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台湾“大选”序幕逐渐拉开。就在国民党、民进党两党积极部署党内初选之际,第三势力似又呼之欲出。以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为首的一批政界、学界、文化界与企业界等知名人士发动“我心未死”运动,展开争取10万人的网上连署行动,企图在蓝绿两大阵营之外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势力或第三势力。然而,纵观台湾社会政治现实与过去的历史经验,第三势力前景暗淡,很难改变岛内稳固的蓝绿二元社会政治结构格局。
自以国民党与民进党为代表的蓝绿两大政治阵营形成后,台湾不断出现所谓的第三势力,也曾多次努力,希望走出蓝绿对立与蓝绿恶斗,开创一片新的政治天空,但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失败。多年来,台湾蓝绿二元社会政治结构依然稳固不动。
在蓝绿阵营形成后,在诗人简锡皆的领导下,以追求租税与社会公平为目标的一批知识分子成立了“泛紫联盟”,也组织过不少公民运动与社会活动,但终因资源不足、人员有限,未能发挥足够的社会影响力,最终走向衰落。
李登辉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后,曾企图拉笼国民党本土派与受绿营排挤的政客建立第三势力,结果却发展成为一个政治立场更“独”的“台联党”,成为绿营的一部分。在民进党处境艰难之时,李登辉又曾筹组新的第三势力,还曾想让王永庆之子王文洋参选上届“总统大选”,但终因力量不足、时机不对,宣告失败。至今,李登辉都没有放弃建立第三势力的野心,但一个“台独”分子与绿营领袖要建立超越蓝绿的第三势力,本身就是矛盾的,自然是不可能的。
宋楚瑜成立亲民党本来也是希望成为与国民党、民进党有所区别的第三势力,无奈亲民党精英均来自国民党,支持群众也主要是泛蓝民众,仍无法超越与壮大,终归泛蓝阵营。2010年,高雄县长杨秋兴退党参选高雄市长,宋楚瑜等不少泛蓝人士积极支持,希望再组第三势力,但杨秋兴选举失败,还是无法形成一个新的政治力量。
日前,施明德再次发起推动第三势力的“我心未死”运动,希望台湾有第三种声音的出现,应给予肯定。但他曾领导的“反腐倒扃”的“百万红衫军”历史不会重演。施明德在离开民进党之后,在陈水扁政权接连暴发贪污腐败的大案后,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他领导了不分蓝绿的百万红衫军“反腐倒扁”抗议行动,创造了台湾民主政治运动新纪录,写下了台湾新的一段政治历史,但却未能推翻陈水扁的贪污政权。施明德曾希望依靠百万人的抗议运动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第三政治势力,但“反贪倒扁”运动结束后,蓝绿又各回各的阵营,未能形成一个新的第三势力。
目前,“我心未死”运动只是更加突显了施明德的个人政治抱负,并不是一个能够引起社会共鸣的社会政治运动口号,不足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民众参与。施明德要求蓝绿“总统”候选人必须针对“国家认同、政府体制、两岸关系、国家安全”提出具体主张,在网络上凝聚共识后,5月召开“台湾国民会议”,为台湾的未来找出路。这不过是民进党内部开展两岸政策论述较量的翻版。尤其是施明德的政治立场、对台湾的政治定位与两岸关系主张,与民进党的政治主张没有多大区别,属温和“台独”派,在政治光谱上仍属绿营。这就决定了“我心未死”运动只是政治包装下的淡绿政治运动,也就不会发展壮大。
施明德有政治抱负,但意志不够坚定,没有勇往向前的精神,而要视形势发展,即看参与连署群众多少与社会效果而定,也即“如果社会力量凝聚到一定程度,要我扮演什么角色,我就会扮演”。即使施明德最后决定参选,其结果也注定是大败。过去多年历史已经证明,第三势力不论口号多么响亮,都得不到蓝绿基本选民的支持,只有极少数中间选民认同,而且至多只会影响部分马英九的选票,对民进党的选票不会有任何影响,从而让民进党再次得利,也就是在客观上帮了民进党。
纵观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统独问题无法解决。台湾二元蓝绿社会政治结构已经固化,未来台湾政治发展仍只有蓝绿内部力量消长或蓝绿板块的移动问题,仍没有蓝绿之外第三势力发展的空间与余地。这是台湾第三势力发展困境之所在。
自以国民党与民进党为代表的蓝绿两大政治阵营形成后,台湾不断出现所谓的第三势力,也曾多次努力,希望走出蓝绿对立与蓝绿恶斗,开创一片新的政治天空,但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失败。多年来,台湾蓝绿二元社会政治结构依然稳固不动。
在蓝绿阵营形成后,在诗人简锡皆的领导下,以追求租税与社会公平为目标的一批知识分子成立了“泛紫联盟”,也组织过不少公民运动与社会活动,但终因资源不足、人员有限,未能发挥足够的社会影响力,最终走向衰落。
李登辉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后,曾企图拉笼国民党本土派与受绿营排挤的政客建立第三势力,结果却发展成为一个政治立场更“独”的“台联党”,成为绿营的一部分。在民进党处境艰难之时,李登辉又曾筹组新的第三势力,还曾想让王永庆之子王文洋参选上届“总统大选”,但终因力量不足、时机不对,宣告失败。至今,李登辉都没有放弃建立第三势力的野心,但一个“台独”分子与绿营领袖要建立超越蓝绿的第三势力,本身就是矛盾的,自然是不可能的。
宋楚瑜成立亲民党本来也是希望成为与国民党、民进党有所区别的第三势力,无奈亲民党精英均来自国民党,支持群众也主要是泛蓝民众,仍无法超越与壮大,终归泛蓝阵营。2010年,高雄县长杨秋兴退党参选高雄市长,宋楚瑜等不少泛蓝人士积极支持,希望再组第三势力,但杨秋兴选举失败,还是无法形成一个新的政治力量。
日前,施明德再次发起推动第三势力的“我心未死”运动,希望台湾有第三种声音的出现,应给予肯定。但他曾领导的“反腐倒扃”的“百万红衫军”历史不会重演。施明德在离开民进党之后,在陈水扁政权接连暴发贪污腐败的大案后,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他领导了不分蓝绿的百万红衫军“反腐倒扁”抗议行动,创造了台湾民主政治运动新纪录,写下了台湾新的一段政治历史,但却未能推翻陈水扁的贪污政权。施明德曾希望依靠百万人的抗议运动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第三政治势力,但“反贪倒扁”运动结束后,蓝绿又各回各的阵营,未能形成一个新的第三势力。
目前,“我心未死”运动只是更加突显了施明德的个人政治抱负,并不是一个能够引起社会共鸣的社会政治运动口号,不足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民众参与。施明德要求蓝绿“总统”候选人必须针对“国家认同、政府体制、两岸关系、国家安全”提出具体主张,在网络上凝聚共识后,5月召开“台湾国民会议”,为台湾的未来找出路。这不过是民进党内部开展两岸政策论述较量的翻版。尤其是施明德的政治立场、对台湾的政治定位与两岸关系主张,与民进党的政治主张没有多大区别,属温和“台独”派,在政治光谱上仍属绿营。这就决定了“我心未死”运动只是政治包装下的淡绿政治运动,也就不会发展壮大。
施明德有政治抱负,但意志不够坚定,没有勇往向前的精神,而要视形势发展,即看参与连署群众多少与社会效果而定,也即“如果社会力量凝聚到一定程度,要我扮演什么角色,我就会扮演”。即使施明德最后决定参选,其结果也注定是大败。过去多年历史已经证明,第三势力不论口号多么响亮,都得不到蓝绿基本选民的支持,只有极少数中间选民认同,而且至多只会影响部分马英九的选票,对民进党的选票不会有任何影响,从而让民进党再次得利,也就是在客观上帮了民进党。
纵观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统独问题无法解决。台湾二元蓝绿社会政治结构已经固化,未来台湾政治发展仍只有蓝绿内部力量消长或蓝绿板块的移动问题,仍没有蓝绿之外第三势力发展的空间与余地。这是台湾第三势力发展困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