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竞争新取向的制度归属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kiso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存在哪些不足
  
  人民论坛记者:目前,在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对各级官员德性与行为的鉴定权、评价权赋予群众。我国的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现状如何?
  杨凤春:迄今为止,我国各种各样有关官员管理和激励的政策措施不断推陈出新,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在官员选任和日常监督评价方面,公众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参与权并不能得到最好的保障。官员德行与行为的鉴定权、评价权相对集中、单一。因此,官员的责任取向和职业竞争指向集中在那些有权决定其职业生涯和命运的极少数“上级”身上,一些官员为了谋官保官,唯上司之喜好而喜好,热衷于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也就不难理解了。
  显然,当官员职业发展路线难以受到公众利益和选择影响时,官员的谋职升官也就一定会游离于公众利益与选择之外了。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应当以群众利益为依归的官员行为也就会越来越远离群众利益,而更多地以上司的、小集团的偏好和利益为依归,最终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依。官场风气因此败坏,干群关系的基础因之受到严重伤害。
  
  公开述职切中目前官员管理制度的要害,应被寄予厚望
  
  人民论坛记者: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党政官员公开述职活动,让官员从办公室走向摄像机,从向上司汇报变为同时向观众“介绍”,让官员、政府的公务活动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开性”。其重要意义在哪?
  杨凤春:我认为只有把话语权、选任权回归更广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才能把目前以“上司满意度”为核心的官员选拔和评价路线转变到以“群众满意度”为重心的立场上来;才能让那些习惯于走“上司路线”的官员重新走回到“群众路线”上来;才能把官员从“结上司之欢心”式的私人化官场竞争中解脱到以“为人民服务”为取向的程序化、大众化、简单化的公共竞争中来。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全面、系统改革目前的官员评价和管理制度,决不会一蹴而就,尤其是在缺乏适当的观念和制度基础的情况下,这样的改革面临的困难和各种各样的障碍会多得超乎普通人的想象。
  因此,所有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开始所进行的力所能及的、旨在改善中国现有官民关系的、有助于打破目前单一集中控制模式的、能够扩张公众影响官员选任和评价能力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措施,总体上都是值得尝试和得到社会肯定的。从这个角度看,电视述职、网络对话等措施和形式,尽管还不具有普遍性,但因其切中了目前官员管理制度的要害,同时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破除官场神秘主义的内在品性,因此不仅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还可以被寄予承担未来改革中国官员选任和评价制度重任的厚望。
  
  如何赋予公开述职真正的生命力
  
  人民论坛记者:当我们把述职理解为内在的、具有改革目前官员选任和评价制度功能的制度性变革措施的时候,是否更应当在看到其本质上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看到其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杨凤春:的确是这样,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诸如电视述职之类的活动,其形式相对单一、内容相对简单。有些话题是以官员为本位而单方面设定的,述职渠道是单向而不是双向交流的,平台是非正式的等等。也存在一些地方将具有重塑政府与公众良性关系、具有重大政治功能和意义的“公开述职”,功利化、工具化地定位为廉价的、打造“城市名片”的政府公共关系“炒作”活动。这是关系到目前形形色色的述职活动建设能否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下去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未来官员选任和评价改革的大问题。
  人民论坛记者:电视述职这种形式能在多大程度上赋予公众评价与监督官员的实际机会与影响力?这样的述职是否真正具有长远的考虑与制度化的决心?
  杨凤春:肯定公开述职的形式,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公开述职活动的内容、程序和细节,如此公开述职的形式才能够具有真正的生命力。以官员述职而言,委托官员职务、赋予其职责的是各级人大,而各级人大的政治基础是选民,是真实、具体的老百姓,因此官员履行职务的报告,从制度和程序的角度看,听众应当是选民和本地、本选区的老百姓。显然,真正的官员述职应当是官员向自己的直接或间接选民、老百姓汇报,而不应当是一般性的、具有宣传意味的电视秀,其基本听众也不应当是并无具体所指的电视受众。
  其次,官员述职的最佳场所应当以各级人大和选区为基本单位,而不应当仅仅停留在电视和媒体的层面。事实上,政务公开意义下的述职者应当是走到选民中间去的“活”人,而不仅仅是可以随时播放的“音像”,如此才能形成改变官场风气的政治“气场”,官员也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职业生涯的泉源活水。
  第三,述职应当名实相符,而不应是变相的“自我表扬”和“自恋”,更不能是反客为主的、居高临下的“做报告”。为了做到这一点,让选民、老百姓随时对官员的“述职”进行质疑和辩论,是必不可少的。
其他文献
嘉 宾  张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喻文益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人民论坛记者 周晓燕      警惕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和企业对政府的不良博弈    人民论坛记者:正确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晓明:十七大以后,全国上下形成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改革目标远未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财政资金高增幅和财政支出的软约
期刊
关于马恩的一个被忽视的重要思想  马恩对于“粗陋的共产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的批判,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告诫共产党人,共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必须是高标准的,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必须是建立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相反;共产党人所要实现的理想社会,是处在人类社会极高阶段的、极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理想社会,与“平均”和“粗陋”二词是完全不沾边的。
期刊
5月7日普京将缷任总统,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黯然离开克里姆林宫不同,普京虽然已经执政八年,但民众并不愿他离去,竭力挽留。民意难违,普京即将出任总理,与年轻的总统梅德韦杰夫一起继续领导国家。俄罗斯民众的绝对信任和支持,使得“普京现象”成了国际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世纪90年代,在经历了“休克疗法”之后,俄罗斯元气大伤,真可谓百业荒废、民生凋敝、国库空虚、政治混乱。如何收拾这一烂摊子,成了年轻
期刊
农民群众自己的事情让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真正让群众自己说了算,将民主贯彻到最基层,这就是“4+2”工作法的核心理念    许多地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基层组织不力的难题,一方面村民自治常常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村两委疏离群众,干群关系紧张。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这为破解上述难题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南阳市针对本地实际,大胆改革创新,探索出了“4+2”
期刊
普京适时提出俄罗斯“强国主义”、“大国主义”可以认为是恰逢其时,满足了俄罗斯民众的渴望与期待    现今的俄罗斯不仅是“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中最能向美国叫板的国家,而且也由G8集团中的“小伙计”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这些变化都是在普京总统8年任内出现的。  普京以高达70%以上的民众支持率,即将结束俄罗斯总统任期,与叶利钦下台时支持率几乎近于零,形成难以置信的对照。这一方面
期刊
“77、78级”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渊缘    “77、78级”学生来源复杂,大多经历了“文革”红卫兵运动、上山下乡、进厂进部队的社会生涯,高考时年龄跨度极大,父子同考大学并非极端例证。这一代人,既是“文革”早期的积极参与者,又是被“文革”耽误了青春、丧失了最佳学习时间的人,还是在“文革”期间世界观人生观逐渐成熟的一代人。  在校期间,这一代人经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大讨论,目睹了农
期刊
评述由头:随着党委换届完成及此次全国两会对干部人事的调整,各级、各地党政领导班子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恢复高考后的前两届大学生,于1977、1978年考入大学的。由于这一群体担任各级领导干部的人数较多,又都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有相同的经历与背景,因而被称为“77、78级”现象。  上世纪80年代初,恰逢国家人才短缺,他们一毕业便被国家各大机关、研究院校和大企业所吸收。加之改革开放提供的广阔舞台,他们具备
期刊
普京务实,找到了一条适合俄罗斯发展的道路——人们称之为“普京主义”,即以富民强国为战略目标,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全面提高和发展俄罗斯的路线和计划    普京总统在当今的俄罗斯和国际政治界创造了不少“传奇”,其中之一就是作为一国领导人他始终能够保持70%左右的高支持率,这使其他国家领导人望尘莫及,俄一度讨论要授予普京“民族领袖”的荣誉称号。普京任期8年,第一次大选时虽名声不大,但横空出世,胜利当选;第
期刊
“77、78级”大学生都是于1978年入学的,到今年刚好30周年。由于“77级”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是高招制度改革的成果,所以备受人们关注。30年前“77级”进入大学是这样,30年后“77级”入学纪念也是如此。任何纪念都是一种感恩,一种感怀,又是一种反思和前瞻。我有幸作为“77级”的一员,在感恩、感怀的同时,更想透过30年前的那一场高招制度改革给我们民族的前途命运带来的影响谈点想法。  30年前
期刊
人民论坛:现在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意识和关心员工的职业枯竭问题,也在尝试着将西方引入的“员工援助计划”放入人力资源部门的常规工作中,那何为“员工援助计划”可能很多人还不太了解。  刘 昕:一般来说,这种计划是指一个组织通过自行提供服务或外部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在心理、身体健康以及经济和社会方面存在问题的员工提供诊断、辅导、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其目的是帮助员工减轻个人及其家庭所受到的特定压力和困扰,从而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