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空中骑兵》中作者的多重创作意图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2003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空中骑兵》(A Horseman in the Sky)是安布鲁斯·比尔斯描写美国内战的代表作品,文中作者对父子所在的南北军的不同刻画透露出与其在历史上南北立场上相异的选择,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给文本创造了丰富的主题内涵。之前的研究大都将作者划归联邦军的立场,对儿子的大义灭亲,履职尽责,理智战争情感等品质加以分析和赞同,忽略了作者创作文本的立场和多重意图。本文立足于文本细节和作者的创作语境,意在阐明文本中作者的多重创作意图,进而展现文本丰富的主题内涵。
  关键词:《空中骑兵》 父子地位 作者立场 多重主题
  《空中骑兵》(A Horseman in the Sky)是美国著名作家兼记者安布鲁斯·比尔斯(Ambrose Bierce)的短篇小说, 也是历史上描写美国内战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品。小说讲述的是在美国内战期间,弗吉尼亚州战场上的儿子被迫射杀父亲的悲剧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卡特·德鲁士是弗吉尼亚州一家富裕的种植园主的儿子,因与父亲政见不同,志愿加入了北方联邦军队,在一次站岗放哨中,为了整个部队的安危,在强烈的思想斗争中最终开枪射杀了自己的父亲。
  之前学界对《空中骑兵》的研究大多站在胜利军的角度对儿子的大义灭亲、履职尽责等品质进行分析。例如,魏亚宁、傅晓微(2009)把美国的个人主义精神作为全文的主题加以研究,认为卡特是在按照自己意愿处事,是对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赞颂;詹良甫、柏会力(2000)分析了小卡特最终理智战胜情感,以国家利益为重,大义灭亲的精神;庄玮(2011)则着重探讨儿子的履职尽责对现今素质教育的启示;申丹(2015)也将主人公卡特作为军人的履职尽责当作全文的重要主题加以研究。研究者们对卡特精神的赞扬不自觉地帮作者给这场战争贴上了一个“正义”的标签,将作者置于了联邦军的立场。然而,这种判断与文本细节和作者自身的经历不全相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意在结合文本细读和对作者的研究,通过分析文中作者在父子双方上的立场选择和作者自身的经历挖掘作者的意图,揭示文本丰富的主题内涵和作者的多重立意。
  一
  作者选取《空中骑兵》为题,在开篇之前便展现了一个以天为背景的威武雄壮的骑兵,建构了父亲高大不灭的骑士形象。标题乃文章之眼,前期研究大都忽略了这个标题的深意。实际上,作者在内战后选取骑士形象作为小说的主要角色别有用心。美国内战是现代战争的雏形,它首次使用了无帆的军舰、机关枪、野战炮、水雷、电报等先进武器装备和手段,战争的形态开始向依靠武器装备的现代战争过渡。独立战争时代的骑兵和伴随这一古老兵种的骑士精神和英雄主义开始走向没落。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美国南部的传统骑士精神和英雄主义也逐渐消逝(李公昭)。美国内战的结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传统骑兵时代的结束。骑士精神是南方传统的典型代表,作者选取一个翱翔在天际的骑兵作为文章的标题,开篇便建构了南方骑士神圣的形象,使永生的骑士形象深入人心,表达了自己对美国南方传统精神的尊重和缅怀。虽然最终联邦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作者对美国历史传统上骑士精神的尊重和敬仰并没有因为南方军的失败而褪去不在。
  细读全文,作者文笔所到之处,也无不在以尊敬和崇敬的语气对父亲的语言、形象加以描写。文章的高潮更是以整整一大段的篇幅神化父亲从悬崖落下的那一幕画面。无论是从作者的措辞选择还是文章的篇幅设计,都能看到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极其正面、慈爱、威严的父亲形象。
  父亲的语言简洁而有力。当他听说卡特想要加入联邦军的时候,他这样说道:“去吧,先生,不管发生什么,做你认为你应该做的事情。”父亲心中完全明白孩子加入联邦军意味着将和自己成为“敌人”,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预料到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孩子将会和自己相互厮杀,但是他并没有阻止或拒绝卡特的决定。相反,他采取了不干涉孩子决定的原则,给予孩子选择最大的尊重,展现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慈父形象。同时,即使儿子走向了跟自己敌对的道路,父亲依然不忘教育孩子,教孩子为人处事。正是父亲的这番教育使孩子在最后关头扣动了扳机,酿成了杀父悲剧。父亲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文中便是当儿子发现对面的侦察兵是父亲,并且在做激烈思想斗争的时候,“他的记忆中萦回着父亲临别前的话,仿佛那是什么神明的嘱咐似的: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嘱托永远是儿子迷茫时候的明灯,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向来都在关键时刻发生着重要作用。试想,如果在儿子提出加入北方军的时候,父亲加以制止,很显然儿子会听从父亲的劝阻,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跟随父亲。但是这个父亲教育儿子的时候从来没有带入自己的个人偏向,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立场强加给儿子,而是充分尊重儿子的选择,尽管他和自己走在了敌对的路上。从父亲的语言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父对儿子的关爱和尊重,看到了一个言语不多的父亲语言的力量,也看到了父亲的威严与高大。作者在战场相遇之前便已经对父亲的形象进行了一个正面的建构。
  作者对父亲的动作神态刻画也同样充满尊敬,父亲抬起头被作者描绘成抬起狮子一样的头。在卡特毕恭毕敬地向父亲鞠了一躬的时候,父亲庄严而彬彬有礼地向他回了一个礼,以此来掩盖他破碎的内心。一个硬汉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父亲虽然心碎,但是依然要镇定地表现出男人的形象,令人敬佩。
  在对面骑兵呈现在卡特眼帘的时候,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就在那巨大无比的垫座峭壁上,在那块高于一切的岩石的外沿,出现了一个庄严而惹人注目的骑士塑像。它一动也不动,在天空的衬托下显得轮廓分明。一个人的形体骑在马的形体上,直挺挺地,十分威武,但又具有大理石雕塑的希腊神像那种使人忘怀了一切活动的恬静。”……人和马由于耸立在天空中而显得十分宏大,再加上这位士兵由于证实敌人迫近而产生的畏惧心,这个“群像”看上去似乎远远大于实体,几乎达到了巨像的规模。在卡特认出这个骑兵是自己父亲之前,他眼中骑兵的形象便是一尊威武笔挺的塑像,棱角分明,在天空的映衬下如同希腊的天神一般。一般来讲,敌军在我们眼里都应该是矮小猥琐的形象,然而,敌军在卡特眼里却是一个高大威猛的样子。不难看出,作者对父亲的形象也是充满了尊敬和认可的。   对父亲高大形象最突出的描写当属父亲的战马被卡特射杀坠入悬崖的那一幕画面,通过一个站在谷底的联邦军的视角,他看到:“骑士以军人方式笔直地骑在马上,紧紧跨着马鞍,狠狠地扣住绷绳,以免战马过于剧烈地向下俯冲。他没戴帽子,长长的头发向上飘扬,羽毛似地波动着。他的右手被一簇竖立的马鬃所遮盖,马的身躯保持水平。仿佛是马蹄的每次起落都遇到了大地的阻力。这一切动作完全是野马疾驰的动作,但就在军官瞩望的时候,动作停止了:马的四条腿向前猛冲,如同在腾空跳跃中的突然降落,这简直是在飞行啊。”作者用了整整一大段文字对空中骑兵的外貌神态细节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幕以天为背景的天神一样的形象,一个不灭的更加高大、更加夺目的形象。
  在父子所在的南北军博弈的这么一个瞬间,作者表面上在写儿子开枪射杀了父亲,挽救了联邦军的安危,取得了博弈的胜利,而父亲却坠入悬崖,酿就了南方军的失败,实际上透过文本并不能读出南方在博弈中是失败的一方。作者对父亲的刻画不论是在坠崖前的语言描写,还是在坠崖时一整段静态画面的神化叙述无不表现出自己对父亲的尊敬。父亲被敌军发现后本该惊慌失措,仓皇逃跑,坠入悬崖的画面本该狼狈不堪,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失败的南方军却显得高大无比、气宇轩昂。之前的研究者分析了文本对美国核心价值观和履职尽责的颂扬,我们同时要看到的是作者通过对儿子履职的描写也正是在颂扬南方军的父亲,因为导致儿子冷静下来扣动扳机的正是父亲的一句话: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实际上,儿子冷静下来扣动扳机的成功便是父亲对儿子教育的成功,也是对父亲威严正义形象的肯定。作者通过对父亲天神般的刻画选择了自己站在南方军的立场,表达了对父亲的尊敬。
  在本文中,父亲的形象实际上是当时美国南部传统骑士精神和英雄主义的代表,作者对父亲的尊敬实际上就是他对南方传统的尊敬,作者通过对父亲不灭形象的刻画,表达了自己对美国南方传统精神的尊重和缅怀。
  二
  前人对《空中骑兵》的研究大都聚焦于卡特杀父取义,履职尽责的主题,认为作者对卡特的行为采取了一种接受甚至赞同的态度,不自觉地帮作者选择了胜利军的立场,但他们忽略了作者对卡特杀父的真实态度和价值取向。实际上,细读文本,作者一直以来对卡特以及卡特所在的联邦军都没有任何的偏向或是褒奖,很多地方对卡特的形象有懦弱,懈怠,无所适从的描写。文章描写卡特的篇幅相对于描写父亲的篇幅较短,且文笔所到之处对于卡特和联邦军也都是采取了一种批评和讽刺的语气。之前的研究者分析出了军人履职尽责的主题,但作者对这个“履职”也是采取了一种批评和不赞成的态度。
  第一章的第一段描写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卡特站岗放哨的情景:“他右手前伸,已经松散的手抓着步枪。这看上去像是一个死人,但若观察他四肢摆放的位置,注意他挂在腰带后面的子弹盒还在有规律的微微起伏,就可看出这并不是死尸,他只是在执勤的岗位睡着了。然而被发现,他很快就会死去,因为死刑是对他罪行公正和合法的惩罚。”小说的开头便呈现了一个站岗放哨时睡着的士兵。在战争最前沿睡着了,对于一个军人来讲显然是件荒谬的事情。作者说他看上去像一个死人,并且死刑是对他罪行公正和合法的惩罚。初看开头,作者所指的罪行是站岗时睡着的失误,通读全文后,回顾开篇,这个罪行实际上便是指儿子射杀父亲的滔天大罪。作者在文章开头便表达了自己对于杀父情节的立场,认为其不可原谅。
  当卡特看到对面的骑士是自己的父亲的时候,他一下变得面色惨白,四肢颤抖,头晕目眩,枪从手中滑落,差点晕厥过去。后来平静下来还是因为想起了父亲给他的嘱托。可见,卡特离开了父亲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在大事面前惊慌失措。
  就在全军埋伏,不能暴露行踪的时候,一名联邦军跑到最空旷的山谷里,无所事事,引人注目。作者写道:“不知他是出于冒险精神还是求知欲,一名联邦军的军官离开了隐蔽的宿营地,漫无目的地听任双脚巴塔带到靠近峭壁脚下一小片开阔地的下沿。”
  联邦军在作者的笔下是懒散的、荒谬的、无能的,不管是主人公卡特,或是联邦军的其他士兵。相对于父亲的高大形象,作者很明显采用了一种讽刺加调侃的语气刻画北方军。在父亲高大形象的对比下,儿子的形象显得十分无能和渺小,保护联邦军的行为也并没有获得肯定,作者的文字选择和篇幅节奏表现出作者对战争胜利者的讽刺和贬低。通过对儿子和北方军的讽刺批评,作者抒发了自己对残酷战争的谴责。
  之前的研究就文章的反战主题达成共识,却大都不自觉地帮作者选择了胜利军的立场,对文章中儿子的履职尽责和大义灭亲加以褒奖。这个对作者立场的选择与研究者自身所声称的反战主题自相矛盾:研究者一方面在剖析文章的反战主题,分析作者的反战思潮;另一方面不自觉地把作者置于战争取胜的一方,导致了自我矛盾。
  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很显然是站在南方军的立场对儿子杀害父亲的非人道行为进行批判,从而表现了其痛恨之情。子杀父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可接受的,作者透过残忍荒谬的父子相杀,批判了儿子,谴责了战争,表现出对战争残酷无意义的反战情怀。
  三
  之前研究对作者立场把握偏离无疑是因为受到作者安布鲁斯·比尔斯自身的经历的影响。安布鲁斯·比尔斯曾经在内战期间加入过北方军,人们很容易认为文本中加入联邦军的卡特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而卡特所在的北方军便代表了作者的立场。
  比尔斯1861年4月加入联邦军充当志愿兵,参加了南北战争,但交战双方的互相残杀给他留下了长期的心理创伤。比尔斯在林肯发布召集志愿者公告之后没几天便加入了联邦军,隶属印第安第九志愿队,曾参加西罗(Shiloh)、奇卡茂卡(Chickamauga)、恰塔努噶(Chattanooga)等战役,1864年在凯纳索山(Kenesaw Mountain)作战时头部负重伤,1868年从北军退役,基本上经历了整场战争,见识了激烈战场上最血腥最残酷的场景。战后比尔斯便开始了编辑和写作生涯,由于亲历前线,比尔斯的战争的作品充满战争残酷、恐怖、混乱、荒诞和非人道的辛辣描写。从他的作品可以读出,相较于用这个战争统一南方,比尔斯宁可没有这场战争。尽管他最终活了下来,但是见证了身边的千万人死亡和自己千万次与死亡擦身而过的经历对于他是永久的伤害,就像他多年以后写到的一样:“每当我问道自己年轻时候安布鲁斯比尔斯经历过什么的时候,我都会回答他死了。”(When I ask myself what has become of Ambrose Bierce the youth, who fought at Chickamauga, I am bound to answer that he is dead.)正是因为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和泯灭人性的杀戮,比尔斯的小说都有着强烈的愤世嫉俗的厌世情感。战争使他怀疑人性中仅存的善良,也让他不再相信人性、道义和情感。可见,美国内战对于比尔斯的改变是彻底和颠覆性的。尽管比尔斯在最初选择了加入联邦军,但是最初加入联邦军并不能代表他经历过战争后创作小说的立场。战后比尔斯的所有战争小说都是在聚焦于战争的荒谬性和无意义,而并没有标榜北方军的先进性和战争的进步意义。同时,在对战争的表现中,比尔斯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例如在《哲学家帕卡·安德森》中对北军士兵帕卡双重人格的刻画以及在《上帝之歌》中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把士兵当靶子的残忍的描写。比尔斯的《空中骑兵》这部小说用一个儿子因为战争被迫杀父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站在父亲的角度对北方军的行动进行了谴责,从文字和情节设置上都表现了自己对父亲的偏向和对北方军的讽刺,通过文学创作从侧面反映出了自己参与这场残酷战争的自我谴责和叹息。   造成研究者们对作者立场误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联邦政府对南北战争的宣传始终为一个北方对南方的进步之战。同时,正如美国北方联邦对南北战争所标榜的一样,在库柏以及众多内战时期作家的笔下,残酷的战争往往被理念化、浪漫化: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士兵们也无不英勇杀敌,可歌可泣。小说家们正统的意识形态和神圣的使命感促使他们忽略战争的残酷性,而刻意去表现与宣扬某种规定的意识形态、英雄主义精神和传统的道德观,其结果是有意无意地为战争制造出一种正义、浪漫、传奇的幻想(李公昭)。研究者很容易千篇一律地跟随历史的描述和众多内战小说家的立场选择对内战小说进行解读和分析。然而,李公昭(1998)在其研究中也提到,比尔斯的战争小说一反詹姆士·库柏以来美国战争小说的传统和主流,战争的神话被无情揭穿,彻底暴露出其残酷、恐怖、混乱、荒诞和非人道的本来面目。
  所以,并不能简单地因为比尔斯曾经加入过联邦军而推断小说的作者选择北方军的立场,也不能简单地以为所有的作家都会去宣扬和表现某种规定的意识形态。作者的生活背景无疑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读者还需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结合历史事实和作者自身的经历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主题进行分析。很显然,安布鲁斯·比尔斯的惨痛经历决定了他的立场,导致他不可能对南北战争加以颂扬;相反,他为自己曾在这场残酷战争中效力而感到羞愧,透过文学创作表达了自己深刻的自我谴责和叹息。
  结语
  《空中骑兵》是美国小说家安布鲁斯·比尔斯参与内战后创作的经典作品。它并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反战小说,而是蕴含了丰富的主题内涵。作者透过文本表现了自己的多重创作意图,为读者的解读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之前的研究大都就文章的反战主题达成共识,转而剖析儿子的“大义灭亲”“履职尽责”等隐含主题,但是忽略了作者的立场选择和作者的多重立意。很显然透过任何一个主题分析此文本都是不全面也不完整的,读者还需要挖掘作者创作的多重意图,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全面解读文章丰富的主题内涵。
  显然,《空中骑兵》是一部经典的反战小说,作者通过对父子双方不同的刻画表达了自己在对抗双方的立场选择。作者通过对父亲的美化和对儿子的贬损谴责了儿子杀害父亲的非人道行为,透过描写残忍荒谬的父子相杀,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抒发了战争残酷无意义的反战情怀。
  作者采取《空中骑兵》作为文章标题,选取了骑兵形象作为文章的主人公并且加以褒奖实则深藏蕴意。作者对父亲的正面建构贯穿全文,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战场上,无论是对儿子的教育还是对妻子的关怀,无论是其抬头的小动作还是骑马巡逻的身影,作者都将一个威严、高大、光辉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即使是细读文章的高潮部分,儿子开枪射杀父亲的描写,文字也并没有显示出战场残忍、血腥的画面。相反,在一个正面战场中弹的呈现中,作者描绘的是一尊天神一样具有美感的镜头。显然,作者在《空中骑兵》中并不仅仅表达了对残酷战争的谴责和自己的反战情怀,也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敬仰。同时,父亲在本文中并不仅仅代表他自己,父亲的形象实际上是当时美国南部传统骑士精神和英雄主义的代表,作者选择站在南方军的立场,通过大量对父亲正面的描写,重新赋予了南方军生命,建构了南方骑士不死的形象,表现了他对逐渐消逝的南方传统骑士精神和英雄主义的尊敬和缅怀。
  文中对儿子卡特和其所在的北方军的描写是贬损和批评的,卡特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懦弱、懈怠和荒谬的,联邦军的军官也被作者刻画成一个无能、懒散、莫名其妙的角色。在父亲高大形象的对比下,北方联邦军显得格外渺小。纵使卡特成功保护了联邦军,但是作者也并没有对他的行为进行肯定,相反,作者通过在篇幅设计上和语言措辞上的选择对联邦军进行了讽刺和批评,对儿子杀害父亲的行为进行了批判,进而对残酷的战争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作为美国历史上胜利军的一员,安布鲁斯·比尔斯并没有宣扬战争胜利的意义,统一南方也并没有在其笔下被浪漫化和理想化。相反,惨痛的战争经历导致比尔斯对战争的深恶痛绝,他一反众多内战小说家对正统的意识形态的拥护,一反詹姆士·库柏以来美国战争小说的传统和主流,转而揭穿战争本质,彻底暴露出其残酷、恐怖、混乱、荒诞和非人道的本来面目。透过描绘荒谬残忍的情景揭示战争的罪恶,在创作中重塑自己的立场,从侧面抒发自己参与这场残酷战争的自我谴责和叹息。
  《空中骑兵》是一部主题内涵丰富的作品,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选择了自己在南北双方的立场,并透过立场选择和文字表现出了其多重创作意图,为读者的解读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詹良甫,柏会力.《山顶骑手》解读[J].洛阳大学学报,2000(3):53-54.
  [2] 魏亚宁,傅晓微.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赞歌——《空中骑士》主题新解[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3-75.
  [3] 申丹.反战主题背后的履职重要性——比尔斯《空中骑士》的双重叙事运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65-173.
  [4] 庄玮.小说《空中骑士》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78-79.
  [5] 李公昭.安布罗斯·比尔斯的战争观[J].外国文学,1998:54-57.
  [6] 陈海蛟.“辛辣”的比尔斯—安布罗斯·比尔斯生平及其作品简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89-91.
  [7] 唐姬霞,廖桂湘,袁松荣.跨越百年的国内外安布罗斯·比尔斯研究综述[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1):104-109.
  [8] Ambrose Bierce. A Horseman in the Sky.Civil War Stories, New York: Dover, 1994, p.27-32.
  [9] Jim McWilliams. Ambrose Bierce’s Civil War. The New York Times, Dec.17, 2013 12:11 PM.
  [10] Joshi, S. T. and David E. Schultz. A Much Misunderstood Man: Selected Letters of Ambrose Bierce. Columbus, OH: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 Grenander, M. E. Ambrose Bierce.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1971.
  [12] Cozzens, Peter. The tormenting Flame: What Ambrose Bierce Saw in a Fire-Swapt thicket at Shiloh Haunted Him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Civil War Times Illustrated. April 1996. Volume XXXV.
  [13] Rubens, Philip M. and Robert Jones. Ambrose Bierce: A Bibliographic Essay and Bibliography. American Literary Realism ,1983.
  [14] Ambrose Bierce. In the Midst of Life: Tales of Soldiers and Civilians. New York: George Sterling, 1927.
其他文献
(一)华北牲畜交易中心该中心可容纳大牲畜2万多头,市场内设牛市、马市、驴市、骡市,每天上市交易的牲畜数量上千头,日成交量600多头,年成交额近亿元。每天有来自黑龙江、吉林
成本增加,农药原药价上涨2月份以来,毒死蜱原药已从3.5万元/吨上涨至3.9万元/吨,每吨涨4千元;功夫菊酯原药从17万元/吨上涨至18万元/吨,每吨上涨1万元;三唑酮原药从5.3万元/
据《国际钢时代》报道 ,从 80年代中期开始 ,国外的私营设备制造公司和钢铁生产企业就已开发了薄板坯连铸工艺。美国纽柯公司于1 989年采用德国施罗曼公司的CSP技术首次建成生产
内容摘要2月份正处于春节期间,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春节前农产品需求旺盛,且集中在节前上市,春节期间交易暂停,节后市场秩序逐步恢复,伴随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20 0 0年粉末冶金工业取得稳定发展。做为粉末冶金基础原料———金属粉末的制造业 ,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粉末产量稳步增加 ,质量有一定提高 ,品种有所增加。大多数金属粉
网络市场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阔的系统工程,可以触类旁通、融合各个行业乃至其它领域。通过网络市场交易是一场流通产业的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的经营与商业模式,是一个划时代的
一直较为低迷的农药市场在2011年或迎来一线曙光。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灾害推升行业景气度。从国际环境看,恶劣天气袭击澳大利亚、泰国等农产品种植大国,直接导致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