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城市客厅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也是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气氛的公共空间,它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风貌,是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引入城市客厅的概念,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和未来综合展现在项目设计的建筑形态和人文景观之中。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中心;城市客厅
1、总体布局
整个文化中心项目位于红谷滩新区,凤凰洲红谷北大道以东、闽江路以南、赣江北大道以西、濠江路以北地块,由南往北依次坐落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
省图书馆新馆呈长方形,位于地块的中部,北部为省科技馆新馆,南部为省博物馆新馆。项目建筑南北长269米,东西宽63米。紧邻城市主干道赣江北大道,有良好的疏散空间。
场址周边设施完善,临近交通道路,項目结合主要出入口布置设置社会车辆与业务用车停车场地。在总平面布置中,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条件、结合使用功能,科学合理地区分功能空间,力求做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物朝向尽量利于建筑物室内通风采光,冬季保暖,夏季防晒。在具体布局上,依据设计条件,在用地内结合省博物馆新馆、省科技馆新馆及其他建筑统筹规划。图书馆横跨地块中部路段的两侧,寓意为联系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建筑形象整体大气,诗意如画,结合城市客厅的核心理念,给市民带来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
2、设计指导思想
2.1城市设计概念“赣水源远引客来,滕阁临渚绮席开”
设计以城市规划和发展为基础,把文化中心作为“一江两岸”文化生态轴线的终端,使赣江西岸的景观通廓更为丰富完满,并与旧城区的文化中心隔江呼应,形成以赣江为中心的,构建于城市水脉之上,具有文化张力的社会文化平台。
城市客厅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也是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气氛的公共空间,它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风貌,是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引入城市客厅的概念,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和未来综合展现在项目设计的建筑形态和人文景观之中。
总平面设计把三个主体建筑由南以北布置于用地之上,与场地景观完美契合,以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分别隐喻历史、现在与未来,以沿江界面作为展示序列,反映出文化发展的路径,描述了探索知识的故事与旅程。
三大建筑共同围合出一个公共的城市空间,从公众使用、生态绿化、城市景观、历史文化四个方面出发,假赣水之便,借滕阁之势,融合地景要素,让城市客厅具有景观与功能的双重意义。强调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设置从不同方向进入空间平台的通道,使得人们易于进入,乐于停留,形成市民享受悠闲,领略美景,欣赏艺术,体验文化,品味生活美好的场所。
2.2建筑设计理念“台阁接连院厅相向”
古人以“层台累榭,临高山些;坐堂伏槛,临曲池些”形容建筑组合高下相间,错落有致、建筑群体与自然山水密切结合。本次项目建筑设计理念为“台阁接连院厅相向”,既效法古人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探求,也强调建筑形态组合的丰富性和统一性,从建筑形式上抽象出阁、台、厅、院等基本的建筑主题,融入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之中。
以滕王阁为代表的杰出建筑形象,位于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是南昌地标性建筑之一,设计抽取滕王阁的建筑形态,以其天际轮廓作为设计元素,通过形体生成和切割,形成高低错落的群体形象,与滕王阁使隔江相望,互为借景。
“观四方而高者”谓之台,设计通过引入“台”的概念,以6米高的公共平台连接各大建筑,升起的平台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既有集中广场,又有各个层次的庭院,通过坡道和垂直交通相连,丰富了游览的路线,为各种类型的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给市民可观可游的体验。平台之下同样充满活力,利用架空层引入多样性独立商业增加项目的吸引力。
院是围合的内向空间,“四水归堂”的形态来源于传统民居的院落建筑特色,同时院也是对书院文化的呼应。“院”为设计的主要元素,从两个层面引入方案设计之中:从平面布局上以不同层面院落空间,嵌入公共平台和建筑之中,院落空间具有导向性,可以把人群汇聚其中,并导入各个功能使用空间,也为人们提供交流的空间,以及休闲活动的场所:从立面形态上,以起伏的屋面形成院落群体的意向,以相同的元素统一各个建筑。
城市厅堂、共享空间,厅堂的概念从城市客厅延伸到各个建筑的室内大厅,成为联系的整体。把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作为大型社会服务机构,对公众采取友好更开放的态度,也是城市中释放能量的焦点。文化建筑群体可以积极地影响城市居民生活,从而达到市民共同参与的目的。基于这个设计意图,引入“厅”的概念,开放出文化建筑的公共空间,消融文化建筑给人的高高在上的形象,創造一个复合型的文化中心,既有常规的文化展览空间,也有围绕公共客厅的灵活空间,在非开展时段也能面向市民进行文化服务和运营。
3、建筑设计特点
本工程设计范围为一栋建筑高度为53.4m高的高层建筑,建筑层数6层,主要功能为图书馆;1层裙房,裙房建筑高度为7.2m,主要功能为报告厅。地下设一层地下室,地下室为机动车库、书库、餐厅、设备用房、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室。
本项目建筑按各类不同性质用房的使用功能分区设置,方便图书馆动区、静区和次静区等各区间的交通联系,避免相互干扰。合理设计人流、物流、信息流线,使文献、读者、工作人员等各种流线顺畅便捷、互不干扰。
3.1步行交通
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布置在东侧,在西侧设次要出入口,普通读者主要人流入口设在东侧。
图书馆的入口设在建筑首层的东西两侧位置,内部工作人员的出入口设在建筑的北侧,各空间既有相互的联系,又相互独立,避免了各种不同人流交叉。
3.2机动车交通
建筑的车行交通分为地面交通与停车及地下停车场两个部分。用地内机动车入口选择由西侧红谷北大道进入。图书馆地下停车场入口设在建筑的中间,地下可停机动车237辆。地上停车场结合环境有序布置,可停车78辆.其中30辆为大巴停车位。
3.3货物交通
货物运输流线沿东侧赣江北大道进入并由基地西侧道路直接到达南、北侧一层的专用电梯各一台,直接避开主要的人流方向。
4、立面造型设计
4.1立面设计基本原则
(1)建筑造型设计着意强调环境品质与生态意识,布局尽可能大处着手,结合有机且自然,内敛大气但彰显个性。强调整体风格高尚、典雅,注意立面的转折与高低锚落,形成富有韵律的造型立面。
(2)着力表现整个建筑外观错落有致的节奏和韵律感,从而突出体现建筑的整体美。
4.2立面设计造型手法
(1)立面设计既要注重该建筑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又要发扬江西地域文化的特色,兼收并蓄,采用现代建筑和处理方法,强调建筑的虚与实,光与影,节奏与韵律以色彩之间的变化,力求创造一个既现代又简洁明快的建筑风格。
(2)本项目建筑造型力求整体立面简洁大方,体型丰富,又表达文化内涵。细部构件的设计吸取了西方建筑的典雅和庄重,融合了中国传统符号,体现出稳重、大气、经久耐看。
(3)简洁庄严的整体效果与精巧细致的细部统一完美的结合,给人震撼的同时又惊叹于精巧的细部,简约而不简单。
结语:
文化建筑综合体是城市中的重要节点,它可以在城市空间中形成紧密联系的、开敞的、复合的共享空间。同时,图书馆作为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浓缩凝聚城市文化记忆的关键单元与重要节点。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有着明显的整体集约化倾向,复合多重文化功能,在城市高度密集、有限的土地空间内形成整体的主题空间模式,并以比较集约的手段将城市文化加以合理表达。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中心;城市客厅
1、总体布局
整个文化中心项目位于红谷滩新区,凤凰洲红谷北大道以东、闽江路以南、赣江北大道以西、濠江路以北地块,由南往北依次坐落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
省图书馆新馆呈长方形,位于地块的中部,北部为省科技馆新馆,南部为省博物馆新馆。项目建筑南北长269米,东西宽63米。紧邻城市主干道赣江北大道,有良好的疏散空间。
场址周边设施完善,临近交通道路,項目结合主要出入口布置设置社会车辆与业务用车停车场地。在总平面布置中,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条件、结合使用功能,科学合理地区分功能空间,力求做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物朝向尽量利于建筑物室内通风采光,冬季保暖,夏季防晒。在具体布局上,依据设计条件,在用地内结合省博物馆新馆、省科技馆新馆及其他建筑统筹规划。图书馆横跨地块中部路段的两侧,寓意为联系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建筑形象整体大气,诗意如画,结合城市客厅的核心理念,给市民带来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
2、设计指导思想
2.1城市设计概念“赣水源远引客来,滕阁临渚绮席开”
设计以城市规划和发展为基础,把文化中心作为“一江两岸”文化生态轴线的终端,使赣江西岸的景观通廓更为丰富完满,并与旧城区的文化中心隔江呼应,形成以赣江为中心的,构建于城市水脉之上,具有文化张力的社会文化平台。
城市客厅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也是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气氛的公共空间,它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风貌,是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引入城市客厅的概念,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和未来综合展现在项目设计的建筑形态和人文景观之中。
总平面设计把三个主体建筑由南以北布置于用地之上,与场地景观完美契合,以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分别隐喻历史、现在与未来,以沿江界面作为展示序列,反映出文化发展的路径,描述了探索知识的故事与旅程。
三大建筑共同围合出一个公共的城市空间,从公众使用、生态绿化、城市景观、历史文化四个方面出发,假赣水之便,借滕阁之势,融合地景要素,让城市客厅具有景观与功能的双重意义。强调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设置从不同方向进入空间平台的通道,使得人们易于进入,乐于停留,形成市民享受悠闲,领略美景,欣赏艺术,体验文化,品味生活美好的场所。
2.2建筑设计理念“台阁接连院厅相向”
古人以“层台累榭,临高山些;坐堂伏槛,临曲池些”形容建筑组合高下相间,错落有致、建筑群体与自然山水密切结合。本次项目建筑设计理念为“台阁接连院厅相向”,既效法古人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探求,也强调建筑形态组合的丰富性和统一性,从建筑形式上抽象出阁、台、厅、院等基本的建筑主题,融入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之中。
以滕王阁为代表的杰出建筑形象,位于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是南昌地标性建筑之一,设计抽取滕王阁的建筑形态,以其天际轮廓作为设计元素,通过形体生成和切割,形成高低错落的群体形象,与滕王阁使隔江相望,互为借景。
“观四方而高者”谓之台,设计通过引入“台”的概念,以6米高的公共平台连接各大建筑,升起的平台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既有集中广场,又有各个层次的庭院,通过坡道和垂直交通相连,丰富了游览的路线,为各种类型的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给市民可观可游的体验。平台之下同样充满活力,利用架空层引入多样性独立商业增加项目的吸引力。
院是围合的内向空间,“四水归堂”的形态来源于传统民居的院落建筑特色,同时院也是对书院文化的呼应。“院”为设计的主要元素,从两个层面引入方案设计之中:从平面布局上以不同层面院落空间,嵌入公共平台和建筑之中,院落空间具有导向性,可以把人群汇聚其中,并导入各个功能使用空间,也为人们提供交流的空间,以及休闲活动的场所:从立面形态上,以起伏的屋面形成院落群体的意向,以相同的元素统一各个建筑。
城市厅堂、共享空间,厅堂的概念从城市客厅延伸到各个建筑的室内大厅,成为联系的整体。把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作为大型社会服务机构,对公众采取友好更开放的态度,也是城市中释放能量的焦点。文化建筑群体可以积极地影响城市居民生活,从而达到市民共同参与的目的。基于这个设计意图,引入“厅”的概念,开放出文化建筑的公共空间,消融文化建筑给人的高高在上的形象,創造一个复合型的文化中心,既有常规的文化展览空间,也有围绕公共客厅的灵活空间,在非开展时段也能面向市民进行文化服务和运营。
3、建筑设计特点
本工程设计范围为一栋建筑高度为53.4m高的高层建筑,建筑层数6层,主要功能为图书馆;1层裙房,裙房建筑高度为7.2m,主要功能为报告厅。地下设一层地下室,地下室为机动车库、书库、餐厅、设备用房、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室。
本项目建筑按各类不同性质用房的使用功能分区设置,方便图书馆动区、静区和次静区等各区间的交通联系,避免相互干扰。合理设计人流、物流、信息流线,使文献、读者、工作人员等各种流线顺畅便捷、互不干扰。
3.1步行交通
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布置在东侧,在西侧设次要出入口,普通读者主要人流入口设在东侧。
图书馆的入口设在建筑首层的东西两侧位置,内部工作人员的出入口设在建筑的北侧,各空间既有相互的联系,又相互独立,避免了各种不同人流交叉。
3.2机动车交通
建筑的车行交通分为地面交通与停车及地下停车场两个部分。用地内机动车入口选择由西侧红谷北大道进入。图书馆地下停车场入口设在建筑的中间,地下可停机动车237辆。地上停车场结合环境有序布置,可停车78辆.其中30辆为大巴停车位。
3.3货物交通
货物运输流线沿东侧赣江北大道进入并由基地西侧道路直接到达南、北侧一层的专用电梯各一台,直接避开主要的人流方向。
4、立面造型设计
4.1立面设计基本原则
(1)建筑造型设计着意强调环境品质与生态意识,布局尽可能大处着手,结合有机且自然,内敛大气但彰显个性。强调整体风格高尚、典雅,注意立面的转折与高低锚落,形成富有韵律的造型立面。
(2)着力表现整个建筑外观错落有致的节奏和韵律感,从而突出体现建筑的整体美。
4.2立面设计造型手法
(1)立面设计既要注重该建筑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又要发扬江西地域文化的特色,兼收并蓄,采用现代建筑和处理方法,强调建筑的虚与实,光与影,节奏与韵律以色彩之间的变化,力求创造一个既现代又简洁明快的建筑风格。
(2)本项目建筑造型力求整体立面简洁大方,体型丰富,又表达文化内涵。细部构件的设计吸取了西方建筑的典雅和庄重,融合了中国传统符号,体现出稳重、大气、经久耐看。
(3)简洁庄严的整体效果与精巧细致的细部统一完美的结合,给人震撼的同时又惊叹于精巧的细部,简约而不简单。
结语:
文化建筑综合体是城市中的重要节点,它可以在城市空间中形成紧密联系的、开敞的、复合的共享空间。同时,图书馆作为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浓缩凝聚城市文化记忆的关键单元与重要节点。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有着明显的整体集约化倾向,复合多重文化功能,在城市高度密集、有限的土地空间内形成整体的主题空间模式,并以比较集约的手段将城市文化加以合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