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温度裂缝一直大体积混凝土应用中难以解决的质量通病之一,要控制好温度裂缝,就必须有效监测施工中的温度变化。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针对水化热过高易导致混凝土开裂的问题,从原材料配合比、保温层验算、全过程温度控制、施工措施等方面阐述了厚大混凝土基础底板的施工技术,提出了一些有关实施了动态保温养护的措施。
关键词: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保温保湿;养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础底板施工采用大体积混凝土,但是温度裂缝一直大体积混凝土应用中难以解决的质量通病之一,因此,如果能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变化和温度应力变化的规律性,就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就能有效的保证施工质量,提供结构的耐久性,这对大体积混凝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某具体工程实例,通过优化配合比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蓄热养护、施工方案等方面阐述了厚大混凝土基础底板的施工技术,旨在更好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总建筑面积82163m2,地下1层为人防地下室,平时功能为汽车车库,地上22层,包括A、B区两栋22层主楼(办公楼)和C区五层商业(含设备层),结构形式主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房为框架结构,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
本工程基础底板南北向最大跨度为96.43m,东西向最大跨度为128.85m。基础底板包括主楼底板和裙房底板,底板板面标高为-5.500m。主楼底板厚1600mm,设计混凝土强度为C40,抗渗等级为P6。裙房底板厚600mm,设计混凝土强度为C35,抗渗等级为P6。整个混凝土底板面积为8619m2,混凝土浇筑总量约8935m3,最大连续性一次浇筑量为主楼底板4316m3,属大体积混凝土。
2 原材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
选用水化热较低的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氯离子含量0.016%,比表面积355m2/kg,初凝时间195min,终凝时间244min;细骨料选用Ⅱ区中砂,细度模数为2.6;粗骨料选用粒径5~20mm连续粒级碎石,压碎值7.2%,含泥量0.4%;Ⅰ级粉煤灰,需水量比91%;S95级矿渣粉,28d活性指数98%;JM-PCA聚羧酸系超塑化剂,掺量为胶凝材料用量的1.2%。
2.2 混凝土配合比
为确保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时不出现冷缝,降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延缓水化热峰值,要求预拌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少于14h,终凝时间为16~18h。配合比设计时采用混凝土60d龄期强度,尽量减少单方混凝土水泥用量和用水量,增加拌和物的凝结时间,改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经过试配调整,最终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如表1所示。
3.2 温度监控与蓄热养护
3.2.1 温度监控方案
监测仪器采用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配套预埋式测温线、传感器和测温探头传感器。监测点布置以真实反映出混凝土里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为原则,选择混凝土浇筑块体的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温区,共设置温度监测点位7处。沿混凝土浇筑块体厚度方向,每一点位设置表层、中部和底层3个测点,温度传感器点位布置方案见图1。混凝土浇筑块体的表层温度,以混凝土外表以内50mm处(A点)的温度为准。
根据规程要求,制定的温控指标为:①混凝土里表温差为≤25℃;②混凝土降温速度≤2.0℃/d,③混凝土表层与环境温差≤20℃。现场温度跟踪监测从混凝土浇筑后开始,直至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度变化平缓,保温保湿养护层拆除对混凝土表层温度影响不太大时停止。监测开始时每隔2h巡回监测一次,3d后每隔4h监测一次。
3.2.2 温度监控结果分析与蓄热养护
每天测温后及时记录温度升降情况和温度变化趋势,着重报告混凝土中部和表层温度之间的最高温差和降温速度。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拌合水采用温度较低的地下水,浇筑安排在早上10点前以避开最高气温。经现场检测,本工程底板混凝土入模温度为29.0℃。
主楼底板混凝土代表性测温点(3号点位)每日峰值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见图2。由图可见,混凝土浇筑后的两天内升温速度最快,浇筑3d后开始降温,且降温速率明显低于升温速率,底板中部平均降温速率为2.4℃/d。底板中部温度最高,最高温度为64.6℃,现场检测值和理论计算值基本吻合,说明温度监测结果是可靠的。混凝土表层热量容易散失,其温度较中部和底层都低,表层最高温度为43.9℃。混凝土表层与环境温差最大为17.7℃。
该测温点里表温差随浇筑时间的变化情况见图3。由图可见,混凝土底板的里表最大温差出现在浇筑后的2d,达20.7℃,随后里表温差有降低的趋势,表明本工程所选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设计是合理有效的。混凝土浇筑后第六天,当地气温出现骤降10℃的情况,混凝土表层温度下降较快,为防止混凝土表层温度下降过快而导致里表温差过大,采取了增加覆盖麻袋厚度的蓄热保温措施。经事后观察,混凝土表面未发现有害裂缝。
4 基础底板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
基础底板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完毕的升温阶段,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放热,内部温度较高,而养护期间夜间的环境温度相对较低,内外温差较大。另外,在混凝土降温阶段,其表层温度较内部温度要低。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保温养护,以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不致过大,以降低温度裂缝的出现概率。同时,为避免混凝土表层不致因为水分散失而引起干缩裂缝,在保温养护的同时,也进行保湿养护。由于2~4d后混凝土已开始降温并持续下去,混凝土养护时间至少为14d,当混凝土中部与表层温差≤25℃,表层与环境温差≤20℃,降温速率≤2℃/d时,可拆除模板和保温层,结束养护工作。
5 结论
综上所述,温度裂缝一直大体积混凝土应用中难以解决的质量通病之一,为了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整体结构,防止温度裂缝破坏混凝土基础底板的结构,就必须有效监测施工中的温度变化,并结合具体工程特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综合运用优选原材料、设计配合比、优化混凝土浇筑方案和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实现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监测,控制好温度裂缝。
参考文献
[1] 龙腾.探讨某工程基础底板混凝土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14期
[2] 蒋沧如;章东强.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底板施工温控监测[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关键词: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保温保湿;养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础底板施工采用大体积混凝土,但是温度裂缝一直大体积混凝土应用中难以解决的质量通病之一,因此,如果能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变化和温度应力变化的规律性,就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就能有效的保证施工质量,提供结构的耐久性,这对大体积混凝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某具体工程实例,通过优化配合比设计、温度测量与控制、蓄热养护、施工方案等方面阐述了厚大混凝土基础底板的施工技术,旨在更好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总建筑面积82163m2,地下1层为人防地下室,平时功能为汽车车库,地上22层,包括A、B区两栋22层主楼(办公楼)和C区五层商业(含设备层),结构形式主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房为框架结构,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
本工程基础底板南北向最大跨度为96.43m,东西向最大跨度为128.85m。基础底板包括主楼底板和裙房底板,底板板面标高为-5.500m。主楼底板厚1600mm,设计混凝土强度为C40,抗渗等级为P6。裙房底板厚600mm,设计混凝土强度为C35,抗渗等级为P6。整个混凝土底板面积为8619m2,混凝土浇筑总量约8935m3,最大连续性一次浇筑量为主楼底板4316m3,属大体积混凝土。
2 原材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
选用水化热较低的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氯离子含量0.016%,比表面积355m2/kg,初凝时间195min,终凝时间244min;细骨料选用Ⅱ区中砂,细度模数为2.6;粗骨料选用粒径5~20mm连续粒级碎石,压碎值7.2%,含泥量0.4%;Ⅰ级粉煤灰,需水量比91%;S95级矿渣粉,28d活性指数98%;JM-PCA聚羧酸系超塑化剂,掺量为胶凝材料用量的1.2%。
2.2 混凝土配合比
为确保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时不出现冷缝,降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延缓水化热峰值,要求预拌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少于14h,终凝时间为16~18h。配合比设计时采用混凝土60d龄期强度,尽量减少单方混凝土水泥用量和用水量,增加拌和物的凝结时间,改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经过试配调整,最终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如表1所示。
3.2 温度监控与蓄热养护
3.2.1 温度监控方案
监测仪器采用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配套预埋式测温线、传感器和测温探头传感器。监测点布置以真实反映出混凝土里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为原则,选择混凝土浇筑块体的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温区,共设置温度监测点位7处。沿混凝土浇筑块体厚度方向,每一点位设置表层、中部和底层3个测点,温度传感器点位布置方案见图1。混凝土浇筑块体的表层温度,以混凝土外表以内50mm处(A点)的温度为准。
根据规程要求,制定的温控指标为:①混凝土里表温差为≤25℃;②混凝土降温速度≤2.0℃/d,③混凝土表层与环境温差≤20℃。现场温度跟踪监测从混凝土浇筑后开始,直至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度变化平缓,保温保湿养护层拆除对混凝土表层温度影响不太大时停止。监测开始时每隔2h巡回监测一次,3d后每隔4h监测一次。
3.2.2 温度监控结果分析与蓄热养护
每天测温后及时记录温度升降情况和温度变化趋势,着重报告混凝土中部和表层温度之间的最高温差和降温速度。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拌合水采用温度较低的地下水,浇筑安排在早上10点前以避开最高气温。经现场检测,本工程底板混凝土入模温度为29.0℃。
主楼底板混凝土代表性测温点(3号点位)每日峰值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见图2。由图可见,混凝土浇筑后的两天内升温速度最快,浇筑3d后开始降温,且降温速率明显低于升温速率,底板中部平均降温速率为2.4℃/d。底板中部温度最高,最高温度为64.6℃,现场检测值和理论计算值基本吻合,说明温度监测结果是可靠的。混凝土表层热量容易散失,其温度较中部和底层都低,表层最高温度为43.9℃。混凝土表层与环境温差最大为17.7℃。
该测温点里表温差随浇筑时间的变化情况见图3。由图可见,混凝土底板的里表最大温差出现在浇筑后的2d,达20.7℃,随后里表温差有降低的趋势,表明本工程所选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设计是合理有效的。混凝土浇筑后第六天,当地气温出现骤降10℃的情况,混凝土表层温度下降较快,为防止混凝土表层温度下降过快而导致里表温差过大,采取了增加覆盖麻袋厚度的蓄热保温措施。经事后观察,混凝土表面未发现有害裂缝。
4 基础底板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
基础底板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完毕的升温阶段,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放热,内部温度较高,而养护期间夜间的环境温度相对较低,内外温差较大。另外,在混凝土降温阶段,其表层温度较内部温度要低。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保温养护,以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不致过大,以降低温度裂缝的出现概率。同时,为避免混凝土表层不致因为水分散失而引起干缩裂缝,在保温养护的同时,也进行保湿养护。由于2~4d后混凝土已开始降温并持续下去,混凝土养护时间至少为14d,当混凝土中部与表层温差≤25℃,表层与环境温差≤20℃,降温速率≤2℃/d时,可拆除模板和保温层,结束养护工作。
5 结论
综上所述,温度裂缝一直大体积混凝土应用中难以解决的质量通病之一,为了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整体结构,防止温度裂缝破坏混凝土基础底板的结构,就必须有效监测施工中的温度变化,并结合具体工程特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综合运用优选原材料、设计配合比、优化混凝土浇筑方案和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实现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监测,控制好温度裂缝。
参考文献
[1] 龙腾.探讨某工程基础底板混凝土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14期
[2] 蒋沧如;章东强.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底板施工温控监测[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