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并在上课时学生人手一份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传统教学”老师讲学生听,或者是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讲授法”或者“讲问法”。“高效教学”不仅要求确保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规定的教学任务——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在教学中要能实现多方面的教育任务。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等,均是附加值高的,能培养杰出人才所必备能力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导学案 传统教学 高效教学 附加值 创新能力
一、“导学案”教学、传统教学与高效教学的基本概念。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并在上课时学生人手一份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完成知识传授,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材料依据,是教与学的中介,它直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其中“导”不是讲,不是教,而是教师的指导、引导与点拨;“学”,则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自主学习,“案”是学习的过程与方案,而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导学案可以理想化为“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
一篇完整的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
“传统教学”这里指众多一线普通教师最常采用的老师讲学生听,或者是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讲授法”或者“讲问法”。
“高效教学”是相对于低效教学提出来的一个特定概念。它与低效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仅要求确保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规定的教学任务——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在教学中要能实现多方面的教育任务。
导学案的前身叫做“讲学稿”、“导学稿”,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学校率先采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全国各地的学校和教师自发地学习、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导学案教学法有什么“魔力”,能吸引全国那么多的学校竞相学习、采纳?本文拟从导学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中找出答案。
二、“传统教学”和“导学案”教学对高效教学的不同要求。
“传统教学”虽然是大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高效吗?经过新课程培训和对现代教育理念有所了解的老师可能都会下意识地说“不高效”。传统教学真的不高效吗?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教学模式也是非常高效的。
这里有一个实际的例子。2011年的上学期,为了响应教育局的号召,探讨用“导学案”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我们学校用“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做了一个学期的比较研究。为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在研究中我们尽量用同一个教学内容,让两位教学水平相当的老师分别用这两种方法上课。其中的两位语文老师都是省级骨干教师——朱老师和陈老师,他们的教学内容都是《桂林山水》。朱老师用的是“导学案”教学,学生概括出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用了6分钟,而用传统方式教学的陈老师只用了1分钟。两位数学老师同样也都是省级骨干教师——李老师和赵老师。他们的授课内容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用“导学案”教学的李老师,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底*高)/2”用了20分钟。而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的赵老师只用了9分钟。这四节课的结尾,我们都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书面检测,从检测结果上看,学生成绩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不仅如此,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还有两倍于“导学案”教学方式的练习时间,课堂作业也能当堂完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两位老师都存在拖堂现象。所以我们可以据此得出结论,传统教学模式是非常高效的。运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登峰造极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不管是王立群、于丹还是易中天,都是这种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他们在讲的时候没有让观众提问,没有让观众质疑,更没有搞合作学习。有句话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传统教学法存在了几千年,它的合理之处就在于在“传授”知识的速度和总量上它是最高效的。这里用的词是“传授”,其实换一个不好听的词就是“灌输”。于丹、易中天、王立群在每期40分钟的时间内,把他们自己对三国,对《论语》,对汉朝历史的解读和品评最为高效地“灌输”给了我们电视机前的听众,我们这些听众几乎被动接受了他们所有的观点,确实高效。
传统教学法那么高效,我们为什么还要搞教学改革,还要搞新课程,还要搞“导学案”呢?要解答这个疑问并不难,这是因为传统教学法在传授知识的速度和总量上是最高效的,但在其它很多地方却是低效的,有的近乎是无效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动手能力等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也就是说传统教学的附加值太低。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要钱先生的这个问题,就要从传统教学的方法上找答案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广泛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过分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背诵能力和做题能力,而杰出人才所必需的主动学习兴趣,质疑能力、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这些不被我们传统教学所重视的能力,恰恰是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所必备的能力。
三、用“导学案”教学的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等,均是附加值高的,能培养杰出人才所必备能力的教学方式。
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中的“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在课的开始会有比较集中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凡是学生或通过学生群体交流能够学会的教师一般不教,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了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
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都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杜郎口中学的“分组合作”和洋思中学的“兵”教“兵”,是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法”,是典型的合作学习。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组织学生互评互改,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都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学生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和探究,学习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自学、合作、探究这三个环节,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过程性、自主性、任务驱动性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究,以学习求新知,化知识为能力,进而全面提高素质。
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洋思中学为代表的“先学后教”,在这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体现。(1)设计目标——给学生一个研究的课题,成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原动力,这是一次创新;(2)未教先学——由于老师事先没有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就没有先入为主的框框,他们提出的思路,找到的办法往往具有创新性。即使他们想的和教材或老师的预设一样,但那是学生们自己思考的结果,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一种创新。同时未教先学能把学生的内驱力调动起来,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看、做、思考要联系过去所学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联系,接着又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是第二次创新;(3)学后再教——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彼此更正,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在语言的交流中,必然发生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思路和想法,这是第三次创新。
总之,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改变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比传统教学附加值更高的高效教学。
关键词:导学案 传统教学 高效教学 附加值 创新能力
一、“导学案”教学、传统教学与高效教学的基本概念。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并在上课时学生人手一份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完成知识传授,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材料依据,是教与学的中介,它直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其中“导”不是讲,不是教,而是教师的指导、引导与点拨;“学”,则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自主学习,“案”是学习的过程与方案,而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导学案可以理想化为“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
一篇完整的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
“传统教学”这里指众多一线普通教师最常采用的老师讲学生听,或者是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讲授法”或者“讲问法”。
“高效教学”是相对于低效教学提出来的一个特定概念。它与低效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仅要求确保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规定的教学任务——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在教学中要能实现多方面的教育任务。
导学案的前身叫做“讲学稿”、“导学稿”,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学校率先采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全国各地的学校和教师自发地学习、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导学案教学法有什么“魔力”,能吸引全国那么多的学校竞相学习、采纳?本文拟从导学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中找出答案。
二、“传统教学”和“导学案”教学对高效教学的不同要求。
“传统教学”虽然是大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高效吗?经过新课程培训和对现代教育理念有所了解的老师可能都会下意识地说“不高效”。传统教学真的不高效吗?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教学模式也是非常高效的。
这里有一个实际的例子。2011年的上学期,为了响应教育局的号召,探讨用“导学案”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我们学校用“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做了一个学期的比较研究。为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在研究中我们尽量用同一个教学内容,让两位教学水平相当的老师分别用这两种方法上课。其中的两位语文老师都是省级骨干教师——朱老师和陈老师,他们的教学内容都是《桂林山水》。朱老师用的是“导学案”教学,学生概括出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用了6分钟,而用传统方式教学的陈老师只用了1分钟。两位数学老师同样也都是省级骨干教师——李老师和赵老师。他们的授课内容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用“导学案”教学的李老师,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底*高)/2”用了20分钟。而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的赵老师只用了9分钟。这四节课的结尾,我们都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书面检测,从检测结果上看,学生成绩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不仅如此,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还有两倍于“导学案”教学方式的练习时间,课堂作业也能当堂完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两位老师都存在拖堂现象。所以我们可以据此得出结论,传统教学模式是非常高效的。运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登峰造极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不管是王立群、于丹还是易中天,都是这种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他们在讲的时候没有让观众提问,没有让观众质疑,更没有搞合作学习。有句话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传统教学法存在了几千年,它的合理之处就在于在“传授”知识的速度和总量上它是最高效的。这里用的词是“传授”,其实换一个不好听的词就是“灌输”。于丹、易中天、王立群在每期40分钟的时间内,把他们自己对三国,对《论语》,对汉朝历史的解读和品评最为高效地“灌输”给了我们电视机前的听众,我们这些听众几乎被动接受了他们所有的观点,确实高效。
传统教学法那么高效,我们为什么还要搞教学改革,还要搞新课程,还要搞“导学案”呢?要解答这个疑问并不难,这是因为传统教学法在传授知识的速度和总量上是最高效的,但在其它很多地方却是低效的,有的近乎是无效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动手能力等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也就是说传统教学的附加值太低。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要钱先生的这个问题,就要从传统教学的方法上找答案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广泛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过分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背诵能力和做题能力,而杰出人才所必需的主动学习兴趣,质疑能力、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这些不被我们传统教学所重视的能力,恰恰是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所必备的能力。
三、用“导学案”教学的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等,均是附加值高的,能培养杰出人才所必备能力的教学方式。
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中的“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在课的开始会有比较集中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凡是学生或通过学生群体交流能够学会的教师一般不教,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了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
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都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杜郎口中学的“分组合作”和洋思中学的“兵”教“兵”,是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法”,是典型的合作学习。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组织学生互评互改,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都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学生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和探究,学习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自学、合作、探究这三个环节,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过程性、自主性、任务驱动性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究,以学习求新知,化知识为能力,进而全面提高素质。
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洋思中学为代表的“先学后教”,在这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体现。(1)设计目标——给学生一个研究的课题,成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原动力,这是一次创新;(2)未教先学——由于老师事先没有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就没有先入为主的框框,他们提出的思路,找到的办法往往具有创新性。即使他们想的和教材或老师的预设一样,但那是学生们自己思考的结果,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一种创新。同时未教先学能把学生的内驱力调动起来,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看、做、思考要联系过去所学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联系,接着又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是第二次创新;(3)学后再教——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彼此更正,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在语言的交流中,必然发生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思路和想法,这是第三次创新。
总之,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改变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比传统教学附加值更高的高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