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沙汽车要想中部崛起,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核心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的建立;二是汽车研发设计专业机构的拥有;三是汽车检验检测专业机构的设立。
学制造出身的赵跃驷对工厂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到长沙工业园区的各个企业里去看一看。时间久了,长沙市工业园区里的各个企业负责人都认识了这位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事实上,赵跃驷不单单是去企业参观,他每次去企业都会带回一些问题,然后认真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招商引资、扶植企业在长沙集聚, 同时为入驻企业服好务,解决实际困难,这被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沙工信委)主任赵跃驷视为长沙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因为他知道,目前长沙汽车工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
湖南过去被称作“鱼米之乡”,是定位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省份。然而,“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没有工业的支撑,区域经济靠农业的支撑是有限的。所以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湖南省委省政府和长沙市委市政府着重在推进新兴工业化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长沙工业快速发展。
当然,长沙市打造以汽车来带动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上世纪80年代,长沙的汽车产业特别是在非整车领域曾经很是发达,有乘用车和旅行车,还有轻卡和重卡。但用赵跃驷的话来说,那个时候的汽车都是在“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例如那时有个“洞庭牌”汽车,因为制造水平比较低下,大家开玩笑说“洞庭洞庭,动动停停”,后来这些整车都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究其原因是当时长沙的汽车制造工业没有按照现代大生产的要求来进行,而是以一种乡镇企业农用车的基础来搭建平台,以至于后来并没有在长沙和湖南诞生有影响力的整车企业。
“但是我们培育出了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后来江浙的乡镇企业的兴起也是在湖南考察、观摩、借鉴的基础上提升的。”赵跃驷说。
正是有了这些零部件的产业基础,长沙具备了引进整车的资本,先是包括长丰汽车(原在湖南永州)在内的省内汽车企业到长沙聚集,后来逐步吸引了福田、众泰、比亚迪、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等等企业入住。
如果说产业基础是吸引外地汽车企业到长沙来投资的原因之一的话,那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将成为又一明显优势。长沙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武汉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所围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赵跃驷说,长沙是中部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紧贴内地汽车潜在消费市场,整车企业可以直接覆盖湘、粤、桂、川、渝、鄂、赣、豫等广大区域的汽车市场。加上已有上百家完善的汽车配套企业、零部件企业不仅能满足本地整车企业的需求,还可以直接与珠三角、西南和华中地区的重要整车企业配套。以长沙为中心的汽车制造基地,可以实现的销售半径和销售潜力十分巨大。
“长沙汽车产业的未来不可估量。”赵跃驷说。而首次发布的《长沙汽车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中,更是向外界透露出长沙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宏大梦想:通过系列举措,力争到2015年,使长沙汽车产业整车生产能力达12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销售收入突破2500亿元。
那么对于作为主管长沙汽车产业的赵跃驷来说,未来要走的路依然很长,他对于长沙汽车工业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规划?
汽车观察:在选择进入工业园区的汽车企业时,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还是有选择性地进行招商引资?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
赵跃驷:工业园区的建设已走过了近二十年历程,我们在园区建立的初始就考虑到把城区的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同时我们的对外招商引资已经走过了“招商引资”阶段,目前进入到了“招商选资”的阶段。长沙基本的产业构架和集群优势已经形成,我们对未来工业的定位是着力培育包括汽车在内的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新型产业和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围绕这十二个产业集群来培育,那么未来的招商引资也将有选择地向这十二个产业集群进行集聚和拓展,延伸其产业链,做大做实这个集群。
汽车观察:让企业进入长沙,在长沙建工厂生产产品只是招商引资的一个开始,那么未来怎么为他们做好服务,积极地去引导他们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在这方面长沙市有怎样的规划?
赵跃驷:我们未来的着重点就是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从长沙工信委的组织架构开始,就有了专业的分工,例如工程机械、汽车、食品、材料这四个千亿产业集群我们有专门的人员和产业措施为这个集群服务,着力进行培养。
特别对汽车产业,虽然整体来说规模不大,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未来要构建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为整车零部件配套形成强有力的支撑,所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招引、扶植零部件企业在长沙集聚。未来几年我们每年都要出个汽车产业年度报告,这个报告将告诉关心汽车产业发展的人们:长沙汽车产业的现状是什么?我们未来的愿景是什么?我们目前在哪里还有缺失?我们对于汽车产业的集聚将提供什么样的政策和服务?通过这样的报告阐述,来让有志于使民族品牌汽车做大的这些集群之间的企业能够集聚在长沙,大家共同的发展。
汽车观察:现阶段各地都把汽车产业当作自己的支柱产业,各地都在建汽车产业园,也有人在质疑,这会不会造成一种资源浪费?会不会给一些企业带来投机的机会?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赵跃驷:应该说这种担心是完全有道理的,因为从中国工业发展的路径来看,各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一些支撑点。实际上,工业的发展确实缺乏规范的引导,缺乏政策的引导,特别是在产业的构建方面,从宏观的角度来讲缺乏一些规范。之前我国电冰箱产业的发展是这样的,洗衣机、电视机也是如此,即在一定的年份里大家遍地开花,都去做同样一种产业,使得产业趋同的现象十分严重,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带来了资源的浪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导致了产业基础的形成,最后是需要通过整合形成一个或者几个强有力的品牌,我预计未来汽车产业也有一个整合的过程。
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材料的成本、管理的成本、融资的成本、人工的成本构成都很相近,因此未来的汽车产业物流的成本可能是影响汽车企业发展或者盈利水平的重要的因素,未来的区位在汽车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长沙是位于中西南区位比较明显的城市,这个地方汽车产业集聚有其自身的优势,我想着也是大家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
汽车观察:中部崛起正成为目前国家的一项新的开发战略,在此大背景下,长沙作为一个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要想实现中部崛起,就汽车产业而言,您认为还需要哪些条件?
赵跃驷:现在长沙市正在着力打造城市的国际化,产业的高端化,使整个城市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一个龙头的带动作用。实际上我们也在分析,目前的区域经济都呈现一个双增长极的态势,珠三角是广州和深圳;长三角是上海和杭州;京津地区是北京和天津;东北是沈阳和大连;西南是成都和重庆,我们想未来的中部是武汉和长沙,双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们也在积极努力,成为中部双增长极中的一极。
我觉得长沙汽车要想中部崛起,需要打造三个条件:一是核心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的建立;二是汽车研发设计专业机构的拥有;三是汽车检验检测专业机构的设立。
汽车观察:听说您经常去各个企业去走走,对汽车企业非常有感情,而且有自己的思考,能谈谈对长沙汽车产业发展的感悟吗?
赵跃驷: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我还是充满信心的,特别是中国的汽车产业一定要立足于自主品牌,一定要把民族的汽车产业做大做强,一方面我们要借助国际成熟技术的平台,但是说到底还是要解决中国汽车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另一方面汽车的研发,包括研发的团队、检测的设备等等与体制相关的产业, 将来政府应该加大对其关注和投入的力度,特别是与有资质的国际品牌进行合作,在汽车的整体的服务上要做大的投入,形成自己研发的最基本的平台,若干个好的团队。
学制造出身的赵跃驷对工厂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到长沙工业园区的各个企业里去看一看。时间久了,长沙市工业园区里的各个企业负责人都认识了这位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事实上,赵跃驷不单单是去企业参观,他每次去企业都会带回一些问题,然后认真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招商引资、扶植企业在长沙集聚, 同时为入驻企业服好务,解决实际困难,这被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沙工信委)主任赵跃驷视为长沙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因为他知道,目前长沙汽车工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
湖南过去被称作“鱼米之乡”,是定位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省份。然而,“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没有工业的支撑,区域经济靠农业的支撑是有限的。所以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湖南省委省政府和长沙市委市政府着重在推进新兴工业化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长沙工业快速发展。
当然,长沙市打造以汽车来带动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上世纪80年代,长沙的汽车产业特别是在非整车领域曾经很是发达,有乘用车和旅行车,还有轻卡和重卡。但用赵跃驷的话来说,那个时候的汽车都是在“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例如那时有个“洞庭牌”汽车,因为制造水平比较低下,大家开玩笑说“洞庭洞庭,动动停停”,后来这些整车都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究其原因是当时长沙的汽车制造工业没有按照现代大生产的要求来进行,而是以一种乡镇企业农用车的基础来搭建平台,以至于后来并没有在长沙和湖南诞生有影响力的整车企业。
“但是我们培育出了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后来江浙的乡镇企业的兴起也是在湖南考察、观摩、借鉴的基础上提升的。”赵跃驷说。
正是有了这些零部件的产业基础,长沙具备了引进整车的资本,先是包括长丰汽车(原在湖南永州)在内的省内汽车企业到长沙聚集,后来逐步吸引了福田、众泰、比亚迪、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等等企业入住。
如果说产业基础是吸引外地汽车企业到长沙来投资的原因之一的话,那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将成为又一明显优势。长沙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武汉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所围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赵跃驷说,长沙是中部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紧贴内地汽车潜在消费市场,整车企业可以直接覆盖湘、粤、桂、川、渝、鄂、赣、豫等广大区域的汽车市场。加上已有上百家完善的汽车配套企业、零部件企业不仅能满足本地整车企业的需求,还可以直接与珠三角、西南和华中地区的重要整车企业配套。以长沙为中心的汽车制造基地,可以实现的销售半径和销售潜力十分巨大。
“长沙汽车产业的未来不可估量。”赵跃驷说。而首次发布的《长沙汽车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中,更是向外界透露出长沙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宏大梦想:通过系列举措,力争到2015年,使长沙汽车产业整车生产能力达12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销售收入突破2500亿元。
那么对于作为主管长沙汽车产业的赵跃驷来说,未来要走的路依然很长,他对于长沙汽车工业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规划?
汽车观察:在选择进入工业园区的汽车企业时,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还是有选择性地进行招商引资?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
赵跃驷:工业园区的建设已走过了近二十年历程,我们在园区建立的初始就考虑到把城区的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同时我们的对外招商引资已经走过了“招商引资”阶段,目前进入到了“招商选资”的阶段。长沙基本的产业构架和集群优势已经形成,我们对未来工业的定位是着力培育包括汽车在内的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新型产业和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围绕这十二个产业集群来培育,那么未来的招商引资也将有选择地向这十二个产业集群进行集聚和拓展,延伸其产业链,做大做实这个集群。
汽车观察:让企业进入长沙,在长沙建工厂生产产品只是招商引资的一个开始,那么未来怎么为他们做好服务,积极地去引导他们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在这方面长沙市有怎样的规划?
赵跃驷:我们未来的着重点就是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从长沙工信委的组织架构开始,就有了专业的分工,例如工程机械、汽车、食品、材料这四个千亿产业集群我们有专门的人员和产业措施为这个集群服务,着力进行培养。
特别对汽车产业,虽然整体来说规模不大,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未来要构建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为整车零部件配套形成强有力的支撑,所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招引、扶植零部件企业在长沙集聚。未来几年我们每年都要出个汽车产业年度报告,这个报告将告诉关心汽车产业发展的人们:长沙汽车产业的现状是什么?我们未来的愿景是什么?我们目前在哪里还有缺失?我们对于汽车产业的集聚将提供什么样的政策和服务?通过这样的报告阐述,来让有志于使民族品牌汽车做大的这些集群之间的企业能够集聚在长沙,大家共同的发展。
汽车观察:现阶段各地都把汽车产业当作自己的支柱产业,各地都在建汽车产业园,也有人在质疑,这会不会造成一种资源浪费?会不会给一些企业带来投机的机会?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赵跃驷:应该说这种担心是完全有道理的,因为从中国工业发展的路径来看,各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一些支撑点。实际上,工业的发展确实缺乏规范的引导,缺乏政策的引导,特别是在产业的构建方面,从宏观的角度来讲缺乏一些规范。之前我国电冰箱产业的发展是这样的,洗衣机、电视机也是如此,即在一定的年份里大家遍地开花,都去做同样一种产业,使得产业趋同的现象十分严重,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带来了资源的浪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导致了产业基础的形成,最后是需要通过整合形成一个或者几个强有力的品牌,我预计未来汽车产业也有一个整合的过程。
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材料的成本、管理的成本、融资的成本、人工的成本构成都很相近,因此未来的汽车产业物流的成本可能是影响汽车企业发展或者盈利水平的重要的因素,未来的区位在汽车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长沙是位于中西南区位比较明显的城市,这个地方汽车产业集聚有其自身的优势,我想着也是大家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
汽车观察:中部崛起正成为目前国家的一项新的开发战略,在此大背景下,长沙作为一个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要想实现中部崛起,就汽车产业而言,您认为还需要哪些条件?
赵跃驷:现在长沙市正在着力打造城市的国际化,产业的高端化,使整个城市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一个龙头的带动作用。实际上我们也在分析,目前的区域经济都呈现一个双增长极的态势,珠三角是广州和深圳;长三角是上海和杭州;京津地区是北京和天津;东北是沈阳和大连;西南是成都和重庆,我们想未来的中部是武汉和长沙,双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们也在积极努力,成为中部双增长极中的一极。
我觉得长沙汽车要想中部崛起,需要打造三个条件:一是核心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的建立;二是汽车研发设计专业机构的拥有;三是汽车检验检测专业机构的设立。
汽车观察:听说您经常去各个企业去走走,对汽车企业非常有感情,而且有自己的思考,能谈谈对长沙汽车产业发展的感悟吗?
赵跃驷: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我还是充满信心的,特别是中国的汽车产业一定要立足于自主品牌,一定要把民族的汽车产业做大做强,一方面我们要借助国际成熟技术的平台,但是说到底还是要解决中国汽车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另一方面汽车的研发,包括研发的团队、检测的设备等等与体制相关的产业, 将来政府应该加大对其关注和投入的力度,特别是与有资质的国际品牌进行合作,在汽车的整体的服务上要做大的投入,形成自己研发的最基本的平台,若干个好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