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自1983年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的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各种纲领性的文件,明确指出了中小学教育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1983年至今,已近30年的时间。可纵观这三十年的教育,可谓“素质教育”闹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开展得扎扎实实,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尤为突出。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呢?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和贫困农村地区教育的现状,现浅谈以下几方面,仅供参考。
一、素质教育概述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贫困农村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如何实现素质教育,得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
1、教师教学依然是传统教学方式。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逐个的展开,教师对素质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基本上能按照新课标、新理念开展教学工作,基本能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却没有明确的转变。在我县,大部分的农村小学还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原因在于教学设备严重不足。
2、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
国家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和文件,如《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等。但这些中央的政策在地方上实行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地方政府认为教育不能够显现经济效益,显示不了自己的政绩,所以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很少,根本不能实现“三个保增长”。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更有“独到见解”,每年都要举行严格的考试,小学考试就像中考那样严肃认真,根本推行的就是“应试教育”。在这样的地方教育管理制度下,从何谈起“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3、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
教育教学设施、师资是素质教育的必要保障。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出台”和“两基”工程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地区的教育用房,但很少有配套设施。如音、体、美教学设备根本不完善,更谈不上什么电脑室、多功能教室了。其次,农村地区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县农村学校每位教师至少要承担4类学科教学,负担可想而知。在这样高负担的教学中,从何谈起“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修好了教学楼,就认为改善了办学条件,就能实现教育的转轨吗?
三、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措施
根据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其特点,我认为农村学校要真正实现教育的转轨,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思想认识,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明确了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没有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教育观念的改变,农村教育的转轨就得不到有利的支持保障。学校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因此,无论任何部门和教师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加强思想认识和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教育转轨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来抓。同时,认真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这更是实现农村教育转轨的前提。
2、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甚至向农村教育倾斜。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教育基础比较薄弱。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转轨,必须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即在经费投入、校舍修建、教学设施设备的添加、师资配备等方面要向农村地区学校倾斜。要有把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与城市学校的教育摆在同一地位,甚至倾斜于农村学校的教育,才能逐步实现的均衡发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农村学校教师数量,这是实现农村地区教育转轨的重要的核心任务。国家的兴旺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农村学校没有足额教师,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能实现教育的转轨吗?因此,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把好学校教师队伍进出这门槛,保障农村地区学校教师数量与质量。
4、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要实现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的转轨,必须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学校要全面落实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的先进性、规范性、激励性。要制定积极的激励措施和管理制度,向管理要质量。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再学习。要实现教育的转轨,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转轨,是实现素质教育发展的保证。
5、改革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很难真正实现“应试教育”的转轨。因此,不改革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其他的任何改革都将是个形式,“应试教育”的转轨就没有轨道。
6、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和检查力度。教育是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有利保障。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实现农村“应试教育”的转轨,就应该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之路。各级部门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各级的相关职责并依法实施,农村的教育就会得到长足发展,也绝对能实现“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真正实现农村地区学校“应试教育”的转轨,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壮大,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教育的希望,也看到了农村教育的希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随着“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提出,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将会迎来希望的曙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实施,农村地区学校一定会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
(作者电话:13638590763;信箱:452148860@qq.com)
一、素质教育概述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贫困农村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如何实现素质教育,得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
1、教师教学依然是传统教学方式。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逐个的展开,教师对素质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基本上能按照新课标、新理念开展教学工作,基本能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却没有明确的转变。在我县,大部分的农村小学还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原因在于教学设备严重不足。
2、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
国家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和文件,如《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等。但这些中央的政策在地方上实行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地方政府认为教育不能够显现经济效益,显示不了自己的政绩,所以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很少,根本不能实现“三个保增长”。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更有“独到见解”,每年都要举行严格的考试,小学考试就像中考那样严肃认真,根本推行的就是“应试教育”。在这样的地方教育管理制度下,从何谈起“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3、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
教育教学设施、师资是素质教育的必要保障。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出台”和“两基”工程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地区的教育用房,但很少有配套设施。如音、体、美教学设备根本不完善,更谈不上什么电脑室、多功能教室了。其次,农村地区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县农村学校每位教师至少要承担4类学科教学,负担可想而知。在这样高负担的教学中,从何谈起“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修好了教学楼,就认为改善了办学条件,就能实现教育的转轨吗?
三、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措施
根据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其特点,我认为农村学校要真正实现教育的转轨,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思想认识,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明确了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没有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教育观念的改变,农村教育的转轨就得不到有利的支持保障。学校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因此,无论任何部门和教师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加强思想认识和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教育转轨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来抓。同时,认真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这更是实现农村教育转轨的前提。
2、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甚至向农村教育倾斜。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教育基础比较薄弱。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转轨,必须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即在经费投入、校舍修建、教学设施设备的添加、师资配备等方面要向农村地区学校倾斜。要有把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与城市学校的教育摆在同一地位,甚至倾斜于农村学校的教育,才能逐步实现的均衡发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农村学校教师数量,这是实现农村地区教育转轨的重要的核心任务。国家的兴旺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农村学校没有足额教师,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能实现教育的转轨吗?因此,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把好学校教师队伍进出这门槛,保障农村地区学校教师数量与质量。
4、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要实现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的转轨,必须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学校要全面落实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的先进性、规范性、激励性。要制定积极的激励措施和管理制度,向管理要质量。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再学习。要实现教育的转轨,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转轨,是实现素质教育发展的保证。
5、改革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很难真正实现“应试教育”的转轨。因此,不改革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其他的任何改革都将是个形式,“应试教育”的转轨就没有轨道。
6、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和检查力度。教育是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有利保障。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实现农村“应试教育”的转轨,就应该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之路。各级部门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各级的相关职责并依法实施,农村的教育就会得到长足发展,也绝对能实现“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真正实现农村地区学校“应试教育”的转轨,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壮大,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教育的希望,也看到了农村教育的希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随着“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提出,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将会迎来希望的曙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实施,农村地区学校一定会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
(作者电话:13638590763;信箱:4521488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