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虽获得巨大发展,但还远没有达到世界经济重心的地位。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需不断努力。“世界工厂”的建设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对人力资源提出了要求,满足人力资源培养“量”的要求转化为追求“质”的目标。
【关键词】“世界工厂” 职业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40-0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更多的不是一种目标,而是客观发展的过程。中国所追求的应不仅仅是“MADE IN CHINA”,而是成为如英国、美国一样世界经济的重心。也就是说中国不仅应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同时也应逐步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强国。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工业生产强国,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也需要大幅度的发展和提高,提高我国技术人才的素质是关键。
1 “世界工厂”的内涵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投资纷纷涌向中国。“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一话题成为国内外媒体、学术界、政界、企业界讨论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那么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工厂”新的内涵。中国在当前国际分工体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中国究竟应成为怎样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1.1 什么是“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the?factory of the world),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工厂”已有了不同于过去新的内涵。根据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世界工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来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厂”。这类“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第二类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的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第三种类型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类“世界工厂”能够获得生产链的最大经济利益。只有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才能真正成为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
1.2 中国“世界工厂”的位置
目前,“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并且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较为广,美国、香港地区、日本、东盟等等。我国的加工贸易也快速发展,这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是分不开的。“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升。这些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业领域,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领域,这部分可以说已成为世界的工厂。但是,我国虽然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为世界第一,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又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在国际分工中获得生产价值链最大经济利益的“世界工厂”,才能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真正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仅靠传统的规模复制手段寻求发展已远远不够,它还属于上述所说的第一、二种类型的“世界工厂”(如图1.1),必须在竞争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产业素质,在更高的是水平上和发达国家企业形成抗衡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然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大的竞争优势。我国的潜力是巨大的。我国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使得中国在相当长时期保持旺盛的制造和创造能力。因此,要成为“世界工厂”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
2 建设“世界工厂”——先打造人才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有一件事引起代表们的极大感慨。我国的火箭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20世纪90年代几次发射失败,主要原因不是设计问题,而是制造问题。是什么限制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只能说明技能的重要性,大体反映了我们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
2.1 “世界工厂”的建设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职业技术人才结构为底边宽大的金字塔型结构,而发达国家的则为钻石型结构。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各类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多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还不够。
专家认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合理比例为32:46:14:8;另据国际劳工组织分析,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15%,中级工占50%高级工占35%。与之相比,我国技能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以技术工人密集度较高的机械行业为例《2005 年中国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报告》指出,机械行业内的技工短缺现象已经遍及全国,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世界银行的专家对192个国家的资源存量作统计,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构成为64:20:16,人力资源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但是,目前我国人才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一方面,一些人高能低就,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工人缺乏。所以,要促进我国技术工人人才结构从目前的金字塔型结构转变为钻石型结构。
2.2 由满足人力资源培养“量”的要求转化为追求“质”的目标
人力资源开发,也就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的实质的系统工程,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开发的广度;二是开发的深度。目前, 我国企业中的技术工人总量较多, 但其整体素质较差。其技术能力不能完全胜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任务和采用先进技术生产高科技含量产品的需要。由于受工人技术水平的限制, 有的企业引进的先进设备, 因为不会使用或操作不当, 不能使先进设备的功能全部发挥出来,甚至使设备损坏。
目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職业技能,但是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难以吸引优秀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而高等教育,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可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造成“毕业即失业”问题,所以要努力形成教育资源的流动和互通的良好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接受职业教育。
2006年底,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又进一步明确: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招生达850万左右。但在进行职业教育中,要更新培养理念,提供更加系统化和针对性的培养方案。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对于学习个体来说,记忆性知识掌握多少不是决定性的,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有发展知识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以及和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一致的个性能力。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存储知识和模仿技能向开发和创新能力转移,教育模式从被动适应式向主动创新式转化。
人力资源更加具体化的培养,要符合全球的竞争力。首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思考、创新、决策、评估、学习等能力;第二要有人文和社会的能力,社会态度、团队合作、真诚热心、个人参与等等;第三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包括专业性、功能性、系统性以及自我定位等。
2.3 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职业教育与企业联系不密切,技术工人与市场需求就有差距。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培养出的人才很难直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由于大部分职业技能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缺乏动手能力,我国虽然有着种类齐全,数量庞大的职业技术学校(院),每年毕业的学生也很多,但仍难以缓解近年来出现的技工荒。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着该地区的职业结构以及对从业者素质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要提高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还是要立足现实,充分整合技能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力量,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内培训各自的优势。职业教育与企业需要相结合,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创造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换机制,既可为学校提供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师,又能为企业提供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技术研发人员,为企业和职业学校在“优势资源互补,利益成果共享”的机制下形成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壮大。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既是对技工自由择业的尊重,又是促使技工努力提高技能的方式;同时,也能督促企业改变旧的人才激励机制。
职业教育培养方向应是理论与技术应用结合的,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技术工人。只有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开发出一个有目标性的教学大纲。这样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同时围绕本地产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和调整。有了核心的教学目标领域,老师和学生的受益都会增加。使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这也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 结语
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工厂”,打出“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关键在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方面,应把职业教育整合到企业发展中去,使学校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各类人才的比例与就业结构吻合这样就能真正解决高级技工人才的短缺问题;另外,还要加大对专业性职业教育的投入,改革教学与实践生产相脱节的内容外,还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在技术工人之间建立全球性的联系和交流,这样才能真正确保中国技能人才的标准。再加上技术工人们的自我学习和锻炼,全面提高我国技术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常红军,袁兆亿.广东省技能人才状况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02.
[2] 樊文有,石來德.我国技术工人短缺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人才与教育,2006,12.
[3] 杨守建.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5,09.
[4] 常兴华.中国制造.就业.人才与企业发展[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0.
[5] 严雪怡.论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04.
[6] 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01.
【关键词】“世界工厂” 职业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40-0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更多的不是一种目标,而是客观发展的过程。中国所追求的应不仅仅是“MADE IN CHINA”,而是成为如英国、美国一样世界经济的重心。也就是说中国不仅应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同时也应逐步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强国。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工业生产强国,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也需要大幅度的发展和提高,提高我国技术人才的素质是关键。
1 “世界工厂”的内涵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投资纷纷涌向中国。“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一话题成为国内外媒体、学术界、政界、企业界讨论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那么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工厂”新的内涵。中国在当前国际分工体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中国究竟应成为怎样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1.1 什么是“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the?factory of the world),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工厂”已有了不同于过去新的内涵。根据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世界工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来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厂”。这类“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第二类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的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第三种类型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类“世界工厂”能够获得生产链的最大经济利益。只有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才能真正成为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
1.2 中国“世界工厂”的位置
目前,“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并且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较为广,美国、香港地区、日本、东盟等等。我国的加工贸易也快速发展,这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是分不开的。“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升。这些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业领域,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领域,这部分可以说已成为世界的工厂。但是,我国虽然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为世界第一,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又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在国际分工中获得生产价值链最大经济利益的“世界工厂”,才能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真正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仅靠传统的规模复制手段寻求发展已远远不够,它还属于上述所说的第一、二种类型的“世界工厂”(如图1.1),必须在竞争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产业素质,在更高的是水平上和发达国家企业形成抗衡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然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大的竞争优势。我国的潜力是巨大的。我国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使得中国在相当长时期保持旺盛的制造和创造能力。因此,要成为“世界工厂”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
2 建设“世界工厂”——先打造人才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有一件事引起代表们的极大感慨。我国的火箭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20世纪90年代几次发射失败,主要原因不是设计问题,而是制造问题。是什么限制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只能说明技能的重要性,大体反映了我们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
2.1 “世界工厂”的建设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职业技术人才结构为底边宽大的金字塔型结构,而发达国家的则为钻石型结构。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各类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多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还不够。
专家认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合理比例为32:46:14:8;另据国际劳工组织分析,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15%,中级工占50%高级工占35%。与之相比,我国技能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以技术工人密集度较高的机械行业为例《2005 年中国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报告》指出,机械行业内的技工短缺现象已经遍及全国,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世界银行的专家对192个国家的资源存量作统计,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构成为64:20:16,人力资源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但是,目前我国人才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一方面,一些人高能低就,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工人缺乏。所以,要促进我国技术工人人才结构从目前的金字塔型结构转变为钻石型结构。
2.2 由满足人力资源培养“量”的要求转化为追求“质”的目标
人力资源开发,也就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的实质的系统工程,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开发的广度;二是开发的深度。目前, 我国企业中的技术工人总量较多, 但其整体素质较差。其技术能力不能完全胜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任务和采用先进技术生产高科技含量产品的需要。由于受工人技术水平的限制, 有的企业引进的先进设备, 因为不会使用或操作不当, 不能使先进设备的功能全部发挥出来,甚至使设备损坏。
目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職业技能,但是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难以吸引优秀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而高等教育,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可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造成“毕业即失业”问题,所以要努力形成教育资源的流动和互通的良好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接受职业教育。
2006年底,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又进一步明确: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招生达850万左右。但在进行职业教育中,要更新培养理念,提供更加系统化和针对性的培养方案。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对于学习个体来说,记忆性知识掌握多少不是决定性的,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有发展知识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以及和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一致的个性能力。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存储知识和模仿技能向开发和创新能力转移,教育模式从被动适应式向主动创新式转化。
人力资源更加具体化的培养,要符合全球的竞争力。首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思考、创新、决策、评估、学习等能力;第二要有人文和社会的能力,社会态度、团队合作、真诚热心、个人参与等等;第三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包括专业性、功能性、系统性以及自我定位等。
2.3 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职业教育与企业联系不密切,技术工人与市场需求就有差距。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培养出的人才很难直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由于大部分职业技能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缺乏动手能力,我国虽然有着种类齐全,数量庞大的职业技术学校(院),每年毕业的学生也很多,但仍难以缓解近年来出现的技工荒。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着该地区的职业结构以及对从业者素质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要提高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还是要立足现实,充分整合技能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力量,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内培训各自的优势。职业教育与企业需要相结合,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创造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换机制,既可为学校提供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师,又能为企业提供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技术研发人员,为企业和职业学校在“优势资源互补,利益成果共享”的机制下形成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壮大。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既是对技工自由择业的尊重,又是促使技工努力提高技能的方式;同时,也能督促企业改变旧的人才激励机制。
职业教育培养方向应是理论与技术应用结合的,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技术工人。只有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开发出一个有目标性的教学大纲。这样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同时围绕本地产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和调整。有了核心的教学目标领域,老师和学生的受益都会增加。使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这也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 结语
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工厂”,打出“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关键在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方面,应把职业教育整合到企业发展中去,使学校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各类人才的比例与就业结构吻合这样就能真正解决高级技工人才的短缺问题;另外,还要加大对专业性职业教育的投入,改革教学与实践生产相脱节的内容外,还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在技术工人之间建立全球性的联系和交流,这样才能真正确保中国技能人才的标准。再加上技术工人们的自我学习和锻炼,全面提高我国技术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常红军,袁兆亿.广东省技能人才状况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02.
[2] 樊文有,石來德.我国技术工人短缺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人才与教育,2006,12.
[3] 杨守建.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5,09.
[4] 常兴华.中国制造.就业.人才与企业发展[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0.
[5] 严雪怡.论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04.
[6] 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