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进行的权威性分配。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配的不公平要求公共政策以公平为其核心价值取向。本文从内涵、现状以及实现途径三个方面作一简单阐述。
公共政策 价值取向 社会转型 利益分配 公平
一、公共政策以公平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内涵
公共政策是行政机关实施决策和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重要手段,它是对社会利益进行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者在选择某项公共政策的同时既包含了社会利益分配方式的选择也包含了价值目标的选择。社会治理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公共政策承载着多元的价值取向,诸如公平、正义、效率、民主等,其中公平则是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
公共政策以公平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的公平核心价值取向是对社会资源的合理性分配
公共权力主体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选择社会资源分配方案的过程。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就是通过公共政策的作用,为人们创造公平的政策环境。一是起点公平的政策环境。二是过程公平的政策环境。三是终点公平的政策环境。这里的终点公平是指社会资源分配结果上的差异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范围不能超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伤及到社会成员的平等基本自由权利。
(二)公共政策的公平核心价值取向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
公共政策其基本功能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在民主社会中,公共政策表现为集体选择的结果,所以公共政策的公平核心价值取向应该表现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里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政府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公共利益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分享性”因此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坚持“公共优先”的原则。二是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的关系。人们一直认为只要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其实大多数人是一个不特定的概念,笔者认为公共利益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利益。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不能主张为了达到社会中特定的多数人的利益而“道德地”忽略或侵害少数人的利益,这样的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决不是最大化的公共利益。
二、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配的现状与不足
现代社会不但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的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多元利益主体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不一样,从而导致各自的价值观念及利益需求不一样,这样不同的“经济人群体”之间必然会出现利益分配期望上的冲突和裂变。而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通过控制社会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公共政策来保证社会的平等。纵观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配的现状,明显存在以下不足:
(一)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要素外的资本、技术等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程度不断提升,国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与此同时,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却连连下降。以国民经济收入法计算,已由1996年的53.40%下降到2007年的39.74%,下降了13.6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由于各行业资本、技术构成和人力资源素质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行业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本无可厚非,但是当这种差距过大并且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时,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
三、如何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平核心价值取向
确保社会转型时期公共利益的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根本目标,然而公共政策的公平核心价值取向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要在客观制度上抑制权力和利益的天然膨胀性,加强制度建设。
(一)加强公共政策的决策制度建设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我国一些重大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基本取决于权力精英的作用,来自于权力精英阶层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我们首先承认权力精英在制定公共政策方面的独到见解,但是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同的价值追求和环境等往往会使政策效应走向一种极端。因此,要加强公共政策的决策制度建设,使得政策制定主体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为核心,广大群众、非政府组织等共同参与决策的良性互动局面。
(二)加强公共政策的听证制度建设
听证是保证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公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保证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要加强听证制度建设首先要提高听证的效能,即提高听证会对政府最终决策的终极影响力,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听证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作用。其次要扩大公共政策听证制度适用的范围,在现有的价格和行政处罚决策等领域的听证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在其他领域的重大决策乃至一些政治性决策中也推行听证会制度,例如重大工程建设决策、重大的认识任免决策等。
(三)加强公共政策的评估制度建设
对公共政策的评估其实就是在某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随时地进行跟踪调查,进行政策反馈信息的收集、汇总、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网络评估、投入评估、过程评估、总结评估、推测评估以及需要再评估等六个部分。加强公共政策的评估制度建设对于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当对某项政策的评估结果显示民众对其不满度超过一定阈值的时候,该政策就必须立即叫停,重新制定可替代的公共政策,以保证其价值取向不偏离民众的期望与公平的价值轨道。当然,在进行政策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要确保所收集信息的客观准确性,这样的公共政策评估制度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解放军出版社重印.
[3]周庆国.公平: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向度[J].郑州大学学报,2009,(11).
[4]王春福.论公共政策的双重价值取向[J].求实,2005,(2).
[5]李建中.和谐社会视野下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7,(9).
作者简介:
张添翼,1986.10出生,现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理论教育一系七队学员。
公共政策 价值取向 社会转型 利益分配 公平
一、公共政策以公平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内涵
公共政策是行政机关实施决策和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重要手段,它是对社会利益进行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者在选择某项公共政策的同时既包含了社会利益分配方式的选择也包含了价值目标的选择。社会治理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公共政策承载着多元的价值取向,诸如公平、正义、效率、民主等,其中公平则是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
公共政策以公平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的公平核心价值取向是对社会资源的合理性分配
公共权力主体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选择社会资源分配方案的过程。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就是通过公共政策的作用,为人们创造公平的政策环境。一是起点公平的政策环境。二是过程公平的政策环境。三是终点公平的政策环境。这里的终点公平是指社会资源分配结果上的差异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范围不能超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伤及到社会成员的平等基本自由权利。
(二)公共政策的公平核心价值取向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
公共政策其基本功能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在民主社会中,公共政策表现为集体选择的结果,所以公共政策的公平核心价值取向应该表现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里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政府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公共利益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分享性”因此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坚持“公共优先”的原则。二是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的关系。人们一直认为只要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其实大多数人是一个不特定的概念,笔者认为公共利益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利益。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不能主张为了达到社会中特定的多数人的利益而“道德地”忽略或侵害少数人的利益,这样的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决不是最大化的公共利益。
二、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配的现状与不足
现代社会不但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的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多元利益主体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不一样,从而导致各自的价值观念及利益需求不一样,这样不同的“经济人群体”之间必然会出现利益分配期望上的冲突和裂变。而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通过控制社会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公共政策来保证社会的平等。纵观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配的现状,明显存在以下不足:
(一)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要素外的资本、技术等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程度不断提升,国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与此同时,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却连连下降。以国民经济收入法计算,已由1996年的53.40%下降到2007年的39.74%,下降了13.6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由于各行业资本、技术构成和人力资源素质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行业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本无可厚非,但是当这种差距过大并且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时,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
三、如何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平核心价值取向
确保社会转型时期公共利益的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根本目标,然而公共政策的公平核心价值取向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要在客观制度上抑制权力和利益的天然膨胀性,加强制度建设。
(一)加强公共政策的决策制度建设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我国一些重大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基本取决于权力精英的作用,来自于权力精英阶层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我们首先承认权力精英在制定公共政策方面的独到见解,但是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同的价值追求和环境等往往会使政策效应走向一种极端。因此,要加强公共政策的决策制度建设,使得政策制定主体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为核心,广大群众、非政府组织等共同参与决策的良性互动局面。
(二)加强公共政策的听证制度建设
听证是保证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公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保证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要加强听证制度建设首先要提高听证的效能,即提高听证会对政府最终决策的终极影响力,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听证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作用。其次要扩大公共政策听证制度适用的范围,在现有的价格和行政处罚决策等领域的听证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在其他领域的重大决策乃至一些政治性决策中也推行听证会制度,例如重大工程建设决策、重大的认识任免决策等。
(三)加强公共政策的评估制度建设
对公共政策的评估其实就是在某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随时地进行跟踪调查,进行政策反馈信息的收集、汇总、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网络评估、投入评估、过程评估、总结评估、推测评估以及需要再评估等六个部分。加强公共政策的评估制度建设对于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当对某项政策的评估结果显示民众对其不满度超过一定阈值的时候,该政策就必须立即叫停,重新制定可替代的公共政策,以保证其价值取向不偏离民众的期望与公平的价值轨道。当然,在进行政策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要确保所收集信息的客观准确性,这样的公共政策评估制度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解放军出版社重印.
[3]周庆国.公平: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向度[J].郑州大学学报,2009,(11).
[4]王春福.论公共政策的双重价值取向[J].求实,2005,(2).
[5]李建中.和谐社会视野下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7,(9).
作者简介:
张添翼,1986.10出生,现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理论教育一系七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