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曾说过作文的过程,从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到立意选材、布局、运用语言等,可以说每个阶段固然重要,但自我评价自己的文章和勤动手修改自己的文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 那么,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修改习作的习惯和能力呢?
一、 明确修改习作的重要性
要想写出一篇好作文,积累素材、审清题意、确定中心、选择材料、编写提纲、遣词造句等步骤要做好,但还不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很多同学一写完作文,就以为万事大吉,大告成功了。其实不然,刚写完的作文,只能算是半成品,还缺少一道很重要的工序——检查修改。
每次作文之前,老师要明确要求学生注意检查修改。因为检查修改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历史证明:古今中外,但凡好文章,无一不是作者反复琢磨、几易其稿的结晶。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写的诗篇《泊船瓜洲》中有一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据说作者在原稿上曾经用过“到、过、入、满”等字,最后才敲定了这个“绿”字。也只有这个“绿”字,才可以把春风给江南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忍受饥寒,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出如此宏伟巨著。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帮助少年肖复兴修改作文《一张画像》的故事成为佳话,肖复兴成为作家后,回忆起这件事觉得自己从中受益匪浅,视叶老先生为楷模。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先后修改了七次;另一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也变写边改,仅仅为了开头运用典型手法立即进入情节,前后就改了十几次。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使用的是十行一页的稿纸,但他每页只写一行,其余九行专门用来修改,字斟句酌,力求准确地描绘出现实生活。
这些大作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文章的修改,是因为:
(一)、只有经过修改,文章的缺点错误才会被发现,被纠正,修改一次,提高一次。
(二)、只有不断修改,反复推敲,精益求精,文章立意才会深远,语言才会准确,作品才会更富有感染力。
(三)、只有通过不断地修改,总结经验教训,写作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以后写出的文章才会更趋于成熟、完美,写作经验才会更加丰富。
二、掌握正确的修改方法
作文怎样修改?方法又有哪些?从叶圣陶、朱德熙等老前辈的修改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基本的修改方法,这就是:先把作文仔细读一读,看看有哪些地方还没有说清楚,然后逐词,逐句,逐段地推敲修改。把用得不准确的字、词、标点该准确;把写得不够通顺连贯的句子改得通顺连贯,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和句,在有必要的地方加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具体。这样修改之后,再把作文连起来读一读,直至满意为止。
修改的具体步骤是:
(一)、写完作文以后,先把作文仔细读一读。方法是:自己默读或请别人读给自己听,而且要逐句逐句地读,速度要慢些。看看能不能听懂,有没有毛病,这是发现问题的有效方法。哪里句子不通,哪里多字少字,多读就能发现。叶圣陶先生谈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写了一节要重复诵读三、四遍,多到十几遍,读来读去,一节有时只保留几个字或一两句而已。”可见,“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鲁迅先生对文章的修改就十分认真,每个词都要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以《在仙台》为例:“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句中的“改换”就比原稿中的“改正”确切。“管车的疑心他是个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省去原文中“大叫”一词中的“大”字,这样更合乎情理,因为只是“疑心”嘛。所谓“妙笔生花”“画龙点睛”就是用词准确的具体体现。
(三)、修改有病的句子。
一个有病的句子,就不能准确、清楚地表达意思,甚至还会使人误解,所以必须进行修改。修改病句,先查明病因,才好对症下药。
作文中,常用的修改病句的方法有:①删去重复啰嗦的句子;②把前后矛盾的句子改通顺;③把搭配不当的句子重新搭配;④缺少成分的句子要补充成分;⑤词序颠倒的句子要注意改正。
(四)、标点符号也要检查修改。
标点符号是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学会正确使用它。标点符号虽小,作用可不小。如“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这句话,如果运用不同的标点,标在不同的位置上,虽然词序相同,却可以标出几个意思截然不同的句子来,如:
①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②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③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指使走狗在墙上写了这么一条标语:“皇军好,不杀人放火抢粮食!”新四军发现后,改了几处标点,句子意思正好相反,变成了:“皇军好?不!杀人、放火、抢粮食!”结果,那些走狗不但不能升官发财,反而丢了自己的狗命。
总之,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果每次作文,你都能认真地进行修改,并持之以恒,那么必见成效。
同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但可以使文章变得更漂亮,而且还会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好作风。此等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一、 明确修改习作的重要性
要想写出一篇好作文,积累素材、审清题意、确定中心、选择材料、编写提纲、遣词造句等步骤要做好,但还不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很多同学一写完作文,就以为万事大吉,大告成功了。其实不然,刚写完的作文,只能算是半成品,还缺少一道很重要的工序——检查修改。
每次作文之前,老师要明确要求学生注意检查修改。因为检查修改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历史证明:古今中外,但凡好文章,无一不是作者反复琢磨、几易其稿的结晶。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写的诗篇《泊船瓜洲》中有一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据说作者在原稿上曾经用过“到、过、入、满”等字,最后才敲定了这个“绿”字。也只有这个“绿”字,才可以把春风给江南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忍受饥寒,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出如此宏伟巨著。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帮助少年肖复兴修改作文《一张画像》的故事成为佳话,肖复兴成为作家后,回忆起这件事觉得自己从中受益匪浅,视叶老先生为楷模。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先后修改了七次;另一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也变写边改,仅仅为了开头运用典型手法立即进入情节,前后就改了十几次。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使用的是十行一页的稿纸,但他每页只写一行,其余九行专门用来修改,字斟句酌,力求准确地描绘出现实生活。
这些大作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文章的修改,是因为:
(一)、只有经过修改,文章的缺点错误才会被发现,被纠正,修改一次,提高一次。
(二)、只有不断修改,反复推敲,精益求精,文章立意才会深远,语言才会准确,作品才会更富有感染力。
(三)、只有通过不断地修改,总结经验教训,写作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以后写出的文章才会更趋于成熟、完美,写作经验才会更加丰富。
二、掌握正确的修改方法
作文怎样修改?方法又有哪些?从叶圣陶、朱德熙等老前辈的修改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基本的修改方法,这就是:先把作文仔细读一读,看看有哪些地方还没有说清楚,然后逐词,逐句,逐段地推敲修改。把用得不准确的字、词、标点该准确;把写得不够通顺连贯的句子改得通顺连贯,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和句,在有必要的地方加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具体。这样修改之后,再把作文连起来读一读,直至满意为止。
修改的具体步骤是:
(一)、写完作文以后,先把作文仔细读一读。方法是:自己默读或请别人读给自己听,而且要逐句逐句地读,速度要慢些。看看能不能听懂,有没有毛病,这是发现问题的有效方法。哪里句子不通,哪里多字少字,多读就能发现。叶圣陶先生谈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写了一节要重复诵读三、四遍,多到十几遍,读来读去,一节有时只保留几个字或一两句而已。”可见,“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鲁迅先生对文章的修改就十分认真,每个词都要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以《在仙台》为例:“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句中的“改换”就比原稿中的“改正”确切。“管车的疑心他是个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省去原文中“大叫”一词中的“大”字,这样更合乎情理,因为只是“疑心”嘛。所谓“妙笔生花”“画龙点睛”就是用词准确的具体体现。
(三)、修改有病的句子。
一个有病的句子,就不能准确、清楚地表达意思,甚至还会使人误解,所以必须进行修改。修改病句,先查明病因,才好对症下药。
作文中,常用的修改病句的方法有:①删去重复啰嗦的句子;②把前后矛盾的句子改通顺;③把搭配不当的句子重新搭配;④缺少成分的句子要补充成分;⑤词序颠倒的句子要注意改正。
(四)、标点符号也要检查修改。
标点符号是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学会正确使用它。标点符号虽小,作用可不小。如“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这句话,如果运用不同的标点,标在不同的位置上,虽然词序相同,却可以标出几个意思截然不同的句子来,如:
①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②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③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指使走狗在墙上写了这么一条标语:“皇军好,不杀人放火抢粮食!”新四军发现后,改了几处标点,句子意思正好相反,变成了:“皇军好?不!杀人、放火、抢粮食!”结果,那些走狗不但不能升官发财,反而丢了自己的狗命。
总之,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果每次作文,你都能认真地进行修改,并持之以恒,那么必见成效。
同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但可以使文章变得更漂亮,而且还会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好作风。此等好事,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