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是一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它孕育了个体生命最初的印痕。从故乡出发、辗转他乡、回望故乡,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生活轨迹,而故乡也成为很多人生命中重要的情怀。千百年来,游子们用手中的笔写尽对故乡的无限情思:“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一弦一思,总关故乡。《想北平》中老舍写出了记忆中最熟悉、最亲切的北平;《我心归去》中身处欧洲的韩少功款款牵出游子对故乡的万千情丝;《肖邦故园》让读者在朴素的肖邦之家和大师“促膝谈心”;曹文轩的《前方》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深切的悲悯之情和人文关怀: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进一步探讨思乡之情何以产生、故乡对一个人的意义等深层次问题。人在家乡,家乡是人最温暖的怀抱:离开家乡,家乡则成为故乡,成为心头永远的牵挂。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就以五篇文章穿起乡情乡愁乡思,由此,我们不妨将“故乡”这一母题进行梳理,思考人与故乡的关系,思考故土、家与亲情的更多内涵。
乡情之原——自然
自然之物养育人的身体,自然之魂滋养人的精神。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命的基础,也是人类精神的基础。现代生活中,人类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取了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自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远离故土,但现代性的境遇又让人们对自然充满无尽的依恋。于是,回望成了人们生命的常态,自然成为人们精神的故乡。,
关注本原——自然,才能更好地体味故乡。人类从自然中来,获得自然的物质和精神给养。因此,在天、地、人的关系中获得原始、和谐的生命感受,是我们思考故乡很好的切入点。如此,“故乡”便可承载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内涵也更为丰厚。
乡情之系——风物
几年前,《舌尖上的中国》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味蕾,牵动着无数人对故乡的思念。普普通通的食物,因为有了家和故乡的味道,而变得意味不凡。厨房的秘密就在于盛满了家和故乡的味道:一坛酸菜,因为用了故乡的水而变得爽脆无比:一棵寻常的青菜,因为有了妈妈的翻炒,便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美味。无珍馐亦无玉盘,味到深处即为家。
带有地域特色的食物也曾多次出现在描写故乡的作品中。《想北平》中,老舍说他喜爱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叶圣陶在《藕与莼菜》中对水乡之物——藕与莼菜的描摹细腻无比:汪曾祺《故乡的食物》中描写的炒米、焦屑、鸭蛋、螺蛳、蒌蒿等美食,令人垂涎……他们对故乡的情感与这些食物联系在一起,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有故乡有,魂系便再也无法割舍。
在写作中如果能找准一种或几种饱含故乡情味的风物,那么抽象的故乡之情便易于表达了。除了风物,自然特征、文化习性、伦理道德也可以成为我们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孙犁在《乡里旧闻》中写的就是风俗,童年的故乡记忆在多年后回望,便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
总之,在表达“故乡”这一主题时,要找准承载故乡情思的载体,挖掘人与故乡的精神联系,作品才能生动有趣,意蕴丰厚。
标杆作文
所谓故乡
王超群[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年少不懂故乡。
小时候老师让写关于故乡的作文,我用稚嫩的小手握着笔,在空白方格纸第一行的中间郑重地写下“我的故乡”四个字,然后闭上眼睛,回想着那个不算繁华的小县城,咬着嘴唇在纸上写完四百字的作文。那时候的我对故乡的理解只是家乡的几座房子、几缕炊烟、几株梧桐和几个人影。我以为故乡就是家乡,就是地球上那小小的一隅。直到后来外出求学,去到一座距离故乡几百公里的城市,或是一个有12小时时差的国家,我才慢慢明白,原来故乡,并不只是一片特定的土地,或是一段清澈的光阴。现在,故乡于我,更像是一种隐秘的期盼,或是一种辽阔的心情。
汉朝人在歌里唱道:“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只是现在与故乡相隔甚远的我,即使再努力地踮着脚尖望向南方,也无法和家里父母的目光交汇在同一朵流云之上。故乡,渐渐成为我心底一处深沉的烙印。在儿时的记忆里,故乡也许是打麦场上黄色的水洼,也许是被清冽的溪流冲走的凉鞋,也许是田埂上踉跄的脚步和呜咽的风声。于是恍然发现,无论我们走了多远,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与情结都挥之不去,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故乡,这两个读来让人齿颊生暖的字眼像是心底密密麻麻的千千结,最重要的那根红线的另一端早已深深地扎根于那片熟悉的土地,牢牢地牵着远行的游子,在光阴深处低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年少不懂故乡,或许只有身在远方的游子,才能听到来自故乡的隐秘而低沉的召唤。那悠远的呼唤在飞逝的流景中余音缭绕,惹人伤怀。仿佛走過光阴的栅栏,许多久远的记忆像盛开的山茶花一样,从栅栏的缝隙里探出头来,撩拨着远行者匆忙的足迹。也许有一天,那些记忆中曾以为无法磨灭的风景都会漫漶隐去,唯有天边断鸿的孤影沉入暮色。
有人说所谓归乡,不一定是衣锦还乡,我们也可以在某个安静的时刻,回去看看路边的野花是否还开在原来的地方。经年以后,故乡也许更像一段缠绵的念想、一种辽远的心情,不受时空限制,一经唤起,便恍若回到了故乡。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名师点评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故乡,随着生命之旅的延伸,故乡在我们的心头越来越重。作者将故乡之情放在辽阔的空间里,这份情是土地、是光阴,更是记忆和期盼。从文学的长河中拾捡这一情感,品味这一情感,赋予故乡更丰富深厚的意味。结尾处化用古诗,余韵不绝。
(汪洁)
故乡,故人
吕子辉[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高中课堂的一次英语写作题目是“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件事”,我写了爸妈第一次提出要送我离开家到杭州读书的事。事情发生在小学五年级的春节,我们正在北京游玩。那天天气很冷,但北京的街头依然很热闹。走累了,坐在路边的长椅上休息时,爸妈问我愿不愿意到杭州读初中。我愣了一下,然后问了句“为什么”,接着眼泪便忍不住地往外进,好像提前设定好了开关一样。 没等他们回答,我便站起来往前走。他们问我为什么不愿意去,我哭着走了好久,也没理他们。看着街上的人群,挂着满脸的泪花,我只说了一句:“我不要离开家。”
但是后来,我还是离开家来到了杭州。于是,我对家的概念便摇摆在家人和家乡之间。想家的时候,我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想爸妈,还是想那个地方;是怀念有爸妈在身边的感觉,还是眷恋站在那片土地上的安心。爸妈不止一次地问过我,如果有机会,咱们全家搬到杭州好吗?我拒绝了前三次,沉默地回应了之后的无数次。有一次,他们问我为什么,我说这是我的家乡,家在这儿,我哪儿都不去。他们笑着说道:“我们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呀。”我摇摇头,说:“不一样。”
初中三年,印象很深的是每周日的下午,坐车赶回学校的场景。驶出小城的路上,一一掠过窗外那些熟悉的街道和大楼、那些晚上打完球回家路上经常光顾的便利店、那些看着脸熟打过或没打过招呼的陌生人、那些一转眼就开张了的新餐馆……每周的那几分钟,我都在见证着这座小城的变化,很惬意、很平静,没有因为要离开五天而伤感,因为我知道,再过几天我还是要回家。
上了高中,回家的机会渐渐少了。偶尔回去,在体育馆外的篮球场,遇到那些和我一起打球一起长大的熟人,那些相识多年也没说过几句话的陌生人,相隔许久,再遇见,毫不犹豫地咧嘴、招手、点头,哪怕你认为自己长高了很多,哪怕你觉得他们应该认不出你的时候,你还是会在熟悉的地方收获温暖的目光和亲切的问候。那些熟悉的脸庞、那些浓重的乡音,让你的心瞬间温暖起来。
故乡于我,有着独有的经历和体会。生在那里,长在那里,成长中有太多刻骨铭心的悲伤和欢乐都发生在那里,故乡的风景、故乡的人,故乡的一切构成了我对它的理解——一份最原始、最纯正、最真实的理解,最平凡也最亲切。正如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中所说:“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赐予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生命中的一切都深深扎在这座小小的古城,故乡赋予我情感、性格、思想和靈性。
今天的我还在异地求学。未来,不知会飘向何方。
但我知道,故乡一定是我回去的方向。
名师点评
人是构成家庭的最基本单位,同样,我们对故乡的记忆也关乎着人。作者以自己的求学地点变迁为线索,穿起读书时珍贵的回家(乡)瞬间。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便给予在外的游子无穷的慰藉,空荡荡的心也因为故乡的一个个人而变得丰盈充实。文章素朴而情深,是篇不错的考场作文。
(汪洁)
一弦一思,总关故乡。《想北平》中老舍写出了记忆中最熟悉、最亲切的北平;《我心归去》中身处欧洲的韩少功款款牵出游子对故乡的万千情丝;《肖邦故园》让读者在朴素的肖邦之家和大师“促膝谈心”;曹文轩的《前方》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深切的悲悯之情和人文关怀: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进一步探讨思乡之情何以产生、故乡对一个人的意义等深层次问题。人在家乡,家乡是人最温暖的怀抱:离开家乡,家乡则成为故乡,成为心头永远的牵挂。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就以五篇文章穿起乡情乡愁乡思,由此,我们不妨将“故乡”这一母题进行梳理,思考人与故乡的关系,思考故土、家与亲情的更多内涵。
乡情之原——自然
自然之物养育人的身体,自然之魂滋养人的精神。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命的基础,也是人类精神的基础。现代生活中,人类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取了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自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远离故土,但现代性的境遇又让人们对自然充满无尽的依恋。于是,回望成了人们生命的常态,自然成为人们精神的故乡。,
关注本原——自然,才能更好地体味故乡。人类从自然中来,获得自然的物质和精神给养。因此,在天、地、人的关系中获得原始、和谐的生命感受,是我们思考故乡很好的切入点。如此,“故乡”便可承载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内涵也更为丰厚。
乡情之系——风物
几年前,《舌尖上的中国》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味蕾,牵动着无数人对故乡的思念。普普通通的食物,因为有了家和故乡的味道,而变得意味不凡。厨房的秘密就在于盛满了家和故乡的味道:一坛酸菜,因为用了故乡的水而变得爽脆无比:一棵寻常的青菜,因为有了妈妈的翻炒,便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美味。无珍馐亦无玉盘,味到深处即为家。
带有地域特色的食物也曾多次出现在描写故乡的作品中。《想北平》中,老舍说他喜爱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叶圣陶在《藕与莼菜》中对水乡之物——藕与莼菜的描摹细腻无比:汪曾祺《故乡的食物》中描写的炒米、焦屑、鸭蛋、螺蛳、蒌蒿等美食,令人垂涎……他们对故乡的情感与这些食物联系在一起,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有故乡有,魂系便再也无法割舍。
在写作中如果能找准一种或几种饱含故乡情味的风物,那么抽象的故乡之情便易于表达了。除了风物,自然特征、文化习性、伦理道德也可以成为我们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孙犁在《乡里旧闻》中写的就是风俗,童年的故乡记忆在多年后回望,便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
总之,在表达“故乡”这一主题时,要找准承载故乡情思的载体,挖掘人与故乡的精神联系,作品才能生动有趣,意蕴丰厚。
标杆作文
所谓故乡
王超群[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年少不懂故乡。
小时候老师让写关于故乡的作文,我用稚嫩的小手握着笔,在空白方格纸第一行的中间郑重地写下“我的故乡”四个字,然后闭上眼睛,回想着那个不算繁华的小县城,咬着嘴唇在纸上写完四百字的作文。那时候的我对故乡的理解只是家乡的几座房子、几缕炊烟、几株梧桐和几个人影。我以为故乡就是家乡,就是地球上那小小的一隅。直到后来外出求学,去到一座距离故乡几百公里的城市,或是一个有12小时时差的国家,我才慢慢明白,原来故乡,并不只是一片特定的土地,或是一段清澈的光阴。现在,故乡于我,更像是一种隐秘的期盼,或是一种辽阔的心情。
汉朝人在歌里唱道:“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只是现在与故乡相隔甚远的我,即使再努力地踮着脚尖望向南方,也无法和家里父母的目光交汇在同一朵流云之上。故乡,渐渐成为我心底一处深沉的烙印。在儿时的记忆里,故乡也许是打麦场上黄色的水洼,也许是被清冽的溪流冲走的凉鞋,也许是田埂上踉跄的脚步和呜咽的风声。于是恍然发现,无论我们走了多远,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与情结都挥之不去,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故乡,这两个读来让人齿颊生暖的字眼像是心底密密麻麻的千千结,最重要的那根红线的另一端早已深深地扎根于那片熟悉的土地,牢牢地牵着远行的游子,在光阴深处低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年少不懂故乡,或许只有身在远方的游子,才能听到来自故乡的隐秘而低沉的召唤。那悠远的呼唤在飞逝的流景中余音缭绕,惹人伤怀。仿佛走過光阴的栅栏,许多久远的记忆像盛开的山茶花一样,从栅栏的缝隙里探出头来,撩拨着远行者匆忙的足迹。也许有一天,那些记忆中曾以为无法磨灭的风景都会漫漶隐去,唯有天边断鸿的孤影沉入暮色。
有人说所谓归乡,不一定是衣锦还乡,我们也可以在某个安静的时刻,回去看看路边的野花是否还开在原来的地方。经年以后,故乡也许更像一段缠绵的念想、一种辽远的心情,不受时空限制,一经唤起,便恍若回到了故乡。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名师点评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故乡,随着生命之旅的延伸,故乡在我们的心头越来越重。作者将故乡之情放在辽阔的空间里,这份情是土地、是光阴,更是记忆和期盼。从文学的长河中拾捡这一情感,品味这一情感,赋予故乡更丰富深厚的意味。结尾处化用古诗,余韵不绝。
(汪洁)
故乡,故人
吕子辉[杭州学军中学高三]
高中课堂的一次英语写作题目是“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件事”,我写了爸妈第一次提出要送我离开家到杭州读书的事。事情发生在小学五年级的春节,我们正在北京游玩。那天天气很冷,但北京的街头依然很热闹。走累了,坐在路边的长椅上休息时,爸妈问我愿不愿意到杭州读初中。我愣了一下,然后问了句“为什么”,接着眼泪便忍不住地往外进,好像提前设定好了开关一样。 没等他们回答,我便站起来往前走。他们问我为什么不愿意去,我哭着走了好久,也没理他们。看着街上的人群,挂着满脸的泪花,我只说了一句:“我不要离开家。”
但是后来,我还是离开家来到了杭州。于是,我对家的概念便摇摆在家人和家乡之间。想家的时候,我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想爸妈,还是想那个地方;是怀念有爸妈在身边的感觉,还是眷恋站在那片土地上的安心。爸妈不止一次地问过我,如果有机会,咱们全家搬到杭州好吗?我拒绝了前三次,沉默地回应了之后的无数次。有一次,他们问我为什么,我说这是我的家乡,家在这儿,我哪儿都不去。他们笑着说道:“我们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呀。”我摇摇头,说:“不一样。”
初中三年,印象很深的是每周日的下午,坐车赶回学校的场景。驶出小城的路上,一一掠过窗外那些熟悉的街道和大楼、那些晚上打完球回家路上经常光顾的便利店、那些看着脸熟打过或没打过招呼的陌生人、那些一转眼就开张了的新餐馆……每周的那几分钟,我都在见证着这座小城的变化,很惬意、很平静,没有因为要离开五天而伤感,因为我知道,再过几天我还是要回家。
上了高中,回家的机会渐渐少了。偶尔回去,在体育馆外的篮球场,遇到那些和我一起打球一起长大的熟人,那些相识多年也没说过几句话的陌生人,相隔许久,再遇见,毫不犹豫地咧嘴、招手、点头,哪怕你认为自己长高了很多,哪怕你觉得他们应该认不出你的时候,你还是会在熟悉的地方收获温暖的目光和亲切的问候。那些熟悉的脸庞、那些浓重的乡音,让你的心瞬间温暖起来。
故乡于我,有着独有的经历和体会。生在那里,长在那里,成长中有太多刻骨铭心的悲伤和欢乐都发生在那里,故乡的风景、故乡的人,故乡的一切构成了我对它的理解——一份最原始、最纯正、最真实的理解,最平凡也最亲切。正如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中所说:“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赐予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生命中的一切都深深扎在这座小小的古城,故乡赋予我情感、性格、思想和靈性。
今天的我还在异地求学。未来,不知会飘向何方。
但我知道,故乡一定是我回去的方向。
名师点评
人是构成家庭的最基本单位,同样,我们对故乡的记忆也关乎着人。作者以自己的求学地点变迁为线索,穿起读书时珍贵的回家(乡)瞬间。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便给予在外的游子无穷的慰藉,空荡荡的心也因为故乡的一个个人而变得丰盈充实。文章素朴而情深,是篇不错的考场作文。
(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