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研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如何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以早日摆脱“哑巴英语”的现状。然而,纵观有关文献,绝大多数文献只涉及交际教学法的运用,教材的改进,通过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上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以及学生课后口语学习策略等,而从影响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去探讨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的研究尚不多见。由于目前国内对于动机变量如何影响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的定量分析还很少,为此,本研究根据 Gardner 的社会教育模式中的主要动机变量,对影响特定层次中国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
關键词: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重视,然而很多大学生还讲不出相对流利和正确的英语,还不能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近年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不满意,他们认为只有10%的大学生有较强的口语能力,口语能力差或很差的大学生占33%。虽然其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是动机却是影响英语口语学习诸因素中重要因素。
一、学习动机概述
20世纪 5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已日渐深入。人们普遍认为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与学习动机有密切关系。动机的四个组成部分是学习原因、学习愿望、对学习环境的态度及付出的努力。在Gardner 的动机理论里,典型的学习第二语言的原因有两种: 整合型原因和工具型原因。Gardner区别这两种原因时指出: 持整合型原因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真正的兴趣。他们学习外语,是为了更好地同目标语社团的人民进行交流,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密切的接触。为了工具型原因而学外语的人所关心的是怎样利用外语工具去寻找好职业,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加薪、升职或通过考试。因此,整合型动机包括整合型原因、愿望、态度及付出的努力;工具型动机包括工具型原因、愿望、态度及付出的努力。Gardner认为,持整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很可能比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更成功。在特定的环境中,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也有可能比持整合型动机的学习者更成功。
二、动机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
1、动机可以直接影响英语口语学习的效能
无论学习什么,学习动机都是必不可少的,英语口语学习自然也不例外,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成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英语口语学习是一种活动,它和其他活动一样是由动机引起的,这种学习动机将贯穿学习口语的全过程,对口语学习至关重要。
2、持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积极性,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动机
研究专家们对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调查研究及问卷的资料分析中我们得到另一个结论,即持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积极性,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显然也会有迥然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与他们的学习背景和各自的学习需要是密不可分的。
3工具型动机和整合型动机互相转换、相互依存
工具型动机和整合型动机是可以互相转换、相互依存的。分析调查中的大学生是为了通过一门考试以便在求职或待遇方面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或借助外语这个工具去读懂目的语社团的书籍报刊,看懂他们的电视,了解目的语社团的风俗习惯,使出国旅行顺利等而学习英语的。他们的学习动机是工具型的。前者确确实实是为外国语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因此这样的动机是强调实际动力和效果的;而后者则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它仅是一件“工具的工具”,很少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但不管怎样,外语总可理解为一件工具,任何动机都可以归入一类,“instrument”和“integrative”可以互相转换,相互依存。调查分析了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后,现在摆在我们英语老师面前的主要任务是要如何使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在学习中有机地把工具性动机和融入性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英语口语学习学以致用。
三、各类动机对大学生口语学习的影响
1、整合型原因
从认知角度看,多数大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整合型原因比工具型原因强,主观上都认识到中国加入世贸后,英语口语对他们的重要性,学好它不仅只是为了可以找到相对好的工作,而且也为了能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或理解欣赏他们的文化和艺术。整合型态度是整合型原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学习者对英语口语学习的真正兴趣。这对学好英语口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对英语口语学习持肯定态度的有效百分比总计分别为53%和 54%。这说明至少50%的大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有不同程度的兴趣,还可以说他们对英语口语学习有较强的整合型原因。
2、工具型原因
学习英语口语的工具型原因可从他们的实用性目的和功利性目的体现出来,多数大学生学习英语口语时非常讲究它的实用性。他们认为如果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使用英语口语,或英语口语的程度会影响求职或加薪升职,他们将不断地努力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大多数大学生学习英语口语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目的,他们近期的首要目标是过英语四级考试并拿到学位。这部分大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功利目的很强。他们把英语四级考试当作获得学士学位的垫脚石。因此,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尽管大多数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原因在认知上是整合型的,但实际上是工具型的。
3、 愿 望
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学习英语口语的愿望。这一结果主要归因于以下 三个方面: 首先,出国留学仍是一部分学生的志向,他们自愿学好英语口语。其次,中国加入世贸后,好的英语口语无疑是将来工作和国际交流 的必要条件。未来职业的要求直接 增强 英语口语学习的愿望,而英语口语能力是很多大学生的弱项,他们当然想学好它。再次,英语口语能力也是个人兴趣的要求。
4、对英语口语学习环境的态度
(1)考试是影响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环境态度的首要因素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在大学虽然比中学教育有所弱化,但仍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向与重点。各类考试中是否将口语列入对于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大学期间毕业考试、四六级考试、雅思、托付等考试中口语考试比重等对大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态度寄起到关键作用。
(2)教师是影响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的第二重要因素
在大学生看来,如果他们有专门的英语口语课,那么,教师的发音,教学方法和教师的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是学习英语口语的最重要因素。标准的发音是学生认可英语口语教师的重要条件。生动活泼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接触可理解性语言越多,其学习英语口语的速度就越快。多数大学生认为教师的发音对他们英语口语学习有很大影响。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好的发音对学习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另一重要方面。多年来,在我国英语课堂上普遍采用傳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方法对在EFL 环境中学英语的好处,然而它绝对不是惟一的或最好的教英语口语的方法
(3)英语口语班的大小也是影响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小班上口语课是众望所归,因为它能方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调查显示,65 的大学生认为口语班的人数以10至20人为佳。25% 的大学生觉得25人一个班最好。
参考文献:
[1]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2]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3]汤闻励.学能、动机、机会——英语口语学习成功之三变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华惠芬.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1983,(3): 44-45.
[5]高一虹.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 26(1): 37-39
關键词: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重视,然而很多大学生还讲不出相对流利和正确的英语,还不能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近年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不满意,他们认为只有10%的大学生有较强的口语能力,口语能力差或很差的大学生占33%。虽然其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是动机却是影响英语口语学习诸因素中重要因素。
一、学习动机概述
20世纪 5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已日渐深入。人们普遍认为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与学习动机有密切关系。动机的四个组成部分是学习原因、学习愿望、对学习环境的态度及付出的努力。在Gardner 的动机理论里,典型的学习第二语言的原因有两种: 整合型原因和工具型原因。Gardner区别这两种原因时指出: 持整合型原因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真正的兴趣。他们学习外语,是为了更好地同目标语社团的人民进行交流,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密切的接触。为了工具型原因而学外语的人所关心的是怎样利用外语工具去寻找好职业,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加薪、升职或通过考试。因此,整合型动机包括整合型原因、愿望、态度及付出的努力;工具型动机包括工具型原因、愿望、态度及付出的努力。Gardner认为,持整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很可能比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更成功。在特定的环境中,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也有可能比持整合型动机的学习者更成功。
二、动机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
1、动机可以直接影响英语口语学习的效能
无论学习什么,学习动机都是必不可少的,英语口语学习自然也不例外,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成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英语口语学习是一种活动,它和其他活动一样是由动机引起的,这种学习动机将贯穿学习口语的全过程,对口语学习至关重要。
2、持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积极性,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动机
研究专家们对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调查研究及问卷的资料分析中我们得到另一个结论,即持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积极性,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显然也会有迥然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与他们的学习背景和各自的学习需要是密不可分的。
3工具型动机和整合型动机互相转换、相互依存
工具型动机和整合型动机是可以互相转换、相互依存的。分析调查中的大学生是为了通过一门考试以便在求职或待遇方面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或借助外语这个工具去读懂目的语社团的书籍报刊,看懂他们的电视,了解目的语社团的风俗习惯,使出国旅行顺利等而学习英语的。他们的学习动机是工具型的。前者确确实实是为外国语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因此这样的动机是强调实际动力和效果的;而后者则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它仅是一件“工具的工具”,很少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但不管怎样,外语总可理解为一件工具,任何动机都可以归入一类,“instrument”和“integrative”可以互相转换,相互依存。调查分析了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后,现在摆在我们英语老师面前的主要任务是要如何使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在学习中有机地把工具性动机和融入性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英语口语学习学以致用。
三、各类动机对大学生口语学习的影响
1、整合型原因
从认知角度看,多数大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整合型原因比工具型原因强,主观上都认识到中国加入世贸后,英语口语对他们的重要性,学好它不仅只是为了可以找到相对好的工作,而且也为了能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或理解欣赏他们的文化和艺术。整合型态度是整合型原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学习者对英语口语学习的真正兴趣。这对学好英语口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对英语口语学习持肯定态度的有效百分比总计分别为53%和 54%。这说明至少50%的大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有不同程度的兴趣,还可以说他们对英语口语学习有较强的整合型原因。
2、工具型原因
学习英语口语的工具型原因可从他们的实用性目的和功利性目的体现出来,多数大学生学习英语口语时非常讲究它的实用性。他们认为如果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使用英语口语,或英语口语的程度会影响求职或加薪升职,他们将不断地努力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大多数大学生学习英语口语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目的,他们近期的首要目标是过英语四级考试并拿到学位。这部分大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功利目的很强。他们把英语四级考试当作获得学士学位的垫脚石。因此,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尽管大多数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原因在认知上是整合型的,但实际上是工具型的。
3、 愿 望
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学习英语口语的愿望。这一结果主要归因于以下 三个方面: 首先,出国留学仍是一部分学生的志向,他们自愿学好英语口语。其次,中国加入世贸后,好的英语口语无疑是将来工作和国际交流 的必要条件。未来职业的要求直接 增强 英语口语学习的愿望,而英语口语能力是很多大学生的弱项,他们当然想学好它。再次,英语口语能力也是个人兴趣的要求。
4、对英语口语学习环境的态度
(1)考试是影响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环境态度的首要因素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在大学虽然比中学教育有所弱化,但仍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向与重点。各类考试中是否将口语列入对于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大学期间毕业考试、四六级考试、雅思、托付等考试中口语考试比重等对大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态度寄起到关键作用。
(2)教师是影响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的第二重要因素
在大学生看来,如果他们有专门的英语口语课,那么,教师的发音,教学方法和教师的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是学习英语口语的最重要因素。标准的发音是学生认可英语口语教师的重要条件。生动活泼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接触可理解性语言越多,其学习英语口语的速度就越快。多数大学生认为教师的发音对他们英语口语学习有很大影响。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好的发音对学习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另一重要方面。多年来,在我国英语课堂上普遍采用傳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方法对在EFL 环境中学英语的好处,然而它绝对不是惟一的或最好的教英语口语的方法
(3)英语口语班的大小也是影响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小班上口语课是众望所归,因为它能方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调查显示,65 的大学生认为口语班的人数以10至20人为佳。25% 的大学生觉得25人一个班最好。
参考文献:
[1]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2]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3]汤闻励.学能、动机、机会——英语口语学习成功之三变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华惠芬.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1983,(3): 44-45.
[5]高一虹.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 26(1):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