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是共同富裕的兜底性工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更高标准保障民生,也是南浔共同富裕体系的重中之重。
不同于常规民生建设,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一方面坚持底线思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另一方面不断自我加码,把基本保障变成高质量保障,把基础服务升级为高水平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南浔结合实际,以“六无六有”综合救助体系为核心,在防止低收入群众返贫、可持续保障低收入群众小康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分批分阶段提高保障标准,将区域内所有群众的生命健康管理、慢性病治疗、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以及城镇养老金补充等民生“大手笔”纷纷提上日程,把对重点人群的高质量保障做深做实,为共同富裕补齐短板、加固底板。
这条南浔探索出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路径,清晰阐释了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长效帮扶 精准救助
家住南浔镇南林村的低保边缘户秦韦,原在本地一家电梯厂工作,受疫情影响,去年上半年几乎处于失业状态。由于肢体三级残疾,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加上妻子出走,两个孩子仍在读书,生活非常艰难。
2020年8月,他看到了一线转机。经区人社局、南浔镇协调,秦韦被介绍在自己所在村——南林村,担任村级网格员,月收入约3000元。虽不富裕,但解决了就业的燃眉之急,且网格员的工作弹性较大,方便他照顾接送两个孩子。“比在企业更灵活。自己现在主要是一个人工作带孩子辛苦一点,其他方面有政府帮助兜底。”
秦韦口中的“兜底”,除南浔实施的“业无忧”就业救助,还包括“水电无忧”“用无忧”等基本生活费用的优惠减免政策,去年推出的“学无忧”项目,更是帮他减轻了一大笔孩子的学费。秦韦自己算了笔账,仅是5岁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去年下半年就减免了学费及生活费3350元。“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秦韦坦言。
这种实在的获得感,5公里外的联谊新村低保户董建勤也感同身受。今年40岁的她,已经遭受近十年红斑狼疮病症的折磨。此种慢性病需长期就医吃药,患者无法从事重体力活。丈夫要照顾她,只能在外接零工,收入不稳定,儿子也才刚成年,正在读中职,飘摇的家庭现状,随时可能“因病返贫”。
“病有助”为这个家庭撑起了保障伞。2020年,董建勤自付医疗费用18887.91元,医疗救助报销15782.56元,“南浔区专项医疗救助”报销3100元,基本实现了医疗费用全覆盖。
在增强民生兜底保障上,南浔目标明确,重点投入。自实施“低收入群众三年奔小康”行动以来,全区4187户7516名低收入群众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底的1.18万元增长至2.08万元,增长了76%。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72亿元。
2020年,“六无六有”综合救助体系的建设,从低收入群众的教育、养老、就业、居住、出行、医疗等方面着手,通过开展长效帮扶、精准救助,确保全区在册低收入群众人人享有帮扶,年户均减少支出10000元以上,防止低收入群众返贫,深入可持续保障低收入群众小康生活水平。
自实施“ 低收入群众三年奔小康” 行动以来, 全区4187户7516名低收入群众人均年收入, 从2017年底的1.18万元增长至2.08万元, 增长了76%。
阶段目标也已确立:2021年,低收入群众人均年收入达到2.1万元;2022年,2.2万元;2025年,2.5万元。让共同富裕的成果,首先惠及最需要的群众。
健康管理 智慧护航
半年前,60岁的沈凌到南浔区菱湖人民医院体检,在征得个人同意的情况下,医院收集了他的健康信息,结合问卷调查给出了健康评估。“他的血压偏高、血脂偏高,是典型的慢性病,为此,我们将他转入慢性病管理中心进行管理。”医生说。
这期间,沈凌除了按时到菱湖人民医院慢性病管理中心看门诊,还与健康管理师积极沟通。健康管理师将他的健康信息绑定在其女儿的手机上,因是重点管理人群,区里免费为他配备了智能血压仪,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女儿和医生都能即时收到。
如今,因病情控制较好,沈凌已被下转至家门口的卫生服务站进行常态管理。“管好慢性病,才能防大病,不然等生病了才去医院,那时才叫费时费力又费钱。”沈凌女儿说。
沈凌的就诊经历,是南浔推行智慧健康管理的鲜活案例。“‘健康中国’上升到國家战略以来,我们紧盯‘以健康为中心’,不断探索创新,最终找准了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这一‘牛鼻子’。”南浔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王益钟说,从2016年开始,南浔就提出了全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从去年以来,更是积极探索“互联网 健康管理”,多措并举夯实基层慢性病智慧健康管理基础,积极破解老龄化严峻、慢性病高发等痛点和难点,努力实现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
菱湖人民医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慢性病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预防慢性病的长期危害,防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延缓疾病进程,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菱湖人民医院慢性病管理中心,课题组了解到,一张分级诊疗的智慧网络将患者就医效率提高了数倍。健康管理平台可先根据管理对象的健康问卷、健康体检情况,开展智慧评估,分出健康、亚健康、疾病三类,以及对慢性病的风险因素作出精准分析,实行精准化管理。
以健康为中心,不断探索创新,找准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这一“牛鼻子”。
王益钟介绍,南浔区选取了不稳定的“两慢病”患者3500名,由政府埋单,免费赠予带物联网卡的智能血压计、血糖仪等监测设备,并与健康管理系统互联互通,患者在家中测量血压、血糖时,指标如有波动或异常,会第一时间推送至签约医生、患者或家属手机。
不仅是慢性病患者,家庭签约医生服务目标是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均衡、智慧分配医疗资源。截至目前,全区家庭医生服务人数超过10万。今年的目标,南浔设定为:签约城乡居民20万人以上,十类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关于居民看病最关心的费用问题,健康管理也带来了实惠。一位糖尿病患者说,“除医保报销外,以往每年自付经费1000多元,接手健康管理后,门诊自付费用能减少300元左右。”
“这也是一个正向循环,去年医保开始执行总额预付,老百姓健康管理后少花的医药费,医保结余基金会返给医院,医院实际上不会亏。”菱湖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管护师朱月华表示。
据介绍,签约家庭医生一年的费用为120元,其中社保承担40元,财政承担40元,个人承担40元(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个人承担部分费用由区财政支付),而其服务所含价值远超40元。如今,这项服务从签约难到居民主动要求签约,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教育均衡 人才激励
“来,我们手拉手,是好朋友。”在和孚镇长超小学卫星班,7名特殊儿童刚结束一节为他们单独开设的数学课,孩子们携手走出教室,与平常孩子无异,脸上挂着一样的开心与纯真。
这节课结束后,他们将和普通班同学一起上体育课,学校操场不大,但跑道、单双杠等硬件齐全,经过专业培训的老师亦在旁指导。随班就读,这是让特殊孩子融入集体的核心举措。
“让残障儿童平等享有教育权利,回归主流学校,实现阳光自信成长,最终更好地融入社会。”2012年,长超小学在此教育理念下开启了随班就读工作,2016年,湖州市第一个卫星班在这里开设,市特殊教育实验学校6名中度智障孩子到学校接受融合教育。几年来,长超小学先后接纳市特校10名中度智障孩子在卫星班就读,其中有4名孩子已回归到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
从组织领导机构,到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从课程教育到学校管理的完善,“普特融合”在长超小学扎根结果。
相比长超小学,庆同小学规模要大得多,属于中心镇学校,这里的教育亮点更突出表现在教师交流、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升上。
南浔区教育局副局长陆国强介绍,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自2014年秋开始,南浔区教育局开始了教师交流工作,以片区为单位,打造教育共同体。通过结对帮扶的形式,以中心镇学校带动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以庆同小学为例,7年来,学校流出近20名骨干教师,接纳了十多位农村学校教师。
“这里教研水平相对高,每周都有评课活动,老师们集体出点子,再备课、磨课,年长老师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老师。”一位从农村学校交流到庆同小学已3年的语文老师说。
学校还开设少年宫,设有铜管乐、机器人、书法、国画等33个培训项目,有400多名学生免费参与其中。通过外聘教师,让孩子享受优质的课外教育。
远在湖州最东端的农村偏远学校三长学校,也在通过教育共同体,实现教育的优质同步发展。除了师资融通、与其他学校互相交流优秀教师,也通过领航精英等活动,让学生借助线上交流、网课等方式,获得全区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目前,南浔全区中小学已实现“互联网 义务教育”结对覆盖100%。教育局负责人表示,今年要组建“融合型”“共建型”教共體10对;带编交流教师校长不少于100名,其中骨干教师不少于50名;选派20名校(园)长或骨干教师到复旦大学青浦校区挂职锻炼。未来,要进一步探索集团化办学,深化中小学教师城乡、校际交流,共建长三角师资培训基地,加强教师实践锻炼和教研培训,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南浔蹚出了一条“教育公平”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