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是什么?
文章怎么写?
这个话题一直困惑着我们,我们期待着一个明确的回答。
或许,你认为,写作是一种煎熬,是一件痛苦的差事。你一写起来,头就大了。
其实,写作是一趟旅行,是一种享受,是你对生活画卷的发自肺腑的淋漓描绘,是你对内心深处积淀的情感的畅快表达。
作文源自生活,但当下的孩子,生活单调而苍白,更是缺少对生活的深入思考,缺少对这个世界的凝视与打量,因而写出的文章不免肤浅、浮泛甚或空洞。
当生活的源泉不能疏浚的时刻,作文的“源”又从哪儿来?阅读,只有经典的阅读,才是打开写作的另一条不二法门的通道。
那么,到底该阅读什么样的书?
著名作家、学者曹文轩如是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书:一种是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打完了底子再读的书。他说,人有人脉,地有地脉,文有文脉。天下的书一种是有文脉的,一种是没有文脉的。那些饱含感情、流淌着文字精魂的书,有强烈的道义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书,才是有文脉的书,而今天我们的书太多太多是没有文脉的,这些书不仅不利于我们的阅读,更不利于我们的成长。
我们当然要读有文脉的好书——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就是有文脉的“书”。
熟悉的地方我们总以为没有风景。其实,熟悉的地方更有风景。
语文教科书就是一座富矿。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传授章法的极好“例子”。
这么多篇佳作被大脑吸收、融汇、消化,其炼字功夫、用词技巧、特殊的句式、典型的结构、篇章布局、写作技巧等,学生一旦烂熟于心,当写作需要输出结构、语汇、技巧时,它们就会经淘汰、删选后源源不断地流泻于笔端。
我们的语文教科书,要横过来看竖过来看,要反复地“敲打”,就会敲打出其中的写作之道和写作之法。
假如把学生的大脑比作河流,阅读有文脉的书就是灌水,学生不断地阅读,我们卑微的生命就濡染了崇高的色彩,清澈明净的“泉水”就会日渐的盈盈。当阅读抵达春天,河流的水泱泱的时刻,我们的作文就很自然地达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境界。
审题立意寸心知
我们在读一篇课文时,首先关注的就是文章的题目。我们看题目时,切不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定要透过题目这个“眼睛”深入思考:这篇文章作家会告诉我们什么,行文的重心是什么。
比如,预习莫怀戚的《散步》,就会想:为何散步?在哪儿散步?什么时间的散步?散步中遇到了什么?是如何解决的?
比如,预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作者为何在秋天怀念,怀念谁……
这就涉及到作文的审题。很多同学在写作时,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抓住“题眼”,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词。
审题就是要审清命题者的意图。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
审题要问“为什么”“怎么样”。比如,小学教材中的《半截蜡烛》:为何不是一节蜡烛?《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何不是两株柳?《秋天的怀念》,还要问:作者是怎么怀念的?这样一问,行文就有了重心,也就不会偏题了。
记住一句话——扣题是生命线。
审题之后,就要立意——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千古文章意为高”,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表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就是确立文章的灵魂,这是文章成败的关键。从写作实践来看,很多学生常常忽略了“立意”这一起“统帅”作用的环节。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意在笔先。善于立意,是写高质量作文的关键。没有中心立意的文章是肤浅杂沓而没有灵性的。
如何立意?
1.有独到眼光。
这是一种创新,需要善于思考,拒绝平庸,需要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勇气。
贝壳本是海边沙滩上的一个点缀,但席慕蓉捡起的时刻,她以自己多年积淀的眼光,赋予了贝壳——短暂而细小生命的精致、仔细的居所,进而领悟到应该用自己的能力把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
2.能小中见大。
小处着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表现的是深刻道理。
《散步》作者莫怀戚以自己家庭的一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把“尊老爱幼”作为内涵蕴积于小小的“分歧”之中,并设计“背”这一动作来强调作为中年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小小的生活画面,谱写了一曲人性的高歌,言近旨远,给人以小见大之美。正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3.善引申开拓。
要有独到的思维,于小事常景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
一棵小树,能想见生命的奋斗和乐观(《谈生命》);
一朵清荷,能想见母亲的呵护与关爱(《荷叶母亲》);
一棵紫藤萝树,能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紫藤萝瀑布》)。
4.要高远立意。
小思的《蝉》,通过一只细小、聒噪的病蝉,只为了一个夏天的吟唱而在泥下苦苦等待17年——作者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蝉》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人的生命意义也当如此蝉歌唱,立意何等高远!
妙手填亮“半命题”
好的标题,犹如智者明慧的双眼,通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半命题作文的补题,除了遵循扣题性、新颖性、视角小等原则外,我们必须在“新”字上多动些脑筋,多下些功夫。
一、妙用修辞,诗化文题
这种方法,如果能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问等修辞手法拟题,就能使题目生动、鲜明、美妙、贴切,就能给文章增添第一抹亮色。 如,1.“带着一颗水晶般的心出发”(以“带着______出发”为题);2. “一颗心灵会开花的树”(以“______的树”为题)。
标题1,暗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生动形象。标题2,拟人,新颖别致,意蕴丰厚,富有美感。
二、匠心独运,妙用诗词
我们已掌握很多有意蕴的古诗词,如果采用诗意文眼巧妙化用,作文的标题就会有文采、有韵味,就会彰显浑厚的文学素养。
如,“行走在浅草弄春的日子里”(《钱塘湖春行》)(以“行走在_______”为题)。
三、“反弹琵琶”,造成悬念
运用求异思维,对一些公认的常理进行反向思考,拟成作文题目,往往能收到奇效。
如, “人生需要敌人”(以“人生需要 ______”为题)。人生本应需要朋友,对待敌人,应该像秋风扫落叶。可是,往往是“敌人”——对手,催你进取、促你成功。
四、实的虚化,虚的实化
如果一个半命题作文很大很“虚”,另一半就要补写一个小而实的词语(或短语)。
如,“爱是______”,已知的部分“爱”是一个很大也很虚的概念,如果所补的部分也是很大很虚的词,那就很空泛,就不好写。而补成像“糖纸”“手臂”“目光”等就具体和新颖得多,也好写很多了。
五、设置悬念,引人深思
这种方法,就是以奇特的物象、反常的组合、感情化的动作、离奇的事物、新奇的观点或出人意料的判断为标题,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引导读者去追寻。
如, “那一天,我与贝多芬相遇”(以“那一天,我与_______相遇”为题),读者一看这个拟题,就会产生阅读下去的期待。
总之,题贵新颖,写作时只要你正确理解半命题作文的“另一半”,并且掌握一定的拟题技巧,你就有一双扮靓文题的巧手,你就会拟出或有着浓浓书卷气或充满诗情画意的文题,你就能拟出让读者怦然心动、一见钟情的好标题。
请记住:题好一半文。快让你文章的“眼睛”闪亮起来吧!
(预告:作文应该怎样写?请关注下期重点:兼顾首尾著华章。)
文章怎么写?
这个话题一直困惑着我们,我们期待着一个明确的回答。
或许,你认为,写作是一种煎熬,是一件痛苦的差事。你一写起来,头就大了。
其实,写作是一趟旅行,是一种享受,是你对生活画卷的发自肺腑的淋漓描绘,是你对内心深处积淀的情感的畅快表达。
作文源自生活,但当下的孩子,生活单调而苍白,更是缺少对生活的深入思考,缺少对这个世界的凝视与打量,因而写出的文章不免肤浅、浮泛甚或空洞。
当生活的源泉不能疏浚的时刻,作文的“源”又从哪儿来?阅读,只有经典的阅读,才是打开写作的另一条不二法门的通道。
那么,到底该阅读什么样的书?
著名作家、学者曹文轩如是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书:一种是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打完了底子再读的书。他说,人有人脉,地有地脉,文有文脉。天下的书一种是有文脉的,一种是没有文脉的。那些饱含感情、流淌着文字精魂的书,有强烈的道义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书,才是有文脉的书,而今天我们的书太多太多是没有文脉的,这些书不仅不利于我们的阅读,更不利于我们的成长。
我们当然要读有文脉的好书——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就是有文脉的“书”。
熟悉的地方我们总以为没有风景。其实,熟悉的地方更有风景。
语文教科书就是一座富矿。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传授章法的极好“例子”。
这么多篇佳作被大脑吸收、融汇、消化,其炼字功夫、用词技巧、特殊的句式、典型的结构、篇章布局、写作技巧等,学生一旦烂熟于心,当写作需要输出结构、语汇、技巧时,它们就会经淘汰、删选后源源不断地流泻于笔端。
我们的语文教科书,要横过来看竖过来看,要反复地“敲打”,就会敲打出其中的写作之道和写作之法。
假如把学生的大脑比作河流,阅读有文脉的书就是灌水,学生不断地阅读,我们卑微的生命就濡染了崇高的色彩,清澈明净的“泉水”就会日渐的盈盈。当阅读抵达春天,河流的水泱泱的时刻,我们的作文就很自然地达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境界。
审题立意寸心知
我们在读一篇课文时,首先关注的就是文章的题目。我们看题目时,切不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定要透过题目这个“眼睛”深入思考:这篇文章作家会告诉我们什么,行文的重心是什么。
比如,预习莫怀戚的《散步》,就会想:为何散步?在哪儿散步?什么时间的散步?散步中遇到了什么?是如何解决的?
比如,预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作者为何在秋天怀念,怀念谁……
这就涉及到作文的审题。很多同学在写作时,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抓住“题眼”,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词。
审题就是要审清命题者的意图。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
审题要问“为什么”“怎么样”。比如,小学教材中的《半截蜡烛》:为何不是一节蜡烛?《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何不是两株柳?《秋天的怀念》,还要问:作者是怎么怀念的?这样一问,行文就有了重心,也就不会偏题了。
记住一句话——扣题是生命线。
审题之后,就要立意——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千古文章意为高”,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表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就是确立文章的灵魂,这是文章成败的关键。从写作实践来看,很多学生常常忽略了“立意”这一起“统帅”作用的环节。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意在笔先。善于立意,是写高质量作文的关键。没有中心立意的文章是肤浅杂沓而没有灵性的。
如何立意?
1.有独到眼光。
这是一种创新,需要善于思考,拒绝平庸,需要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勇气。
贝壳本是海边沙滩上的一个点缀,但席慕蓉捡起的时刻,她以自己多年积淀的眼光,赋予了贝壳——短暂而细小生命的精致、仔细的居所,进而领悟到应该用自己的能力把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
2.能小中见大。
小处着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表现的是深刻道理。
《散步》作者莫怀戚以自己家庭的一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把“尊老爱幼”作为内涵蕴积于小小的“分歧”之中,并设计“背”这一动作来强调作为中年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小小的生活画面,谱写了一曲人性的高歌,言近旨远,给人以小见大之美。正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3.善引申开拓。
要有独到的思维,于小事常景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
一棵小树,能想见生命的奋斗和乐观(《谈生命》);
一朵清荷,能想见母亲的呵护与关爱(《荷叶母亲》);
一棵紫藤萝树,能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紫藤萝瀑布》)。
4.要高远立意。
小思的《蝉》,通过一只细小、聒噪的病蝉,只为了一个夏天的吟唱而在泥下苦苦等待17年——作者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蝉》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人的生命意义也当如此蝉歌唱,立意何等高远!
妙手填亮“半命题”
好的标题,犹如智者明慧的双眼,通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半命题作文的补题,除了遵循扣题性、新颖性、视角小等原则外,我们必须在“新”字上多动些脑筋,多下些功夫。
一、妙用修辞,诗化文题
这种方法,如果能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问等修辞手法拟题,就能使题目生动、鲜明、美妙、贴切,就能给文章增添第一抹亮色。 如,1.“带着一颗水晶般的心出发”(以“带着______出发”为题);2. “一颗心灵会开花的树”(以“______的树”为题)。
标题1,暗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生动形象。标题2,拟人,新颖别致,意蕴丰厚,富有美感。
二、匠心独运,妙用诗词
我们已掌握很多有意蕴的古诗词,如果采用诗意文眼巧妙化用,作文的标题就会有文采、有韵味,就会彰显浑厚的文学素养。
如,“行走在浅草弄春的日子里”(《钱塘湖春行》)(以“行走在_______”为题)。
三、“反弹琵琶”,造成悬念
运用求异思维,对一些公认的常理进行反向思考,拟成作文题目,往往能收到奇效。
如, “人生需要敌人”(以“人生需要 ______”为题)。人生本应需要朋友,对待敌人,应该像秋风扫落叶。可是,往往是“敌人”——对手,催你进取、促你成功。
四、实的虚化,虚的实化
如果一个半命题作文很大很“虚”,另一半就要补写一个小而实的词语(或短语)。
如,“爱是______”,已知的部分“爱”是一个很大也很虚的概念,如果所补的部分也是很大很虚的词,那就很空泛,就不好写。而补成像“糖纸”“手臂”“目光”等就具体和新颖得多,也好写很多了。
五、设置悬念,引人深思
这种方法,就是以奇特的物象、反常的组合、感情化的动作、离奇的事物、新奇的观点或出人意料的判断为标题,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引导读者去追寻。
如, “那一天,我与贝多芬相遇”(以“那一天,我与_______相遇”为题),读者一看这个拟题,就会产生阅读下去的期待。
总之,题贵新颖,写作时只要你正确理解半命题作文的“另一半”,并且掌握一定的拟题技巧,你就有一双扮靓文题的巧手,你就会拟出或有着浓浓书卷气或充满诗情画意的文题,你就能拟出让读者怦然心动、一见钟情的好标题。
请记住:题好一半文。快让你文章的“眼睛”闪亮起来吧!
(预告:作文应该怎样写?请关注下期重点:兼顾首尾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