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与五氟磺草胺混用对无芒稗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来源 :植物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te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WP)与除草剂五氟磺草胺分散油悬浮剂(OD)混用对稗草防除效果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以无芒稗和水稻为研究对象,设置清水对照、0.136%赤·吲乙·芸苔WP、25 g/L五氟磺草胺OD、0.136%赤·吲乙·芸苔WP+25 g/L五氟磺草胺OD混用4个处理,观察药后无芒稗和水稻的生长情况,测定乙酰乳酸合酶(ALS)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糖代谢和氮代谢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25 g/L五氟磺草胺OD单用相比,0.136%赤·吲乙·芸苔WP+25 g/L五氟磺草胺OD混用处理药后第7天,无芒稗的中毒综合指数显著提高13.2%,ALS活性显著降低27.61%;无芒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1、ETR、qP)、糖代谢和氮代谢指标均显著下降;水稻的ALS活性、糖、氮代谢水平均显著提高.0.136%赤·吲乙·芸苔WP+25 g/L五氟磺草胺OD混用提高了五氟磺草胺对无芒稗光合作用及糖代谢和氮代谢水平的抑制作用,提高了五氟磺草胺对无芒稗的防除效果;并能缓解五氟磺草胺对水稻的胁迫作用,促进水稻生长.
其他文献
为了筛选在不同发育天数的飞蝗5龄若虫前肠中及其前肠不同部位能够稳定表达的最适内参基因,选用β-肌动蛋白(β-actin)、延伸因子1-α(EF-1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核糖体蛋白49(RP49)和α-微管蛋白(α-tubu-lin)5个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分析各候选内参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采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相结合,筛选出5龄飞蝗前肠不同部位和不同发育天数若虫前肠中的最适内参基因.结果表明,β-ac
褐痣拟栉叶蜂Priophorus fulvostigmatus Wei&Li是吉林地区草莓上新发生的一种食叶性害虫.本文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的方法,记述了该虫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繁殖力及其生活习性.结果表明:褐痣拟栉叶蜂在恒温25℃条件下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6.96±0.37),(11.63±1.11),(11.47±1.13)d和(5.55±1.45)d,平均世代历期为(35.65±1.71)d,与在变温19~31℃(日平均25℃)条件下的历期略有差异.雌虫繁殖力较强,可进行有
为明确重庆地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交配型分布及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情况,对2019年-2020年分离的辣椒疫霉进行交配型和敏感性测定.研究发现重庆地区存在A1和A2两种交配型,且两者在大部分地区同时存在,测定的102株菌株中,24株菌株为A1交配型,78株为A2交配型,2种交配型的发生频率分别为23.53%和76.47%.采自重庆潼南、巴南、石柱等地的102株辣椒疫霉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其EC50分布在0.107 5~0.438 3 μg/m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是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结构,对2018年甘肃省定西市、张掖市和陇南市采集的130株晚疫病菌进行了交配型和线粒体DNA(mtDNA)单倍型测定.结果表明:从130株晚疫病菌中检测到A1和A2两种交配型,A1交配型为14株(10.77%),A2交配型为116株(89.23%);检测到Ⅰa、Ⅱa和Ⅱb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发生频率分别为88.46%、3.85%和7.
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了安徽省6个地区的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对其靶标的抗性突变频率进行检测,以明确2020年迁入安徽省的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现状,为后续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结果显示,马鞍山和宿州草地贪夜蛾种群对氟苯虫酰胺分别产生了 11.3倍和10.1倍的抗性;而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尚未产生抗性.且这4种杀虫剂的靶标基因均未检测到抗性位点突变情况.以上结果表明,6个地区的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均较敏感,在田间防治中仍可轮换使用该
为明确芒果切叶象甲虫体大小和形状的两性异形,我们基于多元统计和几何形态测量学定量分析了雌雄成虫的11个共有形态指标和胸、腹部形状两性间差异.结果显示:所有测量的形态指标中只有喙前段长分布范围在雌雄间不存在重叠;雌性喙后段长显著小于雄性(P<0.05),而鞘翅长、鞘翅宽、体高、腹长、前胸背板宽、头宽、喙前段长及喙全长皆显著大于雄性(P<0.05);前胸背板长与头长在两性间无显著差异(P>0.05);喙后段长、喙全长及腹部大小在两性中差异程度较大,而前胸及头部大小在两性间差异较小;雌性的腹部形状与雄性相比较为
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预报是指导防治的基础工作.在使用性信息素进行成虫种群监测过程中发现了劳氏黏虫、莴苣冬夜蛾和斜纹夜蛾3种非靶标鳞翅目昆虫.对诱捕到的3种非靶标鳞翅目昆虫的比例统计发现,劳氏黏虫最为常见,其次为莴苣冬夜蛾,二者占非靶标鳞翅目昆虫的98%以上,斜纹夜蛾数量较少.非靶标昆虫的比例与调查时期有关,5月至10月诱捕到草地贪夜蛾的比例为97.01%,11月至次年4月,非靶标鳞翅目昆虫比例超过50%.对4种昆虫雄蛾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为基于性信息素的草地贪夜蛾准确测报提供技术支持.
为了筛选出对蓝莓上黑腹果蝇雌蝇具有驱避效果的植物精油单组分化合物,本文采用Y形嗅觉仪,评价10种植物精油单组分化合物对该种雌果蝇的驱避效果,筛选出驱避效果最优的植物精油单组分化合物后进行不同体积的混配,测定其对黑腹果蝇雌蝇的驱避活性.结果表明:D-柠檬烯、香茅醛2种植物精油单组分化合物对黑腹果蝇雌蝇的驱避效果最佳,且在浓度10%~50%范围内,驱避率与浓度呈正相关;30%D-柠檬烯与30%香茅醛以不同体积比混配后,驱避效果均优于其单剂驱避效果,其中以5:5的配比对黑腹果蝇雌蝇驱避率显著高于其他配比(P<0
豌豆彩潜蝇Chromatomyia horticola是我国重要的潜叶蝇类蔬菜害虫,寄生蜂是其重要的天敌.2018年7月,豌豆彩潜蝇首次在西藏地区被发现.为探明西藏地区豌豆彩潜蝇的发生情况及其天敌寄生蜂种类,于2018年-2019年对西藏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4个地区进行了调查采样.结果表明,豌豆彩潜蝇在西藏地区发生程度中等,为害等级达Ⅲ级.调查到被其为害的寄主植物为5科7属7种,主要嗜好菊科和豆科植物.豌豆彩潜蝇的寄生蜂种类包括3科8属12种,其中优势种为豌豆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
本文对草甘膦喷施土壤后对作物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室内盆栽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剂量的35%草甘膦水剂在壤土和砂土条件下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 L.、大豆 Glycine max(L.)Merr.、甘蓝 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L.、小白菜 Brassica pekinensis L.、番茄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L.和茄子Solanium melongena L.等7种作物的叶色、叶长、叶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