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过程与方法” 升华“生活算法”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笔者通过向武健老师请教,提高了对“生活中的算法”的认识。经过本案例的反复尝试,也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算法对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案例背景
  
  为参加武汉市优质课比赛做前期准备,笔者选择了一个“为学校运动会设计奖状”的活动任务来设计和组织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如何用技术来为学校活动服务,在活动中体会处理信息的过程与步骤。教学对象为五、六年级学生。
  
  二、课堂剪辑
  
  师:你们知道在运动会召开之前,体育组的老师们将做哪些准备工作吗?
  生:画场地,安排比赛项目,购买奖品,设计奖状、奖牌、吉祥物,打印比赛的次序册和运动员的参赛号,设计会标等。
  师:哪些事情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生:设计奖状、吉祥物、会标,打印次序册和运动员的参赛号等。
  师:这节课,我们就为在比赛中获奖的同学制作奖状!
  通过创设一个真实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处理身边的信息,分清哪些可以用信息技术完成,哪些信息处理可以用其他手段完成。
  
  初定方案
  平时上课,学生最不喜欢听教师喋喋不休,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控制电脑,遇到问题再来问教师。于是,我制定了方案一:自主探究。目的是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时间选择自己熟悉的工具来完成奖状的制作。任务提出后,我问学生用什么工具来制作。学生的回答有Word、画笔、幻灯片和金山画王等。我让他们选择自己熟悉的工具来完成。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操作起来。
  课堂上学生忙碌操作,我巡视指导。我看见有的学生在打开画笔画奖状的边框,有的在Word中用艺术字制作奖状的标题,有的在Word中用文本框和自选图形中的矩形等画奖状的边框,有的一边思考一边输入奖状的内容,有的在找图片装饰……一节课下来,教师很轻松,学生也很高兴,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做出一件完整的作品。
  这样的课能拿去评比吗?于是,我在课后走访了班上的学生,发现问题出在以下方面:
  1.学生没有明确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
  2.班上的“高手”忙于解决作品的美观等技术问题。课结束时,才发现自己还没有完成一件作品。
  3.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奖状的内容和格式。
  4.输入汉字的速度慢。
  可以看出,学生非常热衷于学习相关的技术,但忽略了处理信息的过程和步骤的分析。
  
  再定方案
  接受这次的教训,我修改了设计方案,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骤放入教学中,在另一个班实验。
  在任务提出后,我先与学生一起讨论制作奖状前需要获得的信息有哪些,即奖状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我将他们回答的信息整理出一份文字样例“××同学在××年××季学校运动会中,荣获×子××组××项目第××名”,并将它展示在大屏幕上。我接着问:奖状的内容有了,还要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纸张的大小。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来完成,用什么软件制作?在学生回答后,明确告诉他们这节课要用的工具是Word。锁定一个工具,我紧接着提问制作奖状的步骤,引导学生首先选择纸的大小,并出示“页面设置”,演示操作方法,将奖状的制作步骤——页面设置、画奖状的边框、输入奖状的内容等用大屏幕清晰地展示出来。
  经过一番教学和演示,在学生头脑里初步建立了处理信息的步骤和过程,扫清了完成任务的一个个障碍。在此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去完成任务,自己巡视指导。
  多数学生都能按教师指导的方法与步骤制作作品。但我也发现学生在输入奖状内容上耗费了很多时间,还有些学生不会用现有的素材快速完成作品。快下课时,我初步统计了一下,有23个学生完成了作品,其余学生完成了一半。
  这样的课应该可以拿去评比了吧?可我总想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品,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完善?于是我课后又向这个班的学生问了以下问题:
  1.你能领会老师在这节课中布置任务的目的吗?
  2.你能体会到在活动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和步骤吗?
  3.老师一边讲你一边跟着做和老师把整个操作过程交代完后你再操作,哪种方式你更容易接受?
  4.完成作品制作中,你能想到用工具中提供的素材吗?
  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后,我发现学生很希望教师给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尽量提供文字的素材方便使用,喜欢用工具中现有的资源。
  
  三定方案
  一次、二次的设计总不令人满意。思虑在三,我决定再次设计,引导学生顺序性操作,提醒学生制作过程中操作的先后次序,以便他们顺利完成作品。
  这次,我又选了另外一个班进行实验。首先,我将奖状的文字内容输入记事本中,用“奖状的内容”为文件名保存并发送给学生,以节省学生输入汉字的时间。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师:Word中如何进行“页面设置”?
  学生示范操作。
  师:纸张的大小确定好了,我们接着画奖状的边框,用什么画奖状的边框呢?
  我只提醒学生尽量用工具中提供的素材,如用矩形画出奖状的边框、用“格式→边框和底纹→页面边框”等。学生操作。
  师:如何将“奖状的内容”这个文件里的内容传递到Word中,进行适当的排版和设置?如何操作?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不同窗口信息的转递的操作过程。剩下的时间,我就留给学生自己完善作品,我巡视指导。
  活动效果:这次非常成功。看到学生一个个顺利地完成作品,我相信这样的教学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初步统计了一下,班上有38个学生完成了作品。
  
  三、教后反思
  
  历经三次的教学设计总算告一段落,回忆起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感悟颇多。一是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等都是我们考虑的因素。二是在活动中,重要的并不仅是技术、手段,还有方法与过程。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把握不好解决问题的步骤与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顺序型算法可以指导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此外,我也有些新的思考与困惑:一是,对本节课中没涉及到的操作技能,如页面设置,自选图形的插入、调整、修饰,图形的组合等,学生是否能在新的任务情景中灵活应用?二是,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怎样更好地解决学生过于注重技术,而忘记了目标的完成这一对矛盾?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点评
  
  为了上好一节课,需要在实践中反复地研究、尝试,我们称之为“炼课”。毛老师记叙了自己炼课的过程,这也是每一个教师必然的经历。教学需要反复地实践,仔细地品味,才能从中找到对应的算法与策略。
  对于课堂中的学生来说,这也是掌握生活算法,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毛老师第一次组织的学习活动是让学生自己探究技术操作。课堂中,学生能够有兴趣,并且掌握这些技术操作,但是并不能保证能够利用这些技术解决问题。所以关注了“技术”而忘记了目标。第二次的学习活动是在教会学生不仅要关注操作,还要明确解决问题的次序,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技术的应用。第三次的学习活动是在第二次的基础上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搭起“脚手架”。从学生的学习对比中,可以看出“生活算法”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二是次序。
  对于引领学生学习的教师来说,这也是应用“生活算法”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方案-实践-反思”过程对应着算法中的“算法设计-算法实践-算法优化”过程。在初次尝试中,发现学生关注细节而忽略了整体。在再次尝试中,发现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次序仍有困难。这样的不断尝试、螺旋上升,使教师不断地进步。
  
  (点评人:北京东城区丁香小学 武健)
其他文献
露易丝·格丽克是美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重要诗人,她曾经荣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多项美国文学重要的奖项。2020年10月8日,格丽克又摘得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格丽克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常将个人经验转换为魔幻又灵性的诗行。虽然诗作里呈现的是极具私密性的个人体验,却广受读者喜爱。那些与诗有关的童年及青春  露易丝·格丽克于1943年4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长岛。但
《歌唱吧,不能安息的灵魂,歌唱吧》(Sing, Unburied, Sing)一书是201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类获奖作品,作者为杰丝米妮·瓦德(Jesmyn Ward),早在2011年就曾凭借她的第二部小说《拾骨》(Salvage the Bones)摘得过此项殊荣。至此,杰丝米妮·瓦德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两度荣获国家图书奖的女性作家。这不由得让我们对作者本人进行一番探究:杰丝米妮·瓦德,非裔美
一、教材分析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是广东教育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模块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在“信息的获取”部分占很重要的地位,也是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掌握搜索技巧的重要性,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初中学校,信息技术学习经历不同,信息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同,但课前我做过
随着人们社会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强,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适时地推出了人际互动软件、知识管理软件、通信软件等社会性软件,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社会关系的模式,改变着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式。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被高度追求的阶段,社会性软件的合理使用会使有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如虎添翼。目前,中小学教师使用比较多的是Blog和Moodle。海南成长博客、苏州教育博客等都是使用Blog进行
我和吴福辉先生的师生缘分从1999年开始。1999年春天,是我在兰州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期。我的同学或者为找工作而四处奔走,或者为考博而刻苦复习,等待毕业论文答辩的我成了无所事事的闲人。我当时是定向到广西师范大学工作,在那个年代,硕士毕业能到高校任教已经是不错的归宿,而广西师范大学对我是否考博也没有任何约束。因此,我对工作和考博的感觉是无可也无不可,近乎一种麻木混沌的状态。为了打发时间,
疫情期间,宅居家中,却正是读书好光景。孔德立的《先秦儒墨关系研究》因为和本人的研究领域最为接近,所以便首先阅读了这本著作。  我近几年比较关注先秦诸子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历史和前沿现状,自信有几分了解。而孔德立的这本书所选取的主题正是十分有趣的。近些年的先秦哲学、先秦思想研究,偏重儒道、儒法之间的比较,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硕,而儒墨这先秦两大显学之间的比较,反而比较冷门。《先秦儒墨关系研
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与现代出版的关系越来越受研究者们的重视。编辑出版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这一领域,近年来不断地形成新的研究热潮。人民出版社组织了“中国出版家丛书”,通过为50余位出版人立传,力图“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出版在产业之外,更是一项薪火相传的社会文化事业”。201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举办了“印刷出版与现当代中国的文学生产”学术研
当我们翻开《平凡的世界》,便首先被作家路遥的“初心”所打动。路遥表示:“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这就是他所秉持的初心。《平凡的世界》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个人奋斗为线索,记录了中国西北部“文革”后期至80年代中期的变化,全景式地反映了农村改革不同环境和层面的社会问题。某种程度上说,重温这部文学经典,就是亲近改革历史、悟守初心的过程。  小说第一部开篇,正值
托乎提·巴克,维吾尔族著名翻译家,新疆鲁迅研究学会前会长。他青年时期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宣传进步思想被捕入狱,受尽了各种酷刑。就在他绝望时,一位好心的狱卒送给他一本鲁迅的《热风》,鲁迅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他,鲁迅的精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心。出狱后,他如饥似渴地四处寻找閱读鲁迅的著作,并萌生了将鲁迅著作翻译成维吾尔文,介绍给广大维吾尔族读者的强烈愿望。  1952年,他奉命调至国家民委,参与了中央民
政治生态是当今一个热门词语,但许多人只是把它与官场生态画等号,却不知,政治生态既包括了官场风气,也包括了社会风气。二者互相影响,共同构建起一个时代的政治生态。  笔者在曾国藩研究的过程当中深刻感受到曾国藩及其同时代人为了改变当时的政治生态所付出的良苦用心和努力,可以说,曾国藩在十年征衣中开辟了另一个战场,进行了一场移风易俗的战争。因而,我在《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中,就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