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初中历史课的情感教学艺术,重点强调了情感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情感教学的实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感教学 激发培养 诱导创新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健康而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并借助于直观教具,较为真实地“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进而化为学生的意志和行动的教学艺术。
一、情感教学在历史课中的作用
情感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积极健康的情感激励学生上进。历史教材本身充满了丰富的感情色彩。就中国历史教材来说,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我国悠久文明、灿烂文化的赞美,对专制主义、封建腐朽没落现象的鞭挞,对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奋勇杀敌、捍卫社稷的歌颂,对民族败类屈膝投降、卖国求荣的揭露。教材中的情感色彩会直接影响学生,激起情感上的波澜。
二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情感状态下接受学习任务、从事学习活动。积极性的情感,如喜欢、愉快、满意、高兴等,推动着学生积极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消极的情感,如烦躁、讨厌、焦虑等,抑制着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会使学生拒绝接受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二、历史课培养学生情感的内容
历史课中培养学生情感的内容应该有:
1.道德感。道德感是指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等是否符合道德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而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道德感应包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合乎民情民意的时代感,公正不阿、态度鲜明的是非感,不畏强暴、敢于仗义直言的正义感,以天下为己任,献身社会与事业的责任感,千金一诺、关心他人和勇于助人的友谊感,救死扶伤、济贫解危的人道主义感等。
2.理智感。理智感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它和人的认知活动、求知欲望、认识兴趣的满足及对真理的探求等相联系,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历史理智感包括:勤于学习、大胆探索、刻意追求、勇于攀登的精神,意志坚定、顽强拼搏、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精神,维护正义、信奉真理、敢于斗争、绝不妥协的精神,实事求是,出以公心、在事实面前勇于承认错误和修正错误的精神,矢志忠诚于事业、绝不半途而废的精神等。
3.审美感。审美感是指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道德行为加以评价时,内心所具有愉快和倾向性的体验。历史审美感包括:对人类历史悠久灿烂的文化热爱和欣赏的情感,对自然界壮丽的河山和优美的环境加以讴歌的情感,对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和崇高道德境界加以赞颂的情感等。
4.爱国主义情感。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浓厚的民族性。爱国主义情感包括:当祖国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保土安民,奋起抵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尊严、民族的团结与和睦,勇挑重担、不辱使命的高风亮节;为国争光,造福于民,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勇攀高峰的志向;为建设祖国,合家报国,无私奉献,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等。
三、历史课情感教学的实施
1.树立情感教育意识——实施情感教学的前提。著名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历史上的人与事,由于时代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情感意志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判断其真、善、假、恶的标准必然不同。历史必须反映时代精神,为现实服务。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历史教师自身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有感、要动情,同时还要具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能力。实施情感教育是每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假如把自己完全置于历史之外,课堂上只是平淡的“纯客观”的讲述,完全陷入“自由化”的境地,使学生听课如同嚼腊——无滋无味,那他怎能称得上是教师呢?
2.选择师生感情的交汇点——实施情感教学的突破口。所谓交汇点是指教材本身具有情感教育因素,易于引起师生感情交流与共鸣的史实,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史实的某个侧面。如,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首的禁烟派官员和抵抗派将领的气节、广大官兵顽强抗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以广州三元里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和坚强意志等史实都具有强烈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在讲授时,可以从几个方面选取材料,进行生动的描述和叙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启发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正如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可见,历史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教学艺术在历史课中的运用,只要教师控制好情感在每一个阶段的收敛,把握好情感在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体现,就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致意 历史教学与情感艺术.教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3。
2.王雨棚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新课程,山西新闻出版社,2012,5。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感教学 激发培养 诱导创新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健康而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并借助于直观教具,较为真实地“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进而化为学生的意志和行动的教学艺术。
一、情感教学在历史课中的作用
情感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积极健康的情感激励学生上进。历史教材本身充满了丰富的感情色彩。就中国历史教材来说,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我国悠久文明、灿烂文化的赞美,对专制主义、封建腐朽没落现象的鞭挞,对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奋勇杀敌、捍卫社稷的歌颂,对民族败类屈膝投降、卖国求荣的揭露。教材中的情感色彩会直接影响学生,激起情感上的波澜。
二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情感状态下接受学习任务、从事学习活动。积极性的情感,如喜欢、愉快、满意、高兴等,推动着学生积极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消极的情感,如烦躁、讨厌、焦虑等,抑制着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会使学生拒绝接受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二、历史课培养学生情感的内容
历史课中培养学生情感的内容应该有:
1.道德感。道德感是指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等是否符合道德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而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道德感应包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合乎民情民意的时代感,公正不阿、态度鲜明的是非感,不畏强暴、敢于仗义直言的正义感,以天下为己任,献身社会与事业的责任感,千金一诺、关心他人和勇于助人的友谊感,救死扶伤、济贫解危的人道主义感等。
2.理智感。理智感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它和人的认知活动、求知欲望、认识兴趣的满足及对真理的探求等相联系,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历史理智感包括:勤于学习、大胆探索、刻意追求、勇于攀登的精神,意志坚定、顽强拼搏、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精神,维护正义、信奉真理、敢于斗争、绝不妥协的精神,实事求是,出以公心、在事实面前勇于承认错误和修正错误的精神,矢志忠诚于事业、绝不半途而废的精神等。
3.审美感。审美感是指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道德行为加以评价时,内心所具有愉快和倾向性的体验。历史审美感包括:对人类历史悠久灿烂的文化热爱和欣赏的情感,对自然界壮丽的河山和优美的环境加以讴歌的情感,对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和崇高道德境界加以赞颂的情感等。
4.爱国主义情感。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浓厚的民族性。爱国主义情感包括:当祖国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保土安民,奋起抵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尊严、民族的团结与和睦,勇挑重担、不辱使命的高风亮节;为国争光,造福于民,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勇攀高峰的志向;为建设祖国,合家报国,无私奉献,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等。
三、历史课情感教学的实施
1.树立情感教育意识——实施情感教学的前提。著名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历史上的人与事,由于时代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情感意志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判断其真、善、假、恶的标准必然不同。历史必须反映时代精神,为现实服务。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历史教师自身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有感、要动情,同时还要具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能力。实施情感教育是每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假如把自己完全置于历史之外,课堂上只是平淡的“纯客观”的讲述,完全陷入“自由化”的境地,使学生听课如同嚼腊——无滋无味,那他怎能称得上是教师呢?
2.选择师生感情的交汇点——实施情感教学的突破口。所谓交汇点是指教材本身具有情感教育因素,易于引起师生感情交流与共鸣的史实,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史实的某个侧面。如,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首的禁烟派官员和抵抗派将领的气节、广大官兵顽强抗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以广州三元里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和坚强意志等史实都具有强烈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在讲授时,可以从几个方面选取材料,进行生动的描述和叙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启发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正如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可见,历史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教学艺术在历史课中的运用,只要教师控制好情感在每一个阶段的收敛,把握好情感在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体现,就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致意 历史教学与情感艺术.教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3。
2.王雨棚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新课程,山西新闻出版社,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