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96-02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与教育方式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强了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致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不论是当代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还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都特别强调外界环境,尤其是家庭和幼儿园,教师以及整个幼儿园环境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此,我针对外界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作一些浅意的探讨:
1 幼儿与父母以及整个家庭的关系,是幼儿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一种基本形式
家庭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育有着重大的发展影响。而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有意识的教育和指导,家长在思想作风、生活习惯、道德行为等方面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直接作用。据一项调查发现,多数父母对幼儿持溺爱态度,周岁至三岁的独立性发展的最佳期,很多事都要“我自己来”喜欢动手体验自我,对模仿成人做事特别感兴趣,但家长们却事事包办代替,不给幼儿良好的锻炼机会,使幼儿从积极变懒惰,以好动变依赖。这样的幼儿入幼儿园极不适应集体生活,感到不安和焦虑;在学习生活中懒得动手,不会用脑,求知欲下降;也有些幼儿在感到不安时吃手指,玩自己的生殖器,形成不良习癖,直到六岁还不易矫治,还有的用暴怒、粗野的行为动手打人、咬人等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给幼儿心理造成严重的障碍。由此可见,父母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父母必须作到以下两点:
首先,多与幼儿交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幼儿时期,幼儿的好奇心很強,当幼儿学到新知识总是想把它运用到其它地方,或会产生一系列的联想,这可以使幼儿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同时,也能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克服情绪波动,使幼儿的性格开朗,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为将来实现幼儿的人生价值指出正确的方向。
其次,充当游戏伙伴。作为家长有时应该做一些必要的“牺牲”多与孩子在一起,并想办法让家庭中的许多事情都带上游戏的色彩。寓教于乐,使家庭教育充满游戏的乐趣。而有的家长要求往往是无所顾及,甚至不耐烦,这样做的结果是幼儿不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2 幼儿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孩子而言,过去在家庭中,父母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他们的言行都要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指导,而到了幼儿园以后,他们的言行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指导,幼儿心目中的权威发生了转移,他们从在家庭中对父母的崇敬心情来对待教师,教师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因此,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幼儿的态度以及工作能力和教育内容,都对幼儿心理的发展产生影响。为了使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就应尽可能地与幼儿交往,帮助他们克服各种障碍,培养他们集体活动兴趣和遵守规则的习惯。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处于这个阶段的幼儿所出现的问题还较轻微,若及时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有利于维护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应包括以下方面:
2.1 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每一位幼儿。当前教师们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而且每天面对三四十个生龙活虎的幼儿,事事都要操心,这无疑也给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带来很大的冲击,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个人的工作中。对幼儿教师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2 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注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言,都会对幼儿人格教育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点往往被教师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而没有意识到。有些教师甚至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的态度来处理幼儿之间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其实,幼儿对教师所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遭斥责、惩罚、讥讽的经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讥讽、惩罚而不愿意上幼儿园,幼儿的社会性退缩有的也是由于教师的不当言行造成的。因此,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修养是我们幼儿教师的必修课。
2.3 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1、用真诚的心去爱每一位幼儿。只有爱幼儿,才能对幼儿保持亲切关爱的态度,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亲切感,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2、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的手势以及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拍头)等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使他们感到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2.4 积极主动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培养,以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其实是社会不足的表现。因此,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即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甚至剥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除了家长的关心和教师的精心培养之外,还需要幼儿园这个大集体的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园内部成员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心理上的一致,行动上积极进取的融洽的工作环境。幼儿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在大目标的统筹下,采用“小步子”的做法,制定一个个小目标。合理的、有层次的目标的制定和工作的良性循环使教职工经常处于激励状态,只有不断的推动,给教职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幼儿园还必须做到人尽其才,把每个教职工分配到恰当的岗位上去发挥才能,扬长避短,使教职工看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激发出工作积极性,树立起事业心和责任心。而这种价值的发挥往往受到重视,尊重,信任的心理感受。因此幼儿园要重视为每位教职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人尽其才,甘愿为实现集体目标出力,并从中获得满足。
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不论是家长和教师的直接心理教育,还是幼儿园集体的间接心理教育,必须把家长、教师、幼儿园的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分离。幼儿园创造宽松的气氛,使家长与教师能够相互沟通与联系,相互交流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计划,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来改善和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总之,外界环境是幼儿的心理正常发育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使幼儿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更好的回报社会。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与教育方式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强了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致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不论是当代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还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都特别强调外界环境,尤其是家庭和幼儿园,教师以及整个幼儿园环境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此,我针对外界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作一些浅意的探讨:
1 幼儿与父母以及整个家庭的关系,是幼儿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一种基本形式
家庭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育有着重大的发展影响。而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有意识的教育和指导,家长在思想作风、生活习惯、道德行为等方面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直接作用。据一项调查发现,多数父母对幼儿持溺爱态度,周岁至三岁的独立性发展的最佳期,很多事都要“我自己来”喜欢动手体验自我,对模仿成人做事特别感兴趣,但家长们却事事包办代替,不给幼儿良好的锻炼机会,使幼儿从积极变懒惰,以好动变依赖。这样的幼儿入幼儿园极不适应集体生活,感到不安和焦虑;在学习生活中懒得动手,不会用脑,求知欲下降;也有些幼儿在感到不安时吃手指,玩自己的生殖器,形成不良习癖,直到六岁还不易矫治,还有的用暴怒、粗野的行为动手打人、咬人等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给幼儿心理造成严重的障碍。由此可见,父母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父母必须作到以下两点:
首先,多与幼儿交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幼儿时期,幼儿的好奇心很強,当幼儿学到新知识总是想把它运用到其它地方,或会产生一系列的联想,这可以使幼儿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同时,也能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克服情绪波动,使幼儿的性格开朗,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为将来实现幼儿的人生价值指出正确的方向。
其次,充当游戏伙伴。作为家长有时应该做一些必要的“牺牲”多与孩子在一起,并想办法让家庭中的许多事情都带上游戏的色彩。寓教于乐,使家庭教育充满游戏的乐趣。而有的家长要求往往是无所顾及,甚至不耐烦,这样做的结果是幼儿不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2 幼儿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孩子而言,过去在家庭中,父母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他们的言行都要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指导,而到了幼儿园以后,他们的言行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指导,幼儿心目中的权威发生了转移,他们从在家庭中对父母的崇敬心情来对待教师,教师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因此,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幼儿的态度以及工作能力和教育内容,都对幼儿心理的发展产生影响。为了使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就应尽可能地与幼儿交往,帮助他们克服各种障碍,培养他们集体活动兴趣和遵守规则的习惯。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处于这个阶段的幼儿所出现的问题还较轻微,若及时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有利于维护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应包括以下方面:
2.1 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每一位幼儿。当前教师们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而且每天面对三四十个生龙活虎的幼儿,事事都要操心,这无疑也给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带来很大的冲击,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个人的工作中。对幼儿教师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2 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注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言,都会对幼儿人格教育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点往往被教师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而没有意识到。有些教师甚至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的态度来处理幼儿之间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其实,幼儿对教师所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遭斥责、惩罚、讥讽的经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讥讽、惩罚而不愿意上幼儿园,幼儿的社会性退缩有的也是由于教师的不当言行造成的。因此,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修养是我们幼儿教师的必修课。
2.3 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1、用真诚的心去爱每一位幼儿。只有爱幼儿,才能对幼儿保持亲切关爱的态度,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亲切感,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2、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的手势以及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拍头)等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使他们感到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2.4 积极主动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培养,以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其实是社会不足的表现。因此,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即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甚至剥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除了家长的关心和教师的精心培养之外,还需要幼儿园这个大集体的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园内部成员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心理上的一致,行动上积极进取的融洽的工作环境。幼儿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在大目标的统筹下,采用“小步子”的做法,制定一个个小目标。合理的、有层次的目标的制定和工作的良性循环使教职工经常处于激励状态,只有不断的推动,给教职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幼儿园还必须做到人尽其才,把每个教职工分配到恰当的岗位上去发挥才能,扬长避短,使教职工看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激发出工作积极性,树立起事业心和责任心。而这种价值的发挥往往受到重视,尊重,信任的心理感受。因此幼儿园要重视为每位教职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人尽其才,甘愿为实现集体目标出力,并从中获得满足。
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不论是家长和教师的直接心理教育,还是幼儿园集体的间接心理教育,必须把家长、教师、幼儿园的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分离。幼儿园创造宽松的气氛,使家长与教师能够相互沟通与联系,相互交流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计划,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来改善和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总之,外界环境是幼儿的心理正常发育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使幼儿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更好的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