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格丽克需要想象与共情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l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露易丝·格丽克是美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重要诗人,她曾经荣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多项美国文学重要的奖项。2020年10月8日,格丽克又摘得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格丽克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常将个人经验转换为魔幻又灵性的诗行。虽然诗作里呈现的是极具私密性的个人体验,却广受读者喜爱。

那些与诗有关的童年及青春


  露易丝·格丽克于1943年4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长岛。但她的身份背景却是复杂的:其祖父母原是匈牙利的犹太人,后移民到美国纽约,开了一间杂货铺经营生计,格丽克的父亲以美国公民的生份在纽约出生,而其母亲是俄罗斯犹太人的后裔。这种犹太血统非常深刻地参与到了她的身份认同中,影响着她在诗歌创作中对于“世俗”及 “神圣”的诠释。
  在格丽克出生之前,她的父母曾经育有一女,后夭折。此事在格丽克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一直将其称作姐姐,虽然二人从未谋面,也已永远阴阳两隔,她却对这位姐姐怀着莫名的深情,其后来的诗作中长可见其对姐姐的怀想,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死亡深刻的诠释。
  格丽克的父亲幼年曾立志成为一名诗人,但最终却成了商界的成功人士,而格丽克的母亲毕业于维斯里学院,受过良好的教育。夫妇二人在露易丝·格丽克的幼年时期就开始给她讲述希腊神话及古典故事,比如圣女贞德的生平等。这些教育非常深刻地影响到了格丽克的一生,露易丝·格丽克正是在这些古典叙事的影响下,开始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生涯,而对古典叙事的创造性书写,是其诗作的又一大特征。
  青春期时,格丽克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这种病会让人无法自控地对进食产生厌恶,由此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一落千丈,时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于是格丽克在其所就读的纽约乔治·休立特高中開始了心理治疗,但不久后休学,回到家中修养,但是她依然坚持自学,于1961年顺利从所在高中毕业。在接下来的7年里,格丽克一直在接受着针对厌食症的治疗。她曾反思自己得上厌食症和自己试图要从母亲那里宣告独立有关,也和她对逝去姐姐的怀念有关。那些时日,格丽克的内心是极端受折磨的。她曾这样深切描述病痛期间心里荡漾的恐惧:
  某个时候我忽然觉得我好像就要死去了。但是,我的心里还有一个更鲜活,更本能的声音在喊叫:“我不想死。”
  也是因为这段患病的经历,格丽克未能如愿成为全日制大学生。于是,她选择进入美国一所顶尖级的文学理学院——莎拉劳伦斯学院的诗歌班学习诗歌创作。1963年,她又申请加入了哥伦比亚大学通识学院的诗歌工作坊,完成了为期两年的诗歌创作学习。在那里,她遇到了两位重要的导师,他们都是彼时著名的学者和诗人,格丽克曾满怀感激地说二位导师的用心指导对自己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诗路求索


  从哥大完成学习后,格丽克曾以秘书工作谋生计。1967年她开始了第一段婚姻生活,但不久就以离婚而告终。次年(1968)年,格丽克发表了第一部诗集《头生儿》(Firstborn), 引发了积极反响。学界普遍认为格丽克用firstborn 来指代爸妈的第一个孩子——在格丽克出生前就已经离开世界的姐姐。她还有一个妹妹,故在诗作中格丽克常称她的姐姐为另一个姐妹。该诗集涉及了从孕育、生命降临,童年到死亡等重大的人生主题。其中有一行诗句,折射了此时的格丽克对生死哲思的痛彻思考:“死亡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出生才是。”
  1971年,她开始在佛蒙特州的高达尔德学院讲授诗歌课。她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都被收入在她的第二部诗集《沼泽地上的房子》(The House on Marshland)中,1975年正式出版。彼时评论界对这部诗集反响甚好,称之为格丽克的 “突破性著作”。此诗作发表两年后,格丽克步入其第二段婚姻生活。
  1980年,格丽克发表第三部诗集。该诗集用沉思的笔触,描写了叙事者悲恸的往昔,满含了叙事者对已故姐姐的怀恋。整部诗集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漫步者》(The Wander) 描写了主人公在暮色中走上街道,彼时 “太阳低沉沉地挂在天上”,“发出数道惨白的光”,“苍穹如铁幕”,了无生气,衬托了叙事者流离失所的混乱心绪,以及其想要把“填满这空落”的念想。此部分还描写了主人公和姐姐游玩嬉戏的场景。 “姐姐她死了,妹妹我好孤单。”“为什么没有人喊她回到我们中间来?”痛彻心扉的呼喊,昭告着格丽克对姐姐被遗忘的愤恨。
  诗集第二部分名为《病孩》, 开篇描写了璀璨星空下,小木屋里孩子们依偎在妈妈怀中的温暖场景,但是突然氛围急转之下——那位妈妈不睡觉,“定睛凝视着那明亮的博物馆,”“到春天,这孩子就要去另一个世界了。”“ 我抱着她干嘛呢?真是错了。大错特错了。”“就该让她自己待着啊,什么记忆都不留,这才好。”
  诗集第三部分名为《致我的姐姐》,开篇依然是满怀希望的美好画面,“姐姐正在婴儿床里爬来爬去”,可过不多久,她的姐姐饿了,可是发不出声音来呼喊,主人公不知道,也没能及时去到姐姐的婴儿床跟前。最终,“姐姐的皮肤变得惨白”,呼应着诗集一开头所描写的太阳在铁幕苍穹上投下的冷冷光亮,而姐姐的头上“盖着数片漆黑的羽毛”,如同惠特曼《船长,我的船长中》写的那一幕:她倒下来,冷了,死了。
  同年(1980),格丽克遭遇了人生中又一场劫难,她在佛蒙特的家失火,近乎所有的家当付之一炬。而她却在这场悲惨遭遇随后几年里,出产颇丰,于1985年发表了诗集《阿基琉斯的胜利》(The Triumph of Achilles)。
  阿基琉斯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所描写的半人半神之英雄,希腊联军里的重要骨干,可其因女俘被掠拒绝出征,其挚友不忍看希腊联军在特洛伊军队的逼战中节节溃败,于是穿上阿基琉斯的铠甲,出战特洛伊,可是不幸被特洛伊大王子所伤,战死沙场。阿基琉斯在帐篷中听闻挚友的死讯,陷入极度悲伤。《伊利亚特》讲述的结局是:阿基琉斯后来出征特洛伊,割下了特洛伊大王子的头颅,在战场上拖着它飞马奔腾绕场三周以警示敌军,也为挚友报了仇,的确算是胜利了。但格丽克在此诗中并没有提及后来的情节,它写到阿基琉斯的 “整个生命都陷入了无限悲恸里”,然后诗歌突然转向众神的视角,强调了阿基琉斯凡人的一面:凡人会爱、凡人终有一死。《纽约时报》曾发表文评称该诗集比起格丽克之前的作品“更清晰、更纯粹也更犀利”。   这部诗集可称是格丽克诗歌创作主题的一大转折,它不再拘泥于自传式的悲恸经历描写,而转而通过对古典神话的创造性改写来探寻性与权力,探寻爱欲和艺术的关系,探寻男女两性的审美差别,并从中揭示定义女性身体的种种深层结构。《乔治亚评论》则称此部诗集使得格丽克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1984年,格丽克进入威廉姆斯学院英文系担任高级讲师,其父于同年逝世。父亲离世带来的伤痛敦促她开始了新一轮的诗歌创作,并于1990年发表新诗集《阿勒山》(Ararat),又名《亚拉腊山》。此部诗集的名字来自于《旧约》之《创世纪》。大洪水后的150天,水开始消退,“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据记载此山是诺亚下船、建造祭坛和开辟第一个葡萄园的地方,现今是土耳其东部的山地。2012年《纽约时报》曾发表文评称这部诗集是 “美国诗坛过去25年间最为虐心的作品集”。
  两年后(1992),格丽克发表了另一部诗集,堪称其最为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野鸢尾》(The Wild Iris)。该诗集以园中的花朵和园丁及神祗的对话为主线, 探讨“挫折、幻灭、希望和责任”。该部作品被称为格丽克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并于次年(1993)斩获普利策奖,格丽克也因此领衔美国诗坛。
  在格丽克的诗歌创作视野蒸蒸日上时,个人生活却遭受了巨大的创伤性变故。1993年,她遭遇婚变,第二段婚姻也以离婚而告终。格丽克将婚姻的创伤转换成了巨大的创作动力,进入了又一段高产的岁月。1994年,格丽克发表了第一部学术散文集《理据与理论:诗论集》(Proofs
其他文献
剑桥国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 Education简称IGCSE)是由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开办的国际高中水平认证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同类型、同学龄段、同学历层次的课程,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课程,目前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地区及众多大学的认可[1]。自2004年秋我国开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
读完王学斌的新著《弦断有谁听——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学人、学术与学校》,那一段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更迭、建制、风骨、恩怨……在脑海中奔腾而来。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从爬梳一手资料着眼,避免观念先行,力求揭示民国学界、政界与社会的真实一面”。所以,整部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可读性,更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隐现着太多历史转折处与“思想三岔口”下的学人心声,而这正是这部作品最为恳切与动人的地方。从学问人心的至幽
学生电子作业的保存一直是困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难题。教师采用的方法一般是使用电子邮件系统、BBS、基于ASP的网络硬盘系统等等,甚至有的教师让学生直接将作业复制到教师机上的共享文件夹或者在学生机上本地保存。上述方法均在操作难易程度、文件安全性、防作业抄袭等功能上存在不同缺陷。笔者使用文件服务器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作业存储问题,并且在我校机房已经稳定有效运行了两年多,效果良好。    一、设计思路 
Flash动画功能强大,不仅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各种元素,更有完善的脚本语言(ActionScript),制作出来的作品交互性很强。当今利用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主流,本文将对Flash的功能做逐一论述。    一、Flash课件制作的基本功能    1.课件中背景音乐的使用  在Flash中,首先要将声音文件导入到“库”面板中,再将它拖动到舞台上。具体方法:选择“文件”菜单下的“
很喜欢当代诗人于坚的作品,他有一首诗题为《漫长的旅途》,开篇几句是:  在漫长的旅途中  我常常看见灯光  在山冈或荒野出现  有时它们一闪而过  有时老跟着我们  像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  穿过树林跳过水塘  蓦然间 又出现在山冈那边  此刻,当我试图写出这篇“出版后记”的时候,这首诗竟突然跳到了眼前。莫非是因为写作拙作《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研究》的过程,恰好可以用此诗标题的五个字——“漫长的旅途”—
“全欧洲的灯光都要灭了。”1914年,英德两国正式开战的那个晚上,英国外交大臣葛雷,望着伦敦政府行政区点点灯光悲叹:“我们这一辈子是看不到它再亮起来了。”  英国著名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一书开篇所展现的场景,以极带现场感的叙事方式揭示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人带来的内心恐惧与冲击。并且,这种冲击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其影响所及,早逾出欧罗巴境内。时光步入20世纪,东方与西方,已实现了“天涯
出版于2012年的长篇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是作家肖亦农历时三年而写作的一部鄂尔多斯大地上数代乌审旗人治沙的绿色传奇,作品问世后好评如潮,先后获得全国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百部原创作品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壹/  毛乌素沙漠又称毛乌素沙地、鄂尔多斯沙地,横亘在鄂尔多斯高原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和宁夏盐池县东北部,面积有4.2万平方公里。“毛乌素”在蒙语中是“不好的水”的意思,晚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各网络教育系统的资源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的交流和共享,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现象。这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无法与国际网络教育体系相沟通。面对这种情况,为网络教学资源创建一个统一的标准便成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国际上很多组织也已针对网络教育制定了许多标准[1]。在实现多媒体课件的标准化方面,可以说美国国防部主导的SCORM标准,是一个比较完
个人信息保护是信息伦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中小学生网络信息活动的日益频繁,个人信息保护应该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教学设计通过网上聊天这一真实任务,运用个人信息保护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以期探索信息伦理教育的典型课例,反思信息伦理课程内容的组成,总结信息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本课的任务呈现方式是多样的,或是让学生讨论什么是个人信息,或是在给出的具体聊天情境中讨论如何避
露易丝·格丽克  按照惯例,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四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这次,瑞典学院将2020年的奖项颁给美国桂冠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奖理由是“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的声音,通过朴素的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国内读者对于露易丝·格丽克并不熟悉,她的作品的中文译本只有文景出版社的柳向阳翻译的《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以及台湾宝瓶出版的陈育虹翻译的《野鸢尾》。诗人生平  从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