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真实,归于意象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r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全新的建构。作为当代有实力的学院派画家,韦红燕通过有目共睹的艺术创作成就,无言地阐述着自己的艺术主张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韦红燕;意笔彩绘;绘画创作
  韦红燕出身于一个温暖的艺术家庭,贴近画院的生活环境给了她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艺术氛围不仅滋养了她的精神世界,也为她后来的艺术道路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自然而然地走上了绘画这条既定的轨迹。早在20世纪90年代,她的工笔重彩画就已享誉画界,她创作的工笔重彩画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院派造型基础的训练在她的艺术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痕迹,她早期的绘画很注重对形的研究,但当现代主义思潮唤醒了她对“艺术的本源”这一理念性问题的时候,她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自由地穿梭于传统与当下、工笔与写意等两极所构成的疆域中,去求证并表现精神与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历史上大多数杰出的艺术家从来不肯重复别人,也不肯重复自己,其艺术生命始终是旺盛的、永恒的,韦红燕亦是如此。在艺术上,韦红燕有着坚定的思想认识和目标追求,她逐渐意识到:“绘画是思想的表达方式,为了能尽最大可能的表述心里想的东西,只有一种语言方式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工笔语言已经不能适应自己所有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在信息储备和表达需求积累到一定时候,就必须去尝试开发新的语言空间。”当现实主义的语言无法满足画家阅历生活后的真实感悟,画家就如同被桎梏于笼子里的鸟,势必要冲出樊笼,寻找适合自己的自由空间。1998年韦红燕创作的《夏日玫瑰》,是其从工笔彩绘向意笔彩绘的过渡作品,也可以说是游离工笔的初探,这张画在表现手法上没有使用以往那种程序性很强的工笔绘制方法,而是放弃了工笔画的画体特征,由无痕向见笔、见痕转移,她的意笔彩绘创作由此初现端倪。
  “柳·人·玫瑰”系列表现的是画家身边的生活,人在柳树后走过就像藏在纱后面一样,只有一种很意象的形。韦红燕认为人其实只有和自然在一起的时候才体现出意义,看似寻常的东西经过艺术家思维的重新建构就提升为有审美意味的艺术作品。所谓情由心生,心借“物”而抒发,直觉、感受和想象力在创作中经过艺术家的精神解读后体现出一种意象的真实,画家通过建构一种非描摹现实的真实空间,借以探求非眼见的真实。“柳·人·玫瑰”系列开启了她对“意笔彩绘”绘画语言的探索,她从此开始执着于意笔彩绘风格的创作。
  用意象的语言表现精神的大美,是当代众多艺术家追求的艺术理念。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性是其审美的核心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绘画中,也反映在其他传统艺术中,正是在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传统绘画的视觉特征产生了。韦红燕对意象世界有着超乎寻常的迷恋,表象在其作品上,呈现出了一种超越表象、合于天造的超迈境界。
  从21世纪初,画家开始了以罂粟为主题的“诱惑”系列的创作,罂粟花美丽至极,却是最恐怖的诱惑,人在对毒品的贪欲中无法自拔,因此罂粟花最具有诱惑的特征和定义。画家以白色火焰作为画面中的标志性符号道具来象征“诱惑”的存在,将罂粟花美丽又强势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建构一种非现实的真实空间。画家不仅在探求一种非眼见的真实,同时更喜欢描述对现实中有关人性的感受和对事物的疑惑,画中人物服装没有时代属性,因为诱惑与欲望贯穿于人类的历史中,而非某个时代所独有,所以画家并不以时代特征来刻画。画中的人物只是一种符号,甚至更加中性化,仅是作为代表人类的概念,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多义性和多解性。为了让画面形态跟主题契合,画家有意将画面中出现的所有的线、局部的色痕或者形以特殊的技法进行处理,有意回避了传统用线的书写性和技术性,弱化线的造型功能,而重视“线”的自然性和无意识性,让观者的眼睛不会在画面某一处停留,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并有意在创作中保留“手稿”的感觉,产生灵动自然意笔性的痕迹。作品《美丽纠结》,画家又一次把曾经使用过的道具“罂粟花”展现出来,不断地与“欲望”对话:羽毛代表着障眼法;面具代表虚伪与设防;透镜代表究诘,人都有探究的本性,但永远有盲区;天平代表了平衡,指人和社会所寻求的各种平衡的愿望。画家以绘画的方式观照人性与社会,以象征性的手法来描述这个状态。画家的作品往往会传递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将日常生活与现实社会的体验转换到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考当中。譬如画家在作品《观偶》中隐喻著包括自己在内的现实中的人们,真实的“我”看着这对被摆出来的僵直怪异姿态的木偶,似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人的行为的主动性是真实的吗,是否为权力、社会价值观、命运所主宰?人或许和木偶一样“被动”才是真实的,画家在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中,表达出来内心的忧患和真情。同样,在作品《戏法》中作者仍然是借用了隐喻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象征性的手法来描绘现实社会中各种复杂的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纠结,梦幻的境界,象征的隐喻使得作品的意境更为深邃,这种源自内心的艺术观照,涵盖着画家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从关注绘画对现实的反映到转向关注绘画意义的发生方式,画家完成了对艺术自觉的过渡,真正地实现了让艺术活在表现内心真实的自由空间里。
  了解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就不会停留在技术层面争论不休,中国画不是简单地描摹物象,而是超越物象,追求“道”的境界,这个境界需要画家自己切身的生命体验,用内在的心灵与大自然去交融,方能结出丰硕的艺术之果,它不是简单地拾古人牙慧,而是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的意象审美法则。绘画中的意象表现,讲究的是人在自然中所体悟到的精神、思想、情感的表达。我们知道,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事物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反映,这种情感其实正是创作者人格的体现,韦红燕的作品展示的正是她心灵世界的景观:安详、静谧的一方净土。
  “依仁游艺、由技进道”,自古以来,中国绘画深受传统哲学、文学影响,与儒家道家精神相联系,更讲究的是追求精神境界。“大象无形”,古人讲究的是离形去知,超越现实社会中世俗的价值标准和现实物象对人的束缚,呈现自己的真情真性与感悟,回归我之本真,而不受自然之形所限制,艺术家真正关心的是形成物象的关系和关系本身的美学意义及精神境界。韦红燕深谙其道,正如她自己所说:“中国传统艺术的品性像基因一样自然而然的存在于我的艺术中,就像风筝一样,无论飞的多么远,我清楚地知道那根线一直存在着。”她所建构的意笔彩绘的审美经验来自于很多方面的影响,如写意画中笔法的唯一性(不可重复)和与纸性相关的痕迹、古代壁画的残影、西方印象主义与现代主义绘画等等。她不会在一处驻足太久,去发现新的兴趣,画画更爱随心,所以改变的理由就是“随心”。其实笔者的工笔画也是变化的,勾勒或没骨,从工笔跨界意笔也是必然的。
  韦红燕的艺术世界,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也是展现当下生活的,既深深地扎根于传统,却又洋溢着浓郁的近现代艺术传统。她靠自己对艺术的敏感不仅建构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也建立起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体系。她的作品与她的人一样,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并直抒性灵,如一泓清澈的泉水,平凡中显出高洁,在温情中散发着诗意,她的思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从真、善、美的人性中流露出来,展现出了一个温良坚韧的东方女性所特有的秘密世界。
  作者简介:
  王焕,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摘 要:艺术创造在于艺术感觉,中国画教学不能只是注重技巧和艺术知识的传授。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感觉及创造能力,除了要在基础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艺术理论的培养,还要专门设置相关实践课程。小品画创作课可以通过大量的创作练习,培养训练学生独立组织与构筑画面的能力,研究探索笔墨语言,积累创作经验,提升艺术想象空间和观察能力,激发创作热情,使学生养成随时创作的好习惯。  关键词:中国画;本科生;创作;小品画
期刊
摘 要:民间美术作为中华传统文明的集中体现,对其的继承、延续、发展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美术教育对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审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将探讨在继承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美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方案——美术兴趣班模式。  关键词:民间美术;中小学教育;兴趣班;美术教育  一、民间美术资源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关联  (一)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中国民间美术是
期刊
谷利民,白族,湖南桑植人。2000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201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重彩画课程研究班。现任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工笔画学会会员。  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宋“荆、关、董、巨”之间明晰的风格差异,还是明后期董其昌提出和梳理的“南北宗
期刊
摘 要:“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地域性,核心目标便是使小学教师能胜任小学多门主课程的教学工作,所以不仅要具有广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具备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和更扎实全面的教学基本功,美术素养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格+特长”是培养其美术素养的主要目标定位,以期培养出能够具有美术、书法综合素质,在小学(尤其是山村小学)开展美术、书法课程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的“
期刊
摘 要: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不一而足,设置丰富情境是其中重要一环,在情境预设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问题的生成与解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至关重要。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导,创设丰富、开放又贴切的情境会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形动、心动、神动”,享受知识的盛宴,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情境;引导;美术鉴赏;高效课堂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期刊
摘 要:中国书法的意境美是书家人格精神的体现,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体现书法艺术魅力之所在,文章深入挖掘书法意境美的本质,认为以形写神,形中含味,道法自然,是书法艺术的精髓,富有生命暗示和流动的自由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进而探讨了实现书法意境美的途径。书法艺术精神,从根本上讲,取决个性化审美素养,取决于书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要提高自身书法的意境品位,书者必须学富才高,提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彩铅画的创作,对彩铅的来源及特性进行分析,对绘画中自然表现的本真进行概述,揭示艺术作品中最可贵之处来源于艺术家的生活体验,进一步阐明了本真的自然表现的彩铅手绘创作。  关键词:彩铅画;手绘;创作表现;绘画体验  近年来,彩铅画作为一种新型的绘画工具,具有使用便捷、操作简单、效果佳的特性,在日常手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彩铅源于希腊黄金时代所使用的蜡笔媒介,其有着鲜明的着色、易保存和便
期刊
摘 要:自古诗画相通,自赤壁赋创作以来,历代书画家好以之为书写内容和绘画题材,创作了大量以赤壁为主题的书画作品,我们把这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定名为赤壁图。文章以张大千多幅赤壁图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张大千如何在经典图式之下寻求突破,开创赤壁赋视觉传播新的图像模式。  关键词:张大千;《后赤壁图》;图式研究;视觉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张大千赤壁
期刊
摘 要:英国维多利亚中期(1848-1875)皇家美术学院的几名年轻学生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威廉·霍尔曼·亨特等七人组成了一个艺术团体“拉斐尔前派兄弟会”,以此来反叛皇家美术学院矫揉造作的绘画风格。他们认为拉斐尔以前的艺术更为真诚和质朴,希望重现中世纪文化传统的荣光,并主张艺术创作要“忠实于自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在他早期的宗教画和人物画中能够将这种理想和现实进行完
期刊
摘 要:莱辛曾在其著作《拉奥孔》中提出“包孕性顷刻”这一著名的美学论断。这一论断作为评价美的标准,同样适用于汉画像艺术的审美。在汉画像砖图像中,描绘汉代先民狩猎生活的狩猎图,其精湛的构图、精妙的细节刻画最能表现出“包孕性顷刻”的内涵,其原因在于材料与工艺的选用、细节与变化的处理及表情刻画的运用,可见汉代先民已经开始对有限和无限、瞬间与永恒等命题的思考。  关键词:汉画像;狩猎图;包孕性顷刻  “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