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个近乎天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成功”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成功”是这样解释的:“获得预期的结果。”这是个模糊概念,有较大的弹性。由于性别、年龄、学历、个性、见闻、感受的差异,人们所“预期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对“成功”的感受也就截然不同。在一些人看来是很成功的事,在另一些人看来却不值一提,例如,在追求物质财富的今天,百万富翁在人们眼中算是成功者了,但百万富翁却很少有功成名就感,因为在千万富翁、亿万富翁眼里,他们不过是刚刚叩开财富的大门。又如大学生、研究生在高中生眼里算是成功者了,但在厂长、经理眼里,他们只是个合格的打工者。
那么,能否将“成功”量化呢?比如年龄多大、地位多高、财产多少、名声多大、发表了多少论文、出版了多少专著等,如果照此指标考核,能够称为“成功”的人就寥若晨星了,而这是违背成功的普通性原则的。
由定义看出,成功的外延很宽,只要“获得预期的结果”的,就是成功者,它不受质量、数量的限制,研制出一部手机与研制出一颗原子弹,发表一篇论文与出版一本著作,在享受成功的快感上是相同的。同理,孩子取得的成功与成人取得的成功,在性质上也一样,孩子的成功理应受到成人的褒扬。有这样一则故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詹天佑的孙子詹同进入北平汇文第一小学读书。三年级时有一次上图画课,第二天,孙敬修老师表扬他说:“画得好啊!以后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吧。”詹同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后就随心所欲地画下去,成了一位在漫画上颇有造诣的艺术家。孙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及时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让他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倘若孙老师兜头给詹同一瓢冷水,一颗艺术的种子就被扼杀了。
现在,许多学生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究其原因就是家长、学校、社会人为地提高了成功的标准,无论孩子们取得了多少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的成绩,那根成功的标杆都是可望而不可及。有的家长和教师,在学生考得全班第一时,又要求他考全校第一,考得全校第一,又要求他考全县第一。考上重点中学,又要他考重点大学,考上重点大学,又让他出国留学。标杆可以不断提高,人的能力却有限,要想不断超越自己,永为人先,谈何容易,这就是每逢高考学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怯场而轻生的原因。
再从定义的内涵看,成功就是取得“预期的结果”,这个“结果”没有大小高低贵贱之别,对数学差的学生而言,考60分就是成功;对本质差的学生来说,体育达标就是成功;对依赖父母的学生来说,能独立生活就是成功;对小学生来说,考上初中就是成功。可见,成功无处不在,人人都能取得成功。然而,在许多人的意识里,考上大学才算成功,这就是片追之风越演越烈的原因。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是应试教育在观念上的反映,它与素质教育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学校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几个尖子生,为少数人的成才创造条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大多数人负责,毕竟能升入大学的是少数人,多数人还得面向社会,从事初、中级技术性的工作。学校的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养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念,满怀信心地走进社会。只要他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平凡的岗位找到人生的价值,他们就是一个成功者。
《现代汉语词典》对“成功”是这样解释的:“获得预期的结果。”这是个模糊概念,有较大的弹性。由于性别、年龄、学历、个性、见闻、感受的差异,人们所“预期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对“成功”的感受也就截然不同。在一些人看来是很成功的事,在另一些人看来却不值一提,例如,在追求物质财富的今天,百万富翁在人们眼中算是成功者了,但百万富翁却很少有功成名就感,因为在千万富翁、亿万富翁眼里,他们不过是刚刚叩开财富的大门。又如大学生、研究生在高中生眼里算是成功者了,但在厂长、经理眼里,他们只是个合格的打工者。
那么,能否将“成功”量化呢?比如年龄多大、地位多高、财产多少、名声多大、发表了多少论文、出版了多少专著等,如果照此指标考核,能够称为“成功”的人就寥若晨星了,而这是违背成功的普通性原则的。
由定义看出,成功的外延很宽,只要“获得预期的结果”的,就是成功者,它不受质量、数量的限制,研制出一部手机与研制出一颗原子弹,发表一篇论文与出版一本著作,在享受成功的快感上是相同的。同理,孩子取得的成功与成人取得的成功,在性质上也一样,孩子的成功理应受到成人的褒扬。有这样一则故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詹天佑的孙子詹同进入北平汇文第一小学读书。三年级时有一次上图画课,第二天,孙敬修老师表扬他说:“画得好啊!以后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吧。”詹同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后就随心所欲地画下去,成了一位在漫画上颇有造诣的艺术家。孙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及时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让他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倘若孙老师兜头给詹同一瓢冷水,一颗艺术的种子就被扼杀了。
现在,许多学生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究其原因就是家长、学校、社会人为地提高了成功的标准,无论孩子们取得了多少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的成绩,那根成功的标杆都是可望而不可及。有的家长和教师,在学生考得全班第一时,又要求他考全校第一,考得全校第一,又要求他考全县第一。考上重点中学,又要他考重点大学,考上重点大学,又让他出国留学。标杆可以不断提高,人的能力却有限,要想不断超越自己,永为人先,谈何容易,这就是每逢高考学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怯场而轻生的原因。
再从定义的内涵看,成功就是取得“预期的结果”,这个“结果”没有大小高低贵贱之别,对数学差的学生而言,考60分就是成功;对本质差的学生来说,体育达标就是成功;对依赖父母的学生来说,能独立生活就是成功;对小学生来说,考上初中就是成功。可见,成功无处不在,人人都能取得成功。然而,在许多人的意识里,考上大学才算成功,这就是片追之风越演越烈的原因。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是应试教育在观念上的反映,它与素质教育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学校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几个尖子生,为少数人的成才创造条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大多数人负责,毕竟能升入大学的是少数人,多数人还得面向社会,从事初、中级技术性的工作。学校的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养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念,满怀信心地走进社会。只要他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平凡的岗位找到人生的价值,他们就是一个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