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驱动下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学科竞赛为研究视角,探索超出课本范围的综合实力的较量模式,以设计学科为例,结合学校“一院一赛一活动”背景,从学科建设与发展、青年教师的教学成果转换、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的多角度系统研究学科竞赛对于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深入论证学科竞赛背景中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激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实践,展现个人才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交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603016)成果。
  一、学科竞赛现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带来的是愈发激烈的竞争。面对新的形势,培养有竞争意识的专业技术人才、构建学科竞赛驱动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行业热点的课题。
  对于设计学科而言,国内举行的设计学科行业竞赛逐渐呈现出比赛数量多、主办主体多元、参与规模大、比赛层次分明的特点,例如,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展,重庆市政府等主办的“长江杯”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交通大学主办的大学生高速公路服务区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等,其中全国美展极大地调动了专业人才的创作热情,参与人数多达到数万。此外,国外有关大学生的学科竞赛的赛事也不胜枚举,德国红点奖、IF设计大奖、美国SEGD全球设计大奖赛等都在驱动着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升级。
  二、学科竞赛的组织
  学科竞赛的特点是比赛层次多、准备周期长、环节多、要求较复杂,选择优质的学科竞赛,通过合理的竞赛组织,保障学科竞赛的有序进行,通常需要多个教学单位配合完成竞赛项目,组织团队参赛。
  (一)学校组织
  学科竞赛能够为高等教育提供教学的靶向,让教学环节贴近市场需求,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当下国家级赛事一般由部委指导,司(局)单位主办,通过院校选拔、省(直辖市)主管部门组织分赛区遴选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展演。因此,高校组织环节是基础,是优质作品产生的前提。学校层面对组织学科竞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选择高质量赛事引入课堂教学并广泛宣传,让老师和学生知晓赛事的定位以及在业界的重要地位,以吸引更多老师、学生参与,逐步构建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组织体系。二是构建学校学科竞赛领导小组,形成校级领导主持、院级领导组织实施的学科竞赛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保障教师、学生团队广泛参与,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竞赛作品,提高教学成果转化率。三是构建符合学科竞赛特点的政策奖励体系,鼓励相关教师、学生为荣誉而战。通过完备的组织体系,让学科竞赛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例如,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初选作品交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重庆赛区进行赛区评选,等级奖作品报全国赛区评审,院系的组织是基础、是前提。
  (二)联合主办
  为促进学科竞赛贴近行业需求,让学生在竞赛中了解行业前沿、拓展行业资源,学校整合校友资源,与行业协会、研究院(所)联合主办学科竞赛,邀请行业专家对竞赛作品进行指导,同时举办相关设计论坛,让学生掌握行业动态,确定学习目标,这对落实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重庆交通大学、中国公路学会、重庆高速集团联合举办的2019大学生高速公路服务区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共收到560余幅参赛作品,经过初评、复评和决赛答辩环节,由来自交通工程与管理领域、艺术设计领域的专家评委组评审讨论,评委会专家对此次大赛的作品情况进行了专业点评,让学生掌握行业评判的标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毕业进入行业奠定了专业基础。
  (三)学校主办
  为了促进校内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跨学科创作的基本能力,落实新工科建设的具体要求。由学校牵头、职能部门精诚合作,相关学院积极响应,校内单位共同主办的校級学科竞赛,可以极大地整合校内优质资源,进行跨学科团队的协同创作,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例如,2019年重庆交通大学“我眼中的交大”摄影大赛,以重庆交通大学为创作主题,让全校师生投入到摄影艺术创作中,掀起摄影创作热潮。
  (四)院系主办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科竞赛的发展,挖掘学科竞赛在学生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交通大学出台了“一院一赛一活动”相关政策,激发相关专业学生的创意潜能,营造设计学科人才培养氛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科竞赛品牌活动,由艺术设计学院组织的“财金通教育”杯“见桥”桥梁艺术设计大赛及设计展览、“SEE MODEL SEE BAG”原创时尚作品大赛等品牌学科竞赛,践行学校“寓美于教融美于学,以美育人”的美育理念,通过学科竞赛探索给予学生美育教育实践舞台,赋予学科建设新的活力。
  三、学科竞赛在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既是比赛的参与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科竞赛是手段,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学科竞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球视野、科学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获奖成果不仅成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展示窗口,更是学校教学实践活动的试金石,有助于探索优化教育教学模式。
  (一)实现创意孵化
  通过学科竞赛,选择优秀的创意设计进行创意孵化,依托学校“学生智造”时尚众创空间平台,依照“选苗—育苗—孵化—产业化”四阶段模式运行。首先在各类学科竞赛中选择优秀创意,初创个人和团队免费入驻“学生智造”空间平台,进行创意设计与制作,并利用平台资源接受辅导与帮助,展示作品;然后对进入平台创客的创意、创新作品(想法、项目)进行优化选择、辅导,择优送入孵化空间培育,经孵化辅导及培育,再筛选初具盈利能力的创意,着力培育成品牌或小微企业,按创业模式进行高强度孵化辅导,利用平台资源着力推广;最后获市场青睐的创业团队及项目,平台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其进入发展快车道,融资上市,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其社会、经济利益最大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市场竞争力。例如,成功孵化了“虎香”“立体风筝”“谭莎莎”“在外”等学生品牌。   (二)檢验教学成果
  学科竞赛是检验学校教学成果的平台,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作品参赛,既可以达到检测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又可以通过竞赛收获荣誉,增加教学成果。例如,2016年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由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指导,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主办的“尚盟杯”第三届重庆大学生服装设计新人奖大赛中,学生徐文竹获得“十佳新人奖”的同时,指导教师获得最佳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三)研判学科发展
  学科竞赛是教师展现教学实力的途径,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桥梁。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少量学生获奖是不足以形成学科优势的。通过有计划地将学科竞赛引入到课堂当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竞赛中的理解学科定位,让教师在竞赛的背景中感知社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获奖层次和数量将大幅提升,行业必然关注到学校优秀的人才资源,使得学校教育模式被社会认同,形成强劲的学科优势,通过竞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更利于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
  (四)营造良好学风
  对于获奖学生,一方面其获奖代表着个人在全国同龄设计人才中的专业高度,另一方面代表着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代表着学校学科优势地位,学校、学院重点对其所获成绩的线上线下宣传,能更加激发学生进行学科竞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也能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术竞赛的氛围,塑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学校培养一批又一批赋有创新能力、赋有团队精神、赋有竞赛意识的优秀学生。学校以《重庆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和《重庆交通大学本科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修订)》为基础,对获奖学生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宣传,形成良好的学术导向,促进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四、学科竞赛驱动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1+4”协同育人新模式
  学生在竞赛中获奖,既能使学生培养同学间、师生间的情感,增加学生对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学校教学模式的认同,又能增进其他院校、企业以及大众对学校教学成果的认知。这一方面彰显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提升学生专业自信心,另一方面形成新的学科优势。学生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心是培养优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科竞赛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中,能有效建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构建“1+4”协同育人新模式。
  (二)构建“2+1”课堂新模式
  传统课堂教育教学主要模式为课堂教学+实习实训,逐渐形成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并重的课堂格局。将学科竞赛引入教学体系中,形成“第三课堂”,即“2+1”课堂新模式,学生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为基础,通过“第三课堂”了解行业新动向,有机会与行业前辈、大腕面对面交流,丰富其获取知识的途径,形成良好的课堂新模式,逐渐形成以竞赛为主导的“第三课堂”。构建“2+1”课堂模式,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学习目标,高效运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知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竞赛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三)构建“1+1”教学新模式
  学生通过设计竞赛,了解社会需求,挖掘自身潜力,完成创意作品,提升创新能力,有效形成“理论教育”与“设计实践”的联动教学模式,即“1+1”教学新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是从理论层面探索各种设计形态实施的可能性,设计竞赛或是由主办单位命题,或是企业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命题,都在选题题材上追求实际效益,都以形式与功能创新为前提。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实战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同步提升。
  (四)建立跨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学科竞赛的跨学科单位的组织,学生的跨学科组合,综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跨学科创作的设计视野,进一步激发师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教学与实践的热情,增进不同学科间师生的紧密交流与互动,加深不同学科间的认识与了解,以及跨界设计的经验与方法,对促进学科交融发展提供创新思路。这也是对“以赛代教、以赛促学”多途径人才及培养效果的有益见证。
  五、结语
  学科竞赛是锻炼人智力的、超出课本范围的一种专业综合实力的较量,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展示平台,是激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实践的、展现个人才能的有效途径。当下,在各类大型的学科竞赛的驱动下,研究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将学生课余时间引入到学科竞赛中,有助于在校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学习兴趣,提升专业素养,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构建“1+4”信息交流平台、“2+1”课堂模式、“1+1”实训实战机制,学生从课堂到实战无缝连接,促进专业自信心、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有效形成设计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代的东北饱受战争的摧残,东北人民顽强抗争的精神值得人们永远牢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那些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也值得人们永远怀念。因此,东北城市拥有诸多蕴含红色记忆的公共雕塑,它们将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质呈现,是公共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选取了纪念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勇于奉献的烈士和先进人物的雕塑,重新回顾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感悟这些雕塑的红色记忆。 
期刊
摘 要:朱子文学多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其受福建文化影响甚深,同时其对福建文化的影响也颇巨。魏了翁、真德秀两人对朱子文学思想多有继承,但也因为理解有别,以至未能全面发展朱子“文道合一”的思想。而朱子文学中的艺术成分逐渐被遗忘,相反说教竟成为共识,这其实是对朱子文论的误解。  关键词:福建文化;道艺互轻;真德秀;魏了翁;朱子文学思想  朱子是孔子以来,兼备理学与文学集大成的学者,其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文学
期刊
摘 要:广西横县地区属于桂西南地区,其依托茉莉花经济不断发展,从而也推动了乡村旅游建设的发展。文章首先选取横县地区以传统村落旅游分析横县壮族地区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现状和旅游景观的要素,提出现存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纳;其次对横县壮族地区旅游景观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及村庄形态等因素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关的结论;最后结合以上的结论,以榃僧村的旅游景观改造设计为例,对广西横县地区的壮族村落旅游景观的提出改造设
期刊
摘 要:高職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建设是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可以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和形成行业对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共享。为了加强艺术设计专业群特色建设,适应社会对优秀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更进一步推动艺术设计系专业课程改革,文章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走访,结合实际情况,对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职业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期刊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往往同巨大的经济效应结伴而生,这导致了城市空间聚集现象产生。受我国经济快速、繁荣发展的影响,一大批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空间结构集中的聚集型城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这类新型城市的不断发展,让原有的建筑形态以及建筑空间被打破,高层建筑被视为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空间聚集现象的主要标志。从现阶段对于城市建筑的研究情况来看,大多数城市的建筑均以高层建筑为主,并且这
期刊
摘 要:快节奏的工作状态、快速增大的压力,使得人们心理、生理方面的健康情况堪忧。园林景观疗愈功能的发挥,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的亚健康状态。布里隆景观疗愈公园在公园构件、公园家具、公园分区和公园生态环境这四方面充分结合人类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营造了让人放松,释放精神压力的环境,起到了辅助治疗心理、生理疾病的作用。文章结尾将案例与其他疗愈公园做对比,总结更多的疗愈公园的设计要点,以便为疗愈公园的设
期刊
作者简介:   王景丹,南華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期刊
摘 要:中世纪的艺术表现在建筑方面是各种形式的大教堂。其中,以中世纪艺术高峰与末期盛行的哥特式建筑为典型之一,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在哥特式建筑中,彩色的玻璃花窗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哥特式教堂台廊、楼廊的取消与侧廊窗面积的增加,使教堂大面积采用排窗,而彩色的玻璃花窗赋予了教堂光线与色彩,使教堂内部充满了神圣和光幻。智慧的工匠以彩色玻璃镶嵌出一幅幅画作,新的艺术形式绽放在哥特式
期刊
摘 要:文章从生态发展视角出发,分析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常州城市文化建设现状,以青果巷街区为例,通过ASEB栅格分析方法探究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的优势劣势,阐述了常州城市文化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亮点,提出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常州城市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生态发展;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文化街区;常州;城市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不断进步,城市化成为城市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人们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交流逐渐减少,传统的公共空间已经很难满足城市的需求。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营造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以人居环境为基础,营造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空间,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城市永续发展。文章以郑州东风渠绿化带为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本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