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易经》说:“文明于止,人文也。”“人文”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其作用是“教化天下”。作家王蒙也曾谈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或简单地说,人文精神我们姑且可以定为一种对人的关注。”今天不少的学生对父母关爱,心无感激,认为理所应当。面对理想,有一个学生更直率:我从来不去想以后的事,船到桥头自然直,反正我老爸有钱,还怕饿死不成?甚至缺乏起码的责任和美德。因此,我们在学生作业的设计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训练,这已是势在必行。
二、知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除了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能力外,也要呼唤让学生感受到人文情怀,使其思想和灵魂得到滋养,使其人生具有深厚的底蕴。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除了通过正常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了解字词句,学会分段,总结出思想主旨。我们还可以借用音响设备放阎维文的《母亲》,并且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母亲虽然痴呆,但依然那么慈祥”来仔细体味母亲的伟大,随后反复诵读去感受作者的心情,让同学们起来谈谈他们的母亲及他们对母亲的态度,并要求他们把这种情感写下来。
三、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并在其亲身体验中感知人文情怀
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如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情和图片,节假日安排学生游玩一些古镇,在古朴的环境中把传统的道德文化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到语文作业的“人文性”。如在学到《野草》这篇文章时,老师可在引导学生了解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之后,让学生回家看看房前屋后是否也有小草,看看它们是如何顺应着周围的环境坚强地生长,把所思所感写出来。顺着这个,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小调查员,考察周边环境,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或观察日记,并且动手办一份“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手抄报,或设计一则环保公益广告。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智慧,又能陶冶人文之美。
四、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和兴趣指向,但是不少教师一味地把作业设计成开放性的,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必然会使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及探索精神。例如,我在教学《落花生》一课后宣布:“今天的作业,我们分成六个小组,选择的范围如下:(1)爱读书的你,另外阅读一篇描写落花生的文章,并且下节课给同学们讲。(2)爱做实验的你,可以分析一下落花生有哪些营养成分。(3)爱诵读的你,可以朗诵一篇描绘落花生的美文给父母听。(4)爱绘画的你,用手中画笔去画成落花生的形状。(5)爱文学的你,摘录各个文人描写落花生的语句。(6)爱写作的你,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这谦虚的落花生。”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走进落花生的精神世界,体会落花生的品质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既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探索,又激发了创新意识。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体现了人文教育的内涵。
教师在利用课外时间布置作业时,应多包含能让同学们思考其人文性的内容,如引导他们阅读中外名著,让他们受到外国风情的感染;带领他们去野外观察小动物的生活规律。让他们能够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感谢并能够尊重生命。
五、给学生一双想象的翅膀,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
语文作业还应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不应只强调标准答案,而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比如在讲到《朋友和其他》时,我领导学生们充分理解和感悟“就让生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吧,犹如窗前的乌桕,自生自落之间,自有一份圆融丰满的喜悦”的深刻含义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对自然、人生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学生们补充的不仅仅是几句话。这份作业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让他们明白自然而然是对人性的一种保护,一种张扬,一种肯定。
六、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人文情怀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操。
在对学生的作业设计的实践中,我深有感触,它不应该是学生们畏惧的对象,应该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且在做的过程中能够体现他们的创造性、人文性、趣味性,最后做完的时候他们也能够相应地形成语文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不应仅重视课堂,还应重视课外的培养。做语文作业是在思考生命的智慧和意义,完成它的过程充满诗意。因此,推进小语教学作业的文化改造,是培育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人才的重要步骤,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佐藤正夫.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易经》说:“文明于止,人文也。”“人文”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其作用是“教化天下”。作家王蒙也曾谈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或简单地说,人文精神我们姑且可以定为一种对人的关注。”今天不少的学生对父母关爱,心无感激,认为理所应当。面对理想,有一个学生更直率:我从来不去想以后的事,船到桥头自然直,反正我老爸有钱,还怕饿死不成?甚至缺乏起码的责任和美德。因此,我们在学生作业的设计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训练,这已是势在必行。
二、知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除了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能力外,也要呼唤让学生感受到人文情怀,使其思想和灵魂得到滋养,使其人生具有深厚的底蕴。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除了通过正常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了解字词句,学会分段,总结出思想主旨。我们还可以借用音响设备放阎维文的《母亲》,并且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母亲虽然痴呆,但依然那么慈祥”来仔细体味母亲的伟大,随后反复诵读去感受作者的心情,让同学们起来谈谈他们的母亲及他们对母亲的态度,并要求他们把这种情感写下来。
三、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并在其亲身体验中感知人文情怀
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如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情和图片,节假日安排学生游玩一些古镇,在古朴的环境中把传统的道德文化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到语文作业的“人文性”。如在学到《野草》这篇文章时,老师可在引导学生了解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之后,让学生回家看看房前屋后是否也有小草,看看它们是如何顺应着周围的环境坚强地生长,把所思所感写出来。顺着这个,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小调查员,考察周边环境,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或观察日记,并且动手办一份“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手抄报,或设计一则环保公益广告。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智慧,又能陶冶人文之美。
四、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和兴趣指向,但是不少教师一味地把作业设计成开放性的,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必然会使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及探索精神。例如,我在教学《落花生》一课后宣布:“今天的作业,我们分成六个小组,选择的范围如下:(1)爱读书的你,另外阅读一篇描写落花生的文章,并且下节课给同学们讲。(2)爱做实验的你,可以分析一下落花生有哪些营养成分。(3)爱诵读的你,可以朗诵一篇描绘落花生的美文给父母听。(4)爱绘画的你,用手中画笔去画成落花生的形状。(5)爱文学的你,摘录各个文人描写落花生的语句。(6)爱写作的你,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这谦虚的落花生。”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走进落花生的精神世界,体会落花生的品质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既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探索,又激发了创新意识。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体现了人文教育的内涵。
教师在利用课外时间布置作业时,应多包含能让同学们思考其人文性的内容,如引导他们阅读中外名著,让他们受到外国风情的感染;带领他们去野外观察小动物的生活规律。让他们能够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感谢并能够尊重生命。
五、给学生一双想象的翅膀,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
语文作业还应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不应只强调标准答案,而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比如在讲到《朋友和其他》时,我领导学生们充分理解和感悟“就让生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吧,犹如窗前的乌桕,自生自落之间,自有一份圆融丰满的喜悦”的深刻含义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对自然、人生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学生们补充的不仅仅是几句话。这份作业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让他们明白自然而然是对人性的一种保护,一种张扬,一种肯定。
六、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人文情怀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操。
在对学生的作业设计的实践中,我深有感触,它不应该是学生们畏惧的对象,应该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且在做的过程中能够体现他们的创造性、人文性、趣味性,最后做完的时候他们也能够相应地形成语文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不应仅重视课堂,还应重视课外的培养。做语文作业是在思考生命的智慧和意义,完成它的过程充满诗意。因此,推进小语教学作业的文化改造,是培育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人才的重要步骤,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佐藤正夫.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