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才是精彩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_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一则多数品德教师是兼职,平时没有足够地进行学习和研讨;二则品德课一周两节的课时安排,使得教师难以进行系统的教学和研究;三是教材中的部分教学内容不能切合当地、当时、当校学生的实际,教学难度不言而喻。具体归纳,制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偏离学生生活。品德教学,应当以适当的目标为落脚点,以目标为导向展开教学, 用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缺乏对目标体系的研读和掌握,因此教学难免出现偏差。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第8册《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应当立足于“认识塑料、了解塑料、如何正确使用塑料”。但是教学中,教师从塑料的起源到塑料的制作流程再到新型塑料的介绍,花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将教学内容人为地进行知识化处理,严重偏离了教学目标。
  第二,教学过程教条化,脱离学生生活。在教学中,不少品德教师对于各个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对教材的生活化的处理,总是“以本教本”,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苏教版第3册《我不任性》一课,教材中列举了贫困山区学生的事例,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讨论:“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事例?能不能把这个事例讲给文中的贝贝听?”这种舍近求远、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显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只能老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原本生动的课堂也只能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第三,教学活动低效,远离学生兴趣。听课中,我们常常发现,频繁的活动占据了品德课堂太多的时间,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等。很多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则低效甚至无效。
  第四,课堂生成不够,缺乏生本研究。品德课程的活动性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班级特点等事先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一教师教学《男生女生不一样》,整节课以男女生的竞赛活动贯穿教学,但因为事先预设不够,课堂中的调控不到位,加之教师缺少正确的引导,使得教学呈现出了无序的竞争状态,变成了纯粹的男女生交锋,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宗旨。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其次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关注现实生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一、立足生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实现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
  
  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和处事态度等生活实际,以儿童的生活为依据,从儿童的需要出发,以身边的事例作为切入点,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强调细化
  细化就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理清学年、单元、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定位、设计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组织教学并关注实效。例如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一课,本课共三课时,三课时之间有着其内在的逻辑体系,不可随意设定教学目标,尤其不能因为是公开课,而进行“拼盘式”的教学。第一课时应当让学生充分感知 “四大发明”,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为祖先、为祖国而骄傲和自豪,第三课时则需要引导学生将骄傲和自豪之情延伸到学生身上和生活当中,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为当中。基于这样的目标设定,第一课时的教学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主要素材,首先以千人演绎活字印刷的视频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再让学生走进“活字印刷术”,介绍“火药”时,也穿插播放开幕式上的焰火表演。
  2.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关注细节
  细节就是围绕课堂教学主题,着力设计出需要重点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目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点目标、有序实施教学的环节点目标,体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有机统一。例如教学《我不耍赖皮》一课,虽然看似是游戏不耍赖皮,但教学目标中的细节应当是引导学生感知、关注生活中的规则,而生活中的规则是无处不在的,课堂中、操场上、图书馆、车站、影院、公园等。这就需要教师将这些生活中的镜头拉近到课堂,拉近到学生身边,让学生用生活的眼光、用品德课程的视野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3.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落实细致
  细致就是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旨出发,具体落实“三维目标”,以显性目标“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挖掘、渗透隐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体现目标设定的学生的参与性、层次的挑战性、动态的生成性。如前所举例《男生女生不一样》,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进行细致的落实,并及时关注课堂生成的资源,那么,同样的内容和活动便会上出不一样的效果。
  
  二、关注生活,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回归生活,学生对社会生活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于熟悉的学习内容,他们往往比较感兴趣,容易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吸取知识营养。
  试以《我不胆小》一课的听后评加以说明。
  生活的才是精彩的
  今天课题组活动,听了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我不胆小》。
  在我看来,整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金点子”环节。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生活的才是精彩的。
  “胆小”的话题,于二年级孩子一点都不陌生,生活中令他们胆小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有的因为不懂而胆小,比如孩子说害怕蚯蚓,那个小东西滑溜溜的,所以不敢摸;有的因为怕疼痛而胆小,比如很多孩子害怕打针吃药;有的因为怕困难而胆小,比如有孩子不敢游泳;有的因为性格而“天生胆小”,比如有的孩子不敢当众说话,不敢举手发言;还有的因为迷信而胆小,比如怕黑夜,怕所谓的“妖怪”等等。
  “胆小”不能和“勇敢”相提并论,“勇敢”是源自意志品质的话题,而“胆小”仅仅是源自生活的话题,至多只是“勇敢”的启蒙。
  所以,教师如何定位教学目标,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决定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
  可贵的是,老师是个有心人:孩子的话题还是让孩子去回答,生活的话题还是用生活去回答。
  害怕打针怎么办?
  天真的孩子们说,眼睛闭起来就不觉得疼了;心里想着开心的事就不觉得疼了;就当是蚊子给咬了一下,就一点都不疼了……
  不敢一个人睡觉,怕黑怎么办?
  孩子们说,开一盏小小的节能灯陪着自己就不怕了;家里有一扇窗户,透过窗户,看看月亮就不怕了;买个小娃娃陪着自己睡觉就不怕了;心里数着数,慢慢睡着就不怕了;先让妈妈给讲个故事再离开就不怕了……
  上课不敢发言怎么办?
  孩子们说,先想好了再举手就不怕了;看着黑板回答就不怕了;看着大家说,告诉自己,大家不会取笑你的就不怕了……
  看,孩子们的答案是多么的生动,多么的丰富,多么的完美!
  相信成人经历再成熟的思维也未必能想得出如此完美精彩的答案,也不能真正帮孩子解决“胆小”的问题。
  是孩子们用纯真和聪慧在教会他们自己。
  叶澜教授说,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行进,总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
  这节课不就是这样吗?
  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根据自己的经验各抒己见,把教学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孩子们滔滔不绝地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孩子们学得主动,学得开心,让课堂再现了师生真实自然的生活情景,让师生的真实思想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使课堂教学体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生活的才是精彩的。
  让我们都能够去关注生活,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身边的生活,从生活实践中来,再用实践去指导生活,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此教学案例至少说明两点:
  1.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活动的引导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活动促进者的角色。
  课堂是一个充满变动的课堂,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也会出现新的转折和新的教育契机。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收集活动的情况,有效地推动活动的进展——激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了解活动的实际进展;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捕捉活动中的有关信息和生成资源;发现活动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问题。对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不会的、离活动内容较远的,及时启发引导。如果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加以引导和调控,只是在等待要求结果,那么,这种活动就是一种形式,实效性就成为空谈。
  2.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活动的完整性
  品德课上的很多学生活动既包括课上的又包括课下的延伸,而这正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课下的延伸是学生走进社会真实体验的第一步,因此它关系到学生活动的最终效果,是我们应该重视起来的。
  
  三、关注发展,注重评价反馈,实现从“知识观”到“发展观”的转变
  
  1.评价反馈重过程
  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活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等。学生只有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因此活动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发展。
  2.评价反馈重个性
  教师对学生的独立见解不应轻易地下结论。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不应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而应采取多维的、开放的评价标准,要让同学们在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充分参与活动,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化的一面。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发潜在的智慧和才能。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收获的喜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无论我们进行怎样的教学活动,都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在此基础上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在课堂中不只是倾听者、接受者、被训练者,而是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实验者、探索者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主要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从而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为可能。
  只有生活的,才是精彩的!
其他文献
摘 要:民俗文化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文学作品为民俗文化的体现和描述能够升华整部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有利于加深读者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程度,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本文将以大众传媒作为视角,具体分析民族文化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大众传媒;当代的文学作品;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教室里一片沉寂,只有天花板上的风扇在不知疲倦“嘎吱嘎吱”地转着。手心早已攥得一片湿润。以往课堂上自己如同哑巴般的沉默再度浮现。不知哪来的一股力量,我高高地举起手,大声地说出自己的答案,仿佛全身力气被抽干。那一刹,答案对错已模糊,但那个倾注所有勇气的举动,镌刻在心。(指导老师 李香元)  猪豆豆点评:课堂上,有纠结过“要不要举手”的同学,请举手!
根据省委老干部局“看变化谈发展”的要求并结合省局机关党委增强“四个意识”民主生活会的安排,省局离退休干部支部组织党员到正定新区参观学习,并召开了增强“四个意识”民主生活会。与会同志积极发言,表示通过抓好学习、抓好落实、抓好常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民主生活会成果。  近日,离退休干部支部还安排韩月高同志参加了省老干部局在省委党校举办的省直(中直)单位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畅谈·建言”专题培训班,系统学习了
【摘 要】 在线课程交互是在线学习成功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在线课程交互的应用现状,以在线协作学习为理论基础,重点关注参与主体间的交流、讨论,明确协作式在线课程交互设计的交互层次、交互媒体、交互活动和评价四个核心要素,并以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育传播原理”协作式在线课程为例,使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从数轮交互设计实践的迭代修正中总结形成了协作式在线课程交互设计的理论框架,即明确协作式在线课程交互
摘 要:禅诗融合,自唐宋以来,长盛不衰,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人与文化,即便是经历过西学东渐的洗礼,亦不乏禅诗一体之佳作。当代学者赵仲牧先生(1930-2007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虽为哲人、思想家,然其学养深厚,力求贯通古今中外,不仅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文,还创作不少意境深远的诗词楹联。其诗语言美妙、意象独特、境界高远,且熔禅于诗,以诗喻禅,禅诗一体。实乃当代禅诗一体的上乘之作。  关键词:禅
“全球能源格局正在改变。传统的需求中心正在被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超越,在技术进步和对环境关注的驱动下,能源结构正在转变。我们的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适应这些不断变化的能源需求。”3月30日,在《BP世界能源展望(2017年版)》(下称《展望》)北京发布会上,BP(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戴德立表示。  虽然预计未来20年非化石燃料将占能源供应增长量的一半,《展望》预测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仍将是拉动世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爆发并向全国蔓延扩散。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疫情当前,兰台有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档案部门从幕后走向台前,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实现了档案的价值回归,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把握时机,
摘 要:长篇史诗《罗摩衍那》是印度的一部巨著,书中的人物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其中的男性形象最引人注目。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其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阐释人格系统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在人物形象中的冲突与调和。通过人格结构探讨人物形象深层含义,挖掘这部作品更加丰富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男性人物;本我;自我;超我  作者简介:谭德方(1995.2-),女,土家族,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摘 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者迟子建描述鄂温克族群生活的史诗。纵观全书,这既是一本历史史诗,也是一本精神文明史诗、更是一本生态文明史诗。这本书在文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对历史、生态、生命的演绎和研究。本文在阅读的基础上,将从文学叙事、精神信仰和生态文明三个层面入手,对本书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文学;信仰;生态  作者简介:吕志文(2004.1-),男,汉族,福建省南安市人
5月8日,姚劲波放了一句狠话:“58集团不会亲自介入到房产交易业务中,这个承诺的期限是100年。” 这之中表达的,是58单纯做“房产信息平台”生意的决心。  在过往,诸多平台都随着大中介、大开发商的崛起而走向没落时,姚劲波和他的58似乎依然相信,未来的存量房乃至新房市场,依然会有属于“中立平台”的舞台。过去一年来,58收购了安居客作为门户,先后入股途家、萬科物业,并启动了与腾讯在房产领域的全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