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从学习活动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一定的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其显著特点就是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而代之以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本思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呢?我在以下两个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1让研究性学习贯穿课堂学习过程
如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刘兰芝知书识礼,美丽勤劳,焦母为什么还要把她遣回家呢?古代休妇的“法律依据”是“七出”,刘兰芝犯了其中的哪一条?焦母会不会因死了丈夫而滋生“恋子情结”,但儿子移情于媳妇,故而泄愤于刘兰芝呢?可以把这几个问题归结为一个“研究课题”:刘兰芝被遣送回家,是犯了‘七出’中的哪些条?其具体的研究过程可以是这样的:
1.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件展示电影《孔雀东南飞》有关镜头,把学生带进特定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刘兰芝如此美丽勤劳,夫妻感情又如此缠绵深厚,但焦母为什么还要把她遣回家呢?
教师点拨:在汉代,封建礼教森严,如果没有一个堂皇的理由,是不会也不敢随便把媳妇遣回家的,而封建时代可以休妇的“法律依据”是“七出”。
投影:《仪礼·丧服》:“出妻之子为母。”贾公彦疏:“七出者:无子,一也;淫逸,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1.2分组讨论,自圆其说,经讨论归纳。
1.2.1无子。不少学生认为,封建礼教中规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无子”是刘兰芝被休的原因。而其他同学认为理由不充分,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内容驳斥之:第一,“共事二三年”,以此断定她不能生育,实是武断;第二,县令家、太守家也绝不会要一个不会生育的女子为媳妇的。
1.2.2淫逸或盗窃。学生一致认为,刘兰芝不会犯这两条,因为从“守节情不移”和“女行无偏斜”可以证明。
1.2.3口舌或妒忌。学生认为刘兰芝家教良好,知书达理,勤劳善良,心胸坦荡,不会口舌,也不会妒忌。
教师点拨:既然以上所列都不是,那么就是“不事舅姑了”。怎么看待呢?
至此,学生“寻根问底”的积极性高涨,但却陷入困境,因为在文中难以找到直接的证据。教师就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1.3提供资料,实现研究突破。
投影:《礼记·缗记》:“妇顺者,顺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
《礼记·内则》:“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点拨:在刘兰芝生活的年代,如果媳妇与丈夫的感情超过与舅姑的感情,就是“不事舅姑”,舅姑就可以将她休回家。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形成共识。
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妻感情深厚,一个说“守节情不移”,一个说“黄泉共为友”;就是在分手时,还“誓天不相负”、“二情同依依”;当事情发展到无可挽回时,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子挂东南枝”。他们都把对方当成自己的最爱,相比之下,对焦母的爱就显得单薄些。
1.4延伸课外,开阔研究视野。
投影:史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
总结: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和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何其相似,这也是一个有利的佐证。
这种研究性学习应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结果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最后强调:刘兰芝被遣回家的直接原因是“不事舅姑”这个结论只是我们的“一家之言”,刘兰芝被休,恐怕还是一个谜,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作深入研究。
激发学生质疑,在质疑中提取课题,把课题带进课堂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研究习惯。在这样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把课文读厚了,读立体化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和掌握了。
2让研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进行课题研究
2.1引导学生发现和确定课题。课题研究是以学生自我探索活动为主线,开展学习的前提是对课题感兴趣,所选的课文要能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调查研究空间。备课时我准备了三个课题:①中国民居建筑文化;②“忍”在今天能否继续作为我们的座右铭;③简评汪曾祺的散文风格。在讲到汪曾祺的京味语言时,我提到老舍的京味语言,初中课本上有《骆驼祥子》的节选,有的学生决定选择两位作家的语言风格作比较。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想法,但是建议还是比较这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因为比较两个作家,对一位中学生来说课题太大阅读量和理论准备都不充分,比较两篇课文,课题小但是对学生启发大,因为两篇课文都是作者的代表作。在选题时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侧重生活实际,主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第一手材料培养独立探索的能力。在第一个选题“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引入时,我要求选择这个课题的同学成立一个小组,把选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①北京胡同的变迁;②南方民居中的小窗、影壁现象;③居民小区中的封闭阳台、防盗门、防盗窗现象。
2.2必须指导掌握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提供研究需要的资料及渠道。我找来两篇调查报告和论文,给学生分析研究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现实生活,而且要求学生对研究要有准备、有计划、有序列。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书目。考虑到学生的时间有限,可以把论文完成的时间规定为半学期。
在表彰学生的研究成果时,侧重评价学习过程。这种对课堂教学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旨在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发挥主体性,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以评价时不能像成人的研究课题那样唯研究成果而是。这种课内研究和课外研究如果长期坚持,一定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使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同时在研究探索过程中,也一定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学会与同学共同努力、共同分享成果,更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让研究性学习贯穿课堂学习过程
如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刘兰芝知书识礼,美丽勤劳,焦母为什么还要把她遣回家呢?古代休妇的“法律依据”是“七出”,刘兰芝犯了其中的哪一条?焦母会不会因死了丈夫而滋生“恋子情结”,但儿子移情于媳妇,故而泄愤于刘兰芝呢?可以把这几个问题归结为一个“研究课题”:刘兰芝被遣送回家,是犯了‘七出’中的哪些条?其具体的研究过程可以是这样的:
1.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件展示电影《孔雀东南飞》有关镜头,把学生带进特定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刘兰芝如此美丽勤劳,夫妻感情又如此缠绵深厚,但焦母为什么还要把她遣回家呢?
教师点拨:在汉代,封建礼教森严,如果没有一个堂皇的理由,是不会也不敢随便把媳妇遣回家的,而封建时代可以休妇的“法律依据”是“七出”。
投影:《仪礼·丧服》:“出妻之子为母。”贾公彦疏:“七出者:无子,一也;淫逸,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1.2分组讨论,自圆其说,经讨论归纳。
1.2.1无子。不少学生认为,封建礼教中规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无子”是刘兰芝被休的原因。而其他同学认为理由不充分,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内容驳斥之:第一,“共事二三年”,以此断定她不能生育,实是武断;第二,县令家、太守家也绝不会要一个不会生育的女子为媳妇的。
1.2.2淫逸或盗窃。学生一致认为,刘兰芝不会犯这两条,因为从“守节情不移”和“女行无偏斜”可以证明。
1.2.3口舌或妒忌。学生认为刘兰芝家教良好,知书达理,勤劳善良,心胸坦荡,不会口舌,也不会妒忌。
教师点拨:既然以上所列都不是,那么就是“不事舅姑了”。怎么看待呢?
至此,学生“寻根问底”的积极性高涨,但却陷入困境,因为在文中难以找到直接的证据。教师就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1.3提供资料,实现研究突破。
投影:《礼记·缗记》:“妇顺者,顺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
《礼记·内则》:“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点拨:在刘兰芝生活的年代,如果媳妇与丈夫的感情超过与舅姑的感情,就是“不事舅姑”,舅姑就可以将她休回家。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形成共识。
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妻感情深厚,一个说“守节情不移”,一个说“黄泉共为友”;就是在分手时,还“誓天不相负”、“二情同依依”;当事情发展到无可挽回时,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子挂东南枝”。他们都把对方当成自己的最爱,相比之下,对焦母的爱就显得单薄些。
1.4延伸课外,开阔研究视野。
投影:史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
总结: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和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何其相似,这也是一个有利的佐证。
这种研究性学习应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结果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最后强调:刘兰芝被遣回家的直接原因是“不事舅姑”这个结论只是我们的“一家之言”,刘兰芝被休,恐怕还是一个谜,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作深入研究。
激发学生质疑,在质疑中提取课题,把课题带进课堂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研究习惯。在这样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把课文读厚了,读立体化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和掌握了。
2让研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进行课题研究
2.1引导学生发现和确定课题。课题研究是以学生自我探索活动为主线,开展学习的前提是对课题感兴趣,所选的课文要能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调查研究空间。备课时我准备了三个课题:①中国民居建筑文化;②“忍”在今天能否继续作为我们的座右铭;③简评汪曾祺的散文风格。在讲到汪曾祺的京味语言时,我提到老舍的京味语言,初中课本上有《骆驼祥子》的节选,有的学生决定选择两位作家的语言风格作比较。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想法,但是建议还是比较这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因为比较两个作家,对一位中学生来说课题太大阅读量和理论准备都不充分,比较两篇课文,课题小但是对学生启发大,因为两篇课文都是作者的代表作。在选题时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侧重生活实际,主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第一手材料培养独立探索的能力。在第一个选题“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引入时,我要求选择这个课题的同学成立一个小组,把选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①北京胡同的变迁;②南方民居中的小窗、影壁现象;③居民小区中的封闭阳台、防盗门、防盗窗现象。
2.2必须指导掌握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提供研究需要的资料及渠道。我找来两篇调查报告和论文,给学生分析研究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现实生活,而且要求学生对研究要有准备、有计划、有序列。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书目。考虑到学生的时间有限,可以把论文完成的时间规定为半学期。
在表彰学生的研究成果时,侧重评价学习过程。这种对课堂教学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旨在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发挥主体性,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以评价时不能像成人的研究课题那样唯研究成果而是。这种课内研究和课外研究如果长期坚持,一定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使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同时在研究探索过程中,也一定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学会与同学共同努力、共同分享成果,更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