暨征集活动于2013年12月正式启动。本次活动分为示范单元和竞赛单元。示范单元作品人物原型从历年评选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大学生“追梦人”中选择。竞赛单元作品通过在高校广泛宣传征集产生。  示范单元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恍然间,四年时光悄悄溜走,我要和青春明媚的大学生活说再见了。这四年里,我自认为做得最有意义的事儿是利用课余时间在周围高校旁听了十几门课程和几十场讲座。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三九寒天,我或许在听讲的教室里或许是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听讲的路上。四年的听讲生活我受益良多,在这里,跟大家聊聊我的心得与收获。  学力的提升  到底为什么去听讲?这很重要。  有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命运,听讲座的动机会决定收获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