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杭州后横港河生态治理工程为例,全面阐述了应用浮游动物+水生植物技术对城市河道进行生态修复的机理、技术方案、水质监测和评价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和建议。结果显示,该技术对城市黑臭河道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水质改善效果显著,并具有成本较低、无生物副作用、水质长期维持等优点。
关键词:水环境;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工程实践
本文研究了浮游动物+水生植物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修复城市黑臭河道的情况。在浮游动物方面,主要是进行生物操纵控藻除浊,投加食藻虫(属于滤食性枝角类浮游动物)作为启动因子,引导水体生态修复综合技术,降低藻类密度,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下沉水植被生态修复创造条件。在水生植物方面,采用水生植物塘技术,以沉水植物种植为主,吸收氮、磷营养物质,降级富营养化程度;同时结合水体增氧技术,点缀部分生态岛。最后,逐步引入挺水和浮叶植物、浮游动物、鱼虾螺贝类和有益微生物群,通过优化营养结构,构建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巩固和维持生态修复后续河道自净效果。
杭州后横港河位于杭州市拱墅区,为京杭大运河支流之一,长约1300m,河道宽度10~22m,水深1~1.8m,水域面积约20900m2。河道治理前水体富营养化。根据水质分析数据和工程前期现场调查,治理前水体有机污染较重,透明度仅30~50cm,溶解氧低,氮磷含量较高。河道沿岸主要有三处排污口,时有生活污水、废水排入河道。该河道共分两期实施生态治理,均采用了浮游动物+水生植物修复技术,修复后部分水质指标已经达到国家IV类和II类水质标准,水质改善效果显著。
1修复技术与实施
本文主要研究横港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全长约730m,水域面积约14500 m2。工程分生态修复与养护两个阶段,其中生态修复施工期2个月,养护期2年。工程实施内容为:
1.1排水及安装复氧曝气管。将水位降到20-30cm,投入食藻虫,消除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蓝绿藻,同时活化水体及底泥。然后,整段河道进行曝气管道安装,为初期实施辅助性复氧曝气作准备。
1.2种植沉水植物并逐步恢复水位。河床种植沉水植物约14000m2,包括金鱼藻、伊乐藻、轮叶黑藻、红线草、小黄草、四季常绿改良苦草,根据加水速度与河水深度选择插秧法、配重抛秧法等。
1.3布置排污口预处理等设施,并种植挺水植物和放养动物。安装排污口预处理设施,种植聚草。制作和安装浮岛,种植挺水植物常绿鸢尾、千屈菜、旱伞草等。
1.4接种食藻虫。沉水植被种植完成后,接种食藻虫,接种量为20g/m2。共投放接种食藻虫4次,消除水体中的蓝绿藻和悬浮物等。
1.5放养水生动物。待生态系统稳定后,逐步在水体中放入螺贝和鱼虾等高等水生动物,食藻虫和水生植被可以被高级水生动物吃掉,通过食物链把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转移出,降低富营养化程度。
1.6在工程养护阶段,及时补种水生动植物,做好水面保洁、水草及时收割、水质跟踪监测以及有关突发情况应对等,确保水质稳定。
2河道水质监测成果及评价
2.1监测断面
本工程共设立三个水质监测断面。以河道西端土坝为起点,选定的三个监测断面分别为0+100m、0+500m和0+900m处。
2.2水质跟踪监测
本工程施工前,监测河道水质背景值,指标包括:溶解氧(DO)、氨氮(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透明度(SD)。
2.3水体修复前水质分析
根据河道水体修复前水质监测结果,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分析,后横港河道生态修复河段水体治理前0+100和0+500两个断面水质总体为劣Ⅴ类,水体浑浊,透明度较低,主要水质指标氨氮、总磷严重超标,水质总体呈现为严重富营养化状态。其中0+900断面在已修复的一期工程内,水质指标除氨氮偏高外,其他指标总体较好,基本在国家Ⅲ类水质以上。
2.4水体修复后水质总体分析
与修复前水质相比,实施生态修复1个月后横港河道水体水质有明显提高,各项水质指标显示:0+100米监测断面为劣Ⅴ类水,0+500米监测断面为Ⅴ类水;修复完成2个月后,0+100和0+500两个断面水体水质主要富营养指标基本达到Ⅲ~Ⅳ类水质标准,透明度达1.5m,水体基本清澈见底,水质净化效果十分显著;而修复4个月后监测数据表明,DO、透明度显著增加,氨氮、总磷及高锰酸钾指数迅速下降,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此时期水体水质已达到Ⅱ—Ⅲ标准。而断面0+900在一期已修复水体内,水质指标总体保持稳定,基本维持在国家地表水Ⅲ类水标准以上。
3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各项主要水质指标的跟踪监测分析表明,后横港河道二期通过浮游动物+水生植物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已形成一个稳定的具有较强生态自净能力的水生态系统,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大大去除,河道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水体清澈见底,修复水体水质基本达到了国家地表水Ⅲ类水标准,达到了预期的修复目标。综合分析本工程的关键点、难点及各种突发状况的处理,提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3.1合理搭配水生动植物及微生物,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自我调节的功能。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由包括浮游动物在内的水生动物、包括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在内的水生植物以及微生物等组成,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构成一个整体,要维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和自净能力。
3.2确保食藻虫存活并發挥引导作用,保证沉水植被的有效覆盖率
若食藻虫无法在工程修复水域大量存活,未能在短期内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将会严重影响沉水植物所受光照强度。沉水植物未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将不能有效生长改善水体,甚至死亡腐烂而污染水体。
3.3加强水生植物的捕获与管理,防止带来二次污染
水生植物死亡之后,腐烂分解会释放大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盐,使河水颜色加深,有时还伴随藻类和原生动物的疯长,因缺氧导致鱼虾死亡、水质恶化。因此,必须定期对水面漂浮物和水下水生植物收获利用,减轻二次污染,减少生物质沉积。
3.4加大沿河截污纳管力度,保障河道生态修复成果
要重视河流保护的阶段性,即“先治污,后生态”的理念。西方国家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高强度治污,等到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以后,到80年代开始河流生态修复试点。因此,要加大沿河生活和工业污水截污纳管力度,大大减少排入河道水体的污染物量。否则仅对重污染的水体采用生态修复治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劳而无功。
3.5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和巡查,建立河道生态修复稳定长效管理
河道生态修复是一个动态、长期的修复过程,后期水体的维护和日常管理非常重要。城市河道水质会受到降雨量、废污水排入、突发状况等方面影响,除了日常的水质保洁外,要定期进行水体水质监测工作,以便随时调控水生植物生长,优化水动植物结构和数量,对水体进行增氧,保持水体生态稳定平衡。
参考文献
1.刘延恺.城市水环境与生态建设[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9
2.丁爱中、郑蕾、刘钢.河流生态修复理论与方法[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4
3.刘小梅.现代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与实践[J].山西水利科技.2010年第4期
4.顾朝光.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
5.霍元子、何文辉、罗坤等.大型溞引导的沉水植被生态修复对滴水湖水质的净化效果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第2期
关键词:水环境;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工程实践
本文研究了浮游动物+水生植物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修复城市黑臭河道的情况。在浮游动物方面,主要是进行生物操纵控藻除浊,投加食藻虫(属于滤食性枝角类浮游动物)作为启动因子,引导水体生态修复综合技术,降低藻类密度,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下沉水植被生态修复创造条件。在水生植物方面,采用水生植物塘技术,以沉水植物种植为主,吸收氮、磷营养物质,降级富营养化程度;同时结合水体增氧技术,点缀部分生态岛。最后,逐步引入挺水和浮叶植物、浮游动物、鱼虾螺贝类和有益微生物群,通过优化营养结构,构建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巩固和维持生态修复后续河道自净效果。
杭州后横港河位于杭州市拱墅区,为京杭大运河支流之一,长约1300m,河道宽度10~22m,水深1~1.8m,水域面积约20900m2。河道治理前水体富营养化。根据水质分析数据和工程前期现场调查,治理前水体有机污染较重,透明度仅30~50cm,溶解氧低,氮磷含量较高。河道沿岸主要有三处排污口,时有生活污水、废水排入河道。该河道共分两期实施生态治理,均采用了浮游动物+水生植物修复技术,修复后部分水质指标已经达到国家IV类和II类水质标准,水质改善效果显著。
1修复技术与实施
本文主要研究横港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全长约730m,水域面积约14500 m2。工程分生态修复与养护两个阶段,其中生态修复施工期2个月,养护期2年。工程实施内容为:
1.1排水及安装复氧曝气管。将水位降到20-30cm,投入食藻虫,消除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蓝绿藻,同时活化水体及底泥。然后,整段河道进行曝气管道安装,为初期实施辅助性复氧曝气作准备。
1.2种植沉水植物并逐步恢复水位。河床种植沉水植物约14000m2,包括金鱼藻、伊乐藻、轮叶黑藻、红线草、小黄草、四季常绿改良苦草,根据加水速度与河水深度选择插秧法、配重抛秧法等。
1.3布置排污口预处理等设施,并种植挺水植物和放养动物。安装排污口预处理设施,种植聚草。制作和安装浮岛,种植挺水植物常绿鸢尾、千屈菜、旱伞草等。
1.4接种食藻虫。沉水植被种植完成后,接种食藻虫,接种量为20g/m2。共投放接种食藻虫4次,消除水体中的蓝绿藻和悬浮物等。
1.5放养水生动物。待生态系统稳定后,逐步在水体中放入螺贝和鱼虾等高等水生动物,食藻虫和水生植被可以被高级水生动物吃掉,通过食物链把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转移出,降低富营养化程度。
1.6在工程养护阶段,及时补种水生动植物,做好水面保洁、水草及时收割、水质跟踪监测以及有关突发情况应对等,确保水质稳定。
2河道水质监测成果及评价
2.1监测断面
本工程共设立三个水质监测断面。以河道西端土坝为起点,选定的三个监测断面分别为0+100m、0+500m和0+900m处。
2.2水质跟踪监测
本工程施工前,监测河道水质背景值,指标包括:溶解氧(DO)、氨氮(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透明度(SD)。
2.3水体修复前水质分析
根据河道水体修复前水质监测结果,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分析,后横港河道生态修复河段水体治理前0+100和0+500两个断面水质总体为劣Ⅴ类,水体浑浊,透明度较低,主要水质指标氨氮、总磷严重超标,水质总体呈现为严重富营养化状态。其中0+900断面在已修复的一期工程内,水质指标除氨氮偏高外,其他指标总体较好,基本在国家Ⅲ类水质以上。
2.4水体修复后水质总体分析
与修复前水质相比,实施生态修复1个月后横港河道水体水质有明显提高,各项水质指标显示:0+100米监测断面为劣Ⅴ类水,0+500米监测断面为Ⅴ类水;修复完成2个月后,0+100和0+500两个断面水体水质主要富营养指标基本达到Ⅲ~Ⅳ类水质标准,透明度达1.5m,水体基本清澈见底,水质净化效果十分显著;而修复4个月后监测数据表明,DO、透明度显著增加,氨氮、总磷及高锰酸钾指数迅速下降,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此时期水体水质已达到Ⅱ—Ⅲ标准。而断面0+900在一期已修复水体内,水质指标总体保持稳定,基本维持在国家地表水Ⅲ类水标准以上。
3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各项主要水质指标的跟踪监测分析表明,后横港河道二期通过浮游动物+水生植物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已形成一个稳定的具有较强生态自净能力的水生态系统,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大大去除,河道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水体清澈见底,修复水体水质基本达到了国家地表水Ⅲ类水标准,达到了预期的修复目标。综合分析本工程的关键点、难点及各种突发状况的处理,提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3.1合理搭配水生动植物及微生物,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自我调节的功能。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由包括浮游动物在内的水生动物、包括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在内的水生植物以及微生物等组成,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构成一个整体,要维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和自净能力。
3.2确保食藻虫存活并發挥引导作用,保证沉水植被的有效覆盖率
若食藻虫无法在工程修复水域大量存活,未能在短期内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将会严重影响沉水植物所受光照强度。沉水植物未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将不能有效生长改善水体,甚至死亡腐烂而污染水体。
3.3加强水生植物的捕获与管理,防止带来二次污染
水生植物死亡之后,腐烂分解会释放大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盐,使河水颜色加深,有时还伴随藻类和原生动物的疯长,因缺氧导致鱼虾死亡、水质恶化。因此,必须定期对水面漂浮物和水下水生植物收获利用,减轻二次污染,减少生物质沉积。
3.4加大沿河截污纳管力度,保障河道生态修复成果
要重视河流保护的阶段性,即“先治污,后生态”的理念。西方国家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高强度治污,等到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以后,到80年代开始河流生态修复试点。因此,要加大沿河生活和工业污水截污纳管力度,大大减少排入河道水体的污染物量。否则仅对重污染的水体采用生态修复治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劳而无功。
3.5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和巡查,建立河道生态修复稳定长效管理
河道生态修复是一个动态、长期的修复过程,后期水体的维护和日常管理非常重要。城市河道水质会受到降雨量、废污水排入、突发状况等方面影响,除了日常的水质保洁外,要定期进行水体水质监测工作,以便随时调控水生植物生长,优化水动植物结构和数量,对水体进行增氧,保持水体生态稳定平衡。
参考文献
1.刘延恺.城市水环境与生态建设[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9
2.丁爱中、郑蕾、刘钢.河流生态修复理论与方法[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4
3.刘小梅.现代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与实践[J].山西水利科技.2010年第4期
4.顾朝光.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
5.霍元子、何文辉、罗坤等.大型溞引导的沉水植被生态修复对滴水湖水质的净化效果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