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中学生心理思想教育中学生生理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1、知与行的脱节:这是当前中学生道德现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在老师在时能遵守有关道德规范,而老师不在时却不能遵守;有些中学生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尊敬长辈,不关爱兄弟姐妹。 “知”与“行”严重的脱节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形成虚伪、自私、霸道和懒散等不良品德的主要原因。
2、责任意识的缺乏:这主要表现为有些中学生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和社会少,对集体活动和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
3、是非善恶评价标准的混乱:有些中学生受社会上不良现象和影视作品
的影响,道德取向扭曲。
二、中学生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
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来源:
1、家庭教育不当;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给了孩子吃、穿,教育孩子主要是社会与学校的责任。于是从不过问孩子的品德情况,甚至从负面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据调查分析,不良品德行为学生家庭,常有下列情况:
①家庭结构不完善;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如单亲家庭、父母分居两地、留守儿童,也有的家庭几代同堂,长辈之间对孩子的要求难统一,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②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感情用事,一是对孩子娇惯溺爱,姑息迁就,结果使孩子事非不分,善恶不辨,渐成恶习。二是对孩子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时不讲究方法,结果造成父母与子女感情上、行为上的严重对立。
③家庭气氛紧张;孩子经常处于夹缝之中,如父母关系不好,经常打架、吵闹,孩子得不到关心,甚至成为父母的出气筒。
2、学校教育工作的缺陷和失误。①学校的教育观念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部分学校只重视具有有升学潜力的学生,不关心对其他学生的教育,使这些学生往往蜕变成品德不良者。②重智轻德。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不管学生的品德,没有真正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③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④轻视法制教育。对法制课在学生品德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够,一切为考而教,这样就使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并不断强化。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预防不良品德行为是学校、家庭预防的重要补救措施,它要求在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动员全社会一切力量实行综合治理,从各方面清除诱发不良品德行为的因素,消灭和减少违法犯罪,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
三、思想教育应在教学过程中完善与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面向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今天的中学生,要在若干年后才真正参与社会活动,因此,必须意识到,未来社会的需要才是今天学习的出发点。
1、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我国丰富自然资源及其种类,介绍我国悠久的历史,讲授我国的先进科学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②国情教育;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保护生态的紧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③思想品德教育;国家颁布的许多法律条文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一些条文可结合有关课本知识进行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2、教育途径的多样性。由于中学所设学科基本都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每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以生物课为例,现将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①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农作物、绿色植被,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逐步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③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民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
④另外在如“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3、教育方法的渗透性。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超过一定值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根的生长。此时教师应强调:超过了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4、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教师所讲的认识和方法会给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例如《生理卫生》课本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高中《生物》课本结合遗传病阐明了《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道理。
5、教育效果的依赖性。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课内、课外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运用现代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才能使课堂的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最终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吴德刚
【2】《今日日本教育改革》国家教委情报研究室编
【3】《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与改革》的调查报告
【4】《教育变革的新意义》(美)迈克·富兰著
【关键词】教育中学生心理思想教育中学生生理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1、知与行的脱节:这是当前中学生道德现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在老师在时能遵守有关道德规范,而老师不在时却不能遵守;有些中学生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尊敬长辈,不关爱兄弟姐妹。 “知”与“行”严重的脱节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形成虚伪、自私、霸道和懒散等不良品德的主要原因。
2、责任意识的缺乏:这主要表现为有些中学生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和社会少,对集体活动和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
3、是非善恶评价标准的混乱:有些中学生受社会上不良现象和影视作品
的影响,道德取向扭曲。
二、中学生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
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来源:
1、家庭教育不当;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给了孩子吃、穿,教育孩子主要是社会与学校的责任。于是从不过问孩子的品德情况,甚至从负面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据调查分析,不良品德行为学生家庭,常有下列情况:
①家庭结构不完善;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如单亲家庭、父母分居两地、留守儿童,也有的家庭几代同堂,长辈之间对孩子的要求难统一,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②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感情用事,一是对孩子娇惯溺爱,姑息迁就,结果使孩子事非不分,善恶不辨,渐成恶习。二是对孩子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时不讲究方法,结果造成父母与子女感情上、行为上的严重对立。
③家庭气氛紧张;孩子经常处于夹缝之中,如父母关系不好,经常打架、吵闹,孩子得不到关心,甚至成为父母的出气筒。
2、学校教育工作的缺陷和失误。①学校的教育观念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部分学校只重视具有有升学潜力的学生,不关心对其他学生的教育,使这些学生往往蜕变成品德不良者。②重智轻德。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不管学生的品德,没有真正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③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④轻视法制教育。对法制课在学生品德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够,一切为考而教,这样就使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并不断强化。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预防不良品德行为是学校、家庭预防的重要补救措施,它要求在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动员全社会一切力量实行综合治理,从各方面清除诱发不良品德行为的因素,消灭和减少违法犯罪,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
三、思想教育应在教学过程中完善与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面向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今天的中学生,要在若干年后才真正参与社会活动,因此,必须意识到,未来社会的需要才是今天学习的出发点。
1、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我国丰富自然资源及其种类,介绍我国悠久的历史,讲授我国的先进科学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②国情教育;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保护生态的紧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③思想品德教育;国家颁布的许多法律条文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一些条文可结合有关课本知识进行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2、教育途径的多样性。由于中学所设学科基本都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每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以生物课为例,现将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①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农作物、绿色植被,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逐步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③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民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
④另外在如“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3、教育方法的渗透性。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超过一定值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根的生长。此时教师应强调:超过了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4、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教师所讲的认识和方法会给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例如《生理卫生》课本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高中《生物》课本结合遗传病阐明了《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道理。
5、教育效果的依赖性。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课内、课外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运用现代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才能使课堂的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最终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吴德刚
【2】《今日日本教育改革》国家教委情报研究室编
【3】《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与改革》的调查报告
【4】《教育变革的新意义》(美)迈克·富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