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分析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步骤及保障措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工程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99-0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但教学理念、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课程改革与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着落点,构建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的起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在对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即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转化而来的,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依据的学习领域,强调的是“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因而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虽然不同于生产性和一般服务性岗位,但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同样适用于该类专业的课程开发。本文以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为例,阐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为环境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2002年开始,一些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除周凤霞对本专业课程建设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外,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极少。通过对几所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调查,发现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盲目性,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些院校在开设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时成为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压缩版,造成“去专业化”与“去职业化”的倾向;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与創新性,课程知识陈旧,无法贴近实际生产与当代行业的实际需要,一些对于学生发展(可持续)来说的“关键能力”未能融入与整合到课程中;教学内容囿于教材,一些对于学生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在教学中未被重视;教学方式不适于高职教育,多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讲授式授课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适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在认识上模糊,在实践上盲目,造成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始终没能跳出学科系统化的框架;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还没得到广泛推广使用,课程开发体系不够健全;课程设计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标准不甚统一;课程与实际需求脱节,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到底是应该重“环境”还是重“管理”,到底专业课程设置以谁为重,这是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课程设置缺乏核心,由于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本身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得在课程设置时,许多课程在层次、作用、地位上缺乏内在逻辑,找不到核心,导致课程设置过乱、过广,专业定位不清,方向不明。许多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贪多求全,过于宽泛,结果导致学生学而不精,学而不专,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主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引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
1.组建课程体系开发组,开展专业调研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和教育界的知名专家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由院系领导、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等组成。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学校、社会、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以专业带头人为组长,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主管、行业专家为组员的课题组,通过对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40多家环保企业进行了调研,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
2.确定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本专业所服务的产业或产业链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学院实际,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为:立足环境咨询服务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确定我院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熟练掌握环境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规划、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保护核查、竣工环保验收、环境管理等知识,具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上市或再融资企业环保核查、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环境规划设计等能力,拥有良好的独立自主、团结协作、语言文字表达、自我提高、可持续发展等素质,主要在环境咨询服务、环境技术服务等产业(或产业集群或行业)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工程项目咨询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分析职业岗位,确定岗位群
通过企业调研与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了解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大体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员岗位(64%)、环评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岗位(8%)、清洁生产审核岗位(15%)、竣工环保验收岗位(3%)、环境监测岗位(5%),另外还有部分环境规划岗位、环境保护核查岗位、环境监理岗位等。通过归纳提炼成以下工作岗位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员、清洁生产审核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环评项目的开发与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核查技术员、环境监理技术人员等。各岗位群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
4.总结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行动领域
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和办学特色,通过社会调研,确定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37个典型工作任务,并将这37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类划分成10个行动领域,。
5.构建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根据本专业的岗位行动领域和专业定位,以学习者现有的能力为基础,研究完成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行动能力,研究培养学习者职业行动能力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为依据,选择必需够用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确定课程内容,将行动领域转换成适合教学的本专业学习领域,经过学习领域方案汇总,学习领域与职业行动领域对应关系梳理,确定学习领域的数量和内容及本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大块,即人文素质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学习领域主要包括政治、体育、心理健康、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等课程;专业基础及核心学习领域是根据表2中的行动领域转换而来的,包括环境监测、环境统计、环评识图与制图、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管理等;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主要包括与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自我拓展的专业知识,如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等。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1.校企合作是基础
2009年我院牵头成立了环境保护职业教育集团,成为重要的校企合作平台。本专业与集团中的相关单位组建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了章程,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研讨专业建设事宜。在委员会指导下,2009年以来与10家单位或部门共同制定了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与20多家机构共建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形成了与区域产业、行业岗位、社会需求对接的校企合作机制。
2.“专业+项目+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構建
本专业建设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湖南产学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省清洁生产审核中心等“校中厂”,与合作单位共建了“厂中校”式的校外合作基地,构建了“专业+项目+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承担的实际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安排教学活动,同时通过项目技术服务及人才输送实现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与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等单位合作,实施了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开展了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合作单位评工等的教学质量多主体评价工作。
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和激励机制、专任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全方位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的专业骨干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调整的要求,满足专业课教学需要,架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4.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利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搭建教学资源库平台;充实职业技能认证练习题库或试题库和生产性实训项目库,建设学历教育库和职业培训库;建设课程网络“数字化教室”,实现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共享。
参考文献:
[1]石光辉.环境类高职专业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7-70.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09,(4):66-70.
[3]钟健.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的现实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1):59-61.
[4]朱启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21-123.
[5]徐少华,王相,曹文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2,(3):13-1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工程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99-0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但教学理念、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课程改革与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着落点,构建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的起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在对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即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转化而来的,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依据的学习领域,强调的是“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因而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虽然不同于生产性和一般服务性岗位,但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同样适用于该类专业的课程开发。本文以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为例,阐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为环境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2002年开始,一些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除周凤霞对本专业课程建设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外,对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极少。通过对几所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调查,发现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盲目性,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些院校在开设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时成为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压缩版,造成“去专业化”与“去职业化”的倾向;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与創新性,课程知识陈旧,无法贴近实际生产与当代行业的实际需要,一些对于学生发展(可持续)来说的“关键能力”未能融入与整合到课程中;教学内容囿于教材,一些对于学生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在教学中未被重视;教学方式不适于高职教育,多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讲授式授课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适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在认识上模糊,在实践上盲目,造成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始终没能跳出学科系统化的框架;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还没得到广泛推广使用,课程开发体系不够健全;课程设计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标准不甚统一;课程与实际需求脱节,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到底是应该重“环境”还是重“管理”,到底专业课程设置以谁为重,这是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课程设置缺乏核心,由于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本身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得在课程设置时,许多课程在层次、作用、地位上缺乏内在逻辑,找不到核心,导致课程设置过乱、过广,专业定位不清,方向不明。许多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贪多求全,过于宽泛,结果导致学生学而不精,学而不专,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主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引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
1.组建课程体系开发组,开展专业调研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和教育界的知名专家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由院系领导、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等组成。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学校、社会、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以专业带头人为组长,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主管、行业专家为组员的课题组,通过对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40多家环保企业进行了调研,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
2.确定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本专业所服务的产业或产业链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学院实际,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为:立足环境咨询服务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确定我院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熟练掌握环境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规划、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保护核查、竣工环保验收、环境管理等知识,具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上市或再融资企业环保核查、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环境规划设计等能力,拥有良好的独立自主、团结协作、语言文字表达、自我提高、可持续发展等素质,主要在环境咨询服务、环境技术服务等产业(或产业集群或行业)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工程项目咨询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分析职业岗位,确定岗位群
通过企业调研与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了解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大体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员岗位(64%)、环评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岗位(8%)、清洁生产审核岗位(15%)、竣工环保验收岗位(3%)、环境监测岗位(5%),另外还有部分环境规划岗位、环境保护核查岗位、环境监理岗位等。通过归纳提炼成以下工作岗位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员、清洁生产审核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环评项目的开发与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核查技术员、环境监理技术人员等。各岗位群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
4.总结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行动领域
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和办学特色,通过社会调研,确定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37个典型工作任务,并将这37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类划分成10个行动领域,。
5.构建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根据本专业的岗位行动领域和专业定位,以学习者现有的能力为基础,研究完成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行动能力,研究培养学习者职业行动能力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为依据,选择必需够用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确定课程内容,将行动领域转换成适合教学的本专业学习领域,经过学习领域方案汇总,学习领域与职业行动领域对应关系梳理,确定学习领域的数量和内容及本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大块,即人文素质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学习领域主要包括政治、体育、心理健康、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等课程;专业基础及核心学习领域是根据表2中的行动领域转换而来的,包括环境监测、环境统计、环评识图与制图、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管理等;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主要包括与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自我拓展的专业知识,如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等。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1.校企合作是基础
2009年我院牵头成立了环境保护职业教育集团,成为重要的校企合作平台。本专业与集团中的相关单位组建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了章程,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研讨专业建设事宜。在委员会指导下,2009年以来与10家单位或部门共同制定了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与20多家机构共建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形成了与区域产业、行业岗位、社会需求对接的校企合作机制。
2.“专业+项目+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構建
本专业建设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湖南产学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省清洁生产审核中心等“校中厂”,与合作单位共建了“厂中校”式的校外合作基地,构建了“专业+项目+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承担的实际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安排教学活动,同时通过项目技术服务及人才输送实现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与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等单位合作,实施了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开展了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合作单位评工等的教学质量多主体评价工作。
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和激励机制、专任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全方位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的专业骨干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调整的要求,满足专业课教学需要,架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4.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利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搭建教学资源库平台;充实职业技能认证练习题库或试题库和生产性实训项目库,建设学历教育库和职业培训库;建设课程网络“数字化教室”,实现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共享。
参考文献:
[1]石光辉.环境类高职专业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7-70.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09,(4):66-70.
[3]钟健.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的现实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1):59-61.
[4]朱启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21-123.
[5]徐少华,王相,曹文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2,(3):13-15.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