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和特长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便进行分层教学,仍然存在不足。所以,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动态的“弹性提升”,即根据当堂课学生的临场发挥随时变更任务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教学模式。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弹性提升
一、“弹性提升教学法”概述
“弹性提升教学法”是在“分层教学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运动技能和体能。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进行分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随时进行动态的“弹性分层”,并再次设定相应的目标任务,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种类的学习目的、学习进度和练习密度。
二、“弹性提升教学法”实施流程
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分层
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把学生大体分为三类。A类:身体素质好,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的学生。对这类学生要提出高要求,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水平。B类:身体素质一般,性格内向,运动欲望弱。对这类学生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进动作,争取优秀。C类:身体素质低,性格孤僻,对运动反感,多数是肥胖学生和特例学生。对这类学生要帮助他们不断树立信心,促使其完成练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提高身体素质的计划。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各自目标的完成情况,在教学安排上适当调整学生的分类层次。对进步快、完成效果好的学生提升分类层次,对不能达到预定目标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分类层次。教师要灵活掌握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2.课堂设计有层次,利用分层练习“弹性提升”
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分层练习中,教师不是强制要求某一层学生做到相应的练习,而是设立学习的“阶梯”,为学生提供进步平台,激励学生在完成本层次目标的同时,有意识地选择更高一层的目标,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认可自己,树立自信。
例如,利用“弹性提升教学法”对“立定跳远”教学分层设计:首先在场地上画两条相距10米的线作为“小河”。然后在“河水”中画上远近不一的若干“荷叶”图案。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路线,通过跳“荷叶”到对岸。在不断地自我挑战的过程中,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立定跳远的水平。在提升上:A类学生可以增加速度性练习,为助跑跳远打下基础;B类学生可以进行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性练习,如深蹲、两头翘、仰卧起坐等,提高他们的体能;C类学生需要强化训练,在体力可承受的范围内安排慢跑、仰卧起坐等可消耗热能的练习,以起到减肥和增强体能的目的。
3.反馈评价
教学效果要及时反馈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師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完成程度,做出相应的练习调整。某个练习内容上的希望生可能是另一个内容上的优秀生。因此,教师要根据练习内容的不同,对在一节中分类的学生做相应的变动,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随时动态地调整学生分类。
4.分层次考核
由于进行分层次教学后,各层次之间差异悬殊,在同一标准和内容上难以均衡地进行评价。为此,应对考核内容和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内容上,高层次学生适当增加难度,而低层次的适当降低难度。标准上,第一层次70分及格,第二层次65分及格,第三层次55分及格。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练习,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三、结论
对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在同一测试标准下进行比较,测试周期为一学年。但是,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在同一学年中前后两个学期的差异很大,所以用同一标准是不科学的,必须用前后两个年级的测试标准来衡量。结果发现,通过“弹性提升教学法”教学,实验班学生及格率均高于普通班学生,实验班提高幅度较大,而普通班出现下滑现象。实验证明,实施“弹性提升”教学,有助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更好、更多地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也有助于身体素质偏差的学生增强体质。
总之,采用“弹性提升教学法”模式,不只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还激发了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赵翠莲.浅谈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的身体健康[J].赤峰学院学报,2007,23(5):92-93.
[2]彭蕾.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39-40.
[3]崔晓波,李成明.我国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研究综述[J].长沙铁道学院报,2010,11(3):130-132.
[4]展水泓.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校本研究,2008(11):7-8.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弹性提升
一、“弹性提升教学法”概述
“弹性提升教学法”是在“分层教学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运动技能和体能。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进行分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随时进行动态的“弹性分层”,并再次设定相应的目标任务,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种类的学习目的、学习进度和练习密度。
二、“弹性提升教学法”实施流程
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分层
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把学生大体分为三类。A类:身体素质好,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的学生。对这类学生要提出高要求,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水平。B类:身体素质一般,性格内向,运动欲望弱。对这类学生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进动作,争取优秀。C类:身体素质低,性格孤僻,对运动反感,多数是肥胖学生和特例学生。对这类学生要帮助他们不断树立信心,促使其完成练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提高身体素质的计划。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各自目标的完成情况,在教学安排上适当调整学生的分类层次。对进步快、完成效果好的学生提升分类层次,对不能达到预定目标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分类层次。教师要灵活掌握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2.课堂设计有层次,利用分层练习“弹性提升”
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分层练习中,教师不是强制要求某一层学生做到相应的练习,而是设立学习的“阶梯”,为学生提供进步平台,激励学生在完成本层次目标的同时,有意识地选择更高一层的目标,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认可自己,树立自信。
例如,利用“弹性提升教学法”对“立定跳远”教学分层设计:首先在场地上画两条相距10米的线作为“小河”。然后在“河水”中画上远近不一的若干“荷叶”图案。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路线,通过跳“荷叶”到对岸。在不断地自我挑战的过程中,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立定跳远的水平。在提升上:A类学生可以增加速度性练习,为助跑跳远打下基础;B类学生可以进行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性练习,如深蹲、两头翘、仰卧起坐等,提高他们的体能;C类学生需要强化训练,在体力可承受的范围内安排慢跑、仰卧起坐等可消耗热能的练习,以起到减肥和增强体能的目的。
3.反馈评价
教学效果要及时反馈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師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完成程度,做出相应的练习调整。某个练习内容上的希望生可能是另一个内容上的优秀生。因此,教师要根据练习内容的不同,对在一节中分类的学生做相应的变动,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随时动态地调整学生分类。
4.分层次考核
由于进行分层次教学后,各层次之间差异悬殊,在同一标准和内容上难以均衡地进行评价。为此,应对考核内容和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内容上,高层次学生适当增加难度,而低层次的适当降低难度。标准上,第一层次70分及格,第二层次65分及格,第三层次55分及格。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练习,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三、结论
对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在同一测试标准下进行比较,测试周期为一学年。但是,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在同一学年中前后两个学期的差异很大,所以用同一标准是不科学的,必须用前后两个年级的测试标准来衡量。结果发现,通过“弹性提升教学法”教学,实验班学生及格率均高于普通班学生,实验班提高幅度较大,而普通班出现下滑现象。实验证明,实施“弹性提升”教学,有助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更好、更多地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也有助于身体素质偏差的学生增强体质。
总之,采用“弹性提升教学法”模式,不只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还激发了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赵翠莲.浅谈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的身体健康[J].赤峰学院学报,2007,23(5):92-93.
[2]彭蕾.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39-40.
[3]崔晓波,李成明.我国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研究综述[J].长沙铁道学院报,2010,11(3):130-132.
[4]展水泓.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校本研究,2008(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