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等几方面。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们已摒弃那种总想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集中思维培养的思想,而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的培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激发学生求异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理解、思考,掌握知识内容,并让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教师还应该培养求异思维。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后,遇到新的题目或者新的问题可能又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该充当一个引导者,将学生引导到问题中,从中培养他们求异思维能力。例如讲简单的概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一个色子,先通过实际的演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讲到概率的概念时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现在让大家抛一个色子,面向上的点数总共有几种可能性?”、“面向上的点数为1的机会是多少?”、“面向上的点数为2的机会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异兴趣,从而培养他们求异思维。
二、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小学生拥有其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往往出人意料,教师要打破“参考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多样性的思维,尤其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例如,学完“亿以内数的读法”后,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思维训练题:“用3个O和4个7组成一个7位数,使组成的数要符合下面的要求:一个0也不读出来;读出一个0;读出两个0。”这道题的每一小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相当活跃,每一个同学都做出了自己的答案,有6个同学还把符合条件的数都找出来了。这样,既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创新、发展思维的目的。
三、设计“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成绩,使得学生思考问题难以打破常规,总是企图得到唯一答案。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中有必要为学生创设培养求异思维的情景。“开放性”题目的训练,从条件、提问、答案和方法等方面设计可变因素,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以下四方面的习题。
①答案不确定。也就是一题有多个解答结果,而且大部分的题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
②条件不确定。学生通过对题目先从不同角度补上条件,然后解答。这种训练我在教学应用题时用的较多,如要求学生补上一个条件再解答应用题:“一个圆柱的高是10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此题条件的补充方法很多,(有的是补底的半径,有的是补底的直径,还有的补底的周长。)所要求的是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不同条件,解答出结果。这就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③问题不确定。也就是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得出不同的解答。
④解法不唯一。一道题思考的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解题策略也就不一样。比如应用题可用算术解,也可用方程解,而同样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也不同。
通过设计“开放性”的训练题,使学生在训練中促进相关知识的联系沟通,达到了培养求异思维的目的。
四、“一题多解”、“多题一法”
“一题多解”即对同一题目,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联系各种数学背景,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广开思路去分析探讨,从而获得多种解题途径。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突破口,可能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利用不同的知识,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解题途径。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全方面思考问题,多渠道解决问题,批判性看待解题方案。通过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同时,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多注意“通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多题一法”。经常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使学生通过某一题的解答,而明白此类题的解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只有实现了“一题多解”、“多题一法”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实现举一反三。只有这样的“求异”,才能创新。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举足轻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还需要不断摸索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提升学生整体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责任编校:白水)
一、激发学生求异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理解、思考,掌握知识内容,并让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教师还应该培养求异思维。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后,遇到新的题目或者新的问题可能又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该充当一个引导者,将学生引导到问题中,从中培养他们求异思维能力。例如讲简单的概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一个色子,先通过实际的演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讲到概率的概念时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现在让大家抛一个色子,面向上的点数总共有几种可能性?”、“面向上的点数为1的机会是多少?”、“面向上的点数为2的机会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异兴趣,从而培养他们求异思维。
二、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小学生拥有其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往往出人意料,教师要打破“参考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多样性的思维,尤其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例如,学完“亿以内数的读法”后,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思维训练题:“用3个O和4个7组成一个7位数,使组成的数要符合下面的要求:一个0也不读出来;读出一个0;读出两个0。”这道题的每一小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相当活跃,每一个同学都做出了自己的答案,有6个同学还把符合条件的数都找出来了。这样,既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创新、发展思维的目的。
三、设计“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成绩,使得学生思考问题难以打破常规,总是企图得到唯一答案。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中有必要为学生创设培养求异思维的情景。“开放性”题目的训练,从条件、提问、答案和方法等方面设计可变因素,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以下四方面的习题。
①答案不确定。也就是一题有多个解答结果,而且大部分的题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
②条件不确定。学生通过对题目先从不同角度补上条件,然后解答。这种训练我在教学应用题时用的较多,如要求学生补上一个条件再解答应用题:“一个圆柱的高是10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此题条件的补充方法很多,(有的是补底的半径,有的是补底的直径,还有的补底的周长。)所要求的是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不同条件,解答出结果。这就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③问题不确定。也就是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得出不同的解答。
④解法不唯一。一道题思考的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解题策略也就不一样。比如应用题可用算术解,也可用方程解,而同样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也不同。
通过设计“开放性”的训练题,使学生在训練中促进相关知识的联系沟通,达到了培养求异思维的目的。
四、“一题多解”、“多题一法”
“一题多解”即对同一题目,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联系各种数学背景,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广开思路去分析探讨,从而获得多种解题途径。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突破口,可能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利用不同的知识,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解题途径。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全方面思考问题,多渠道解决问题,批判性看待解题方案。通过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同时,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多注意“通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多题一法”。经常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使学生通过某一题的解答,而明白此类题的解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只有实现了“一题多解”、“多题一法”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实现举一反三。只有这样的“求异”,才能创新。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举足轻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还需要不断摸索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提升学生整体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