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属性与课程话语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_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是集多种属性于一身的复杂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理念均是基于不同课程属性的课程话语,课程本质的经验属性与课程目的的实践属性必然要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与教学交往,而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则分别是課程实践的过程属性与课程功能的文化属性的反映。
  关键词:课程属性;经验;实践;过程;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94-02
  从20世纪初期课程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对课程内涵的界说一直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学者们以课程的根本属性、目的、功能、构成和实施等为出发点,提出了“经验说”、“文化说”、“过程说”、“实践说”等多种对课程内涵的理解与诠释。其实,这些偏执一隅的说法都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课程的某种属性,课程是集多种属性于一身的复杂体。课程的多种属性必然产生与之相对的多种课程话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对话与交往、校本课程开发等,无不是反映课程属性的课程话语。
  一、课程本质的经验属性与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课程本质的经验属性得到了大多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杜威把课程从本质上归结为“儿童的经验”,并提出了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作用两个原则,认为“连续性和交互作用彼此积极生动的结合是衡量经验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标准”;[1]拉尔夫·泰勒将课程视为适合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这些学习经验包括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等;我国学者靳玉乐将课程定义为“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2]课程本质的经验属性是由其指向学生发展的这个根本目标决定的,学生要获得发展,就必须首先接受已有的人类经验,进而不断形成和完善自身的经验结构,而课程正是人类经验的集结体,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皆是如此。其实,动态生成的课程归根到底还是经验。
  经验的价值在课程领域得到肯定之后,人们又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经验才有利于学生达成教育目标呢?为此,拉尔夫·泰勒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基本原则,其首要原则便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3]毫无疑问,泰勒将学习经验的选择直接指向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他认为,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兴趣和生活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通过安排环境和构建情境向学生提供教育经验。
  二、课程目的的实践属性与教学交往
  课程研制与实施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客观的知识,还是使学生获得对世界的理解,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是泰勒主导的指向“技术兴趣”的课程范式,一是施瓦布提出的指向“实践兴趣”的课程范式,前者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后者则追求对意义的一致性的理解。美国课程学者舒伯特指出,“实践的课程探究的目的指向于教育情境中能力的提高和行为的德性化与效率化,而不是为了生成普遍的、可出版的知识。”[4]笔者认为,实践的课程范式更能体现课程目的的根本属性,课程实施的目的正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其生存的环境,并最终适应和改造这个环境。
  课程目的的实践属性使得师生主体性的共同彰显成为必然,在实践的课程范式视野中,教师和学生被看作课程的有机构成,他们同为课程意义的创造者,施瓦布甚至提出“教师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课程意义的解释者,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求与教师视阈的一致性理解,正是在理解中,主体与客体发生了关联,理解本身既形成了解释者的视阈,也支配着本文意义的显现,理解者获得了对本文意义的创造性说明,本文也从一种无意义的文字符号重新获得了意义之规定。
  对话是教学交往的具体体现形式,迦达默尔称之为“理解的模式”。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有三种形式:一是学生与客体之间的对话,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世界,使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发生联系,进而改造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二是学生与自己的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客体的对话“学习者建构客体的意义,构筑同世界的关系,同时,通过自我内在的对话,改造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关系,重建自己的内部经验”。[5]三是学生与他人的对话,包括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群体的对话。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这种对话的学习实践能够达到“重建世界、重建自身与重建伙伴”的效果。
  三、课程实践的过程属性与研究性学习
  课程实践的性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课程实践被视为一种静态的客观存在,课程被窄化为教科书,教师的作用只是把教科书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学生的任务也只是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这种课程实践奉行“知识即真理”的教育信条,它有三层含义:一是真理是不容质疑的,学生只能接受和解读真理;二是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由学生发现;三是验证与记忆成为学生习得知识的主要方式。这种课程实践背离了其本真状态,是基于本质主义的课程实践观的反映,那么,课程实践的本真状态究竟是什么呢?英国学者斯坦豪斯认为课程实践是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高级学习者”的角色,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共同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从课程的层次来看,课程实践也具有过程属性。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划分,课程存在理念层面的理想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层面的正式课程,教师层面的领悟课程,教学层面的运作课程和学生层面的体验课程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之间既呈现相对独立静止的课程形态,也表现为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存在,可见,课程实践的过程属性就是其本真状态。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理念之一,研究性学习更是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活动,而学生主体性也只有在其认识过程中产生的,诚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言:在认识的过程现实发生之前,无所谓主体和客体之分,主体和客体是在实际存在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对客体的认识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6]因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获得了课程体验,昭示了其主体性的存在。   四、课程功能的文化属性与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的文化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课程本体的文化属性。英国学者劳顿将课程定义为“对文化的选择”,并指出这种文化选择必须是充分的,必须包括社会政治系统、经济系统、交流系统、理性系统、技术系统、道德系统、信仰系统、美学系统和成熟系统九种文化子系统。[4]在劳顿眼里,课程是社会文化的浓缩,换言之,课程即文化。二是课程功能的文化属性,这是从课程存在价值的角度而言的。课程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中介,其功能在于传承社会文化,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课程主体的文化属性只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性分析,实际上,课程的文化属性主要表现在课程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功能上。
  知识作为课程构成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功能的文化属性得以展现的载体。在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就有价值”之后,迈克尔·阿普尔提出了“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个令我们深思的问题,他认为,这些合法的课程知识其实是“官方知识”,这种知识代表着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集团的利益,那种认为学校课程传授的是中立性的知识的观念是幼稚的。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长期盘踞在我国课程知识大厦之巅的是西方文明的结晶——科学。诚然,被斯宾塞称之为最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具有巨大的力量和魅力,但问题是,高高在上的科学知识将我们的民族文化知识牢牢地压在了金字塔的最底端,使我们的学生忘记了民族文化知识的存在,以至于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不得不强调要加强写字教学,甚至有人呼吁成立专门学习儒家学说的古典学校。因而,如何合理地处理科学知识与民族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得益彰,成为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校本课程开发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其表层意义体现为课程权力的下放,即将以往统一于国家的课程开发权力下放至学校,赋权于教师,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层意义则体现为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深入挖掘与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艺术文化等;二是深入挖掘与开发少数民族文化,避免汉民族文化在课程领域的一统天下的局面;三是深入挖掘与开发存在于学生生活世界里的经验文化,如礼仪文化、社交文化等,这些经验文化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校本课程开发使得课程内容的构成更加丰富、生动,更加具有实效性,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简言之,校本课程是我们自己的知识。
  參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2.
  [2]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5.
  [3][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1.
  [4]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36,445-449.
  [5][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9.
  [6]杨富斌.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3,(4):75-82.
其他文献
摘要:回顾总结西安交通大学留学生呼吸病学课堂教学经验,提出教师应注意改进的问题:提高英语交流及授课能力,充分课前准备,精选课堂教学内容;重视课堂教学过程,提倡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掌控课堂教学节奏,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等。切实提高医学留学生课堂教学质量是培养优秀留学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留学生;呼吸病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
摘要:本文以塔里木大学为例通过分析英语专业民汉学生的毕业论文发现:毕业论文结构松散且欠完整;论文选题不均衡分布;写作风格不正式;忽视写作方法和技巧;文献资料的编写与引用不正确。其影响因素主要有论文写作指导与监督不力;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有限;学生英语水平有限、且写作态度消极;写作策略运用不恰当;论文写作投入精力不够、文字编辑能力不够熟练。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
摘要:幼儿在生活中面临很多有关自身安全的问题,如何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成为幼儿安全教育的关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让幼儿有初步的安全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教师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调查通过问卷及访谈方式,在交通、着装、饮食
摘要:以动画制作流程为引导的学期课程设计是按照动画的一般性制作方法及步骤规划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设计。这样的学期课程规划有助于学生理解动画的创作方法,实际参与动画创作与制作的各个流程,从而加强了教学效果。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合作互动性、实践作品产出上都有了明显提升。  关键词:无纸动画制作;课程设计;学期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通过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文章在教学内容、辅导答疑、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文化素养以及延续数学课堂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50-02  一、引言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
摘要:本文作者以扬州市老年空巢家庭状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扬州市空巢老人养老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改变,空巢家庭已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通过调查和大量文献资料表明,居家养老能够寻求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平衡,我们力求构建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以解决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养老
摘要:现阶段,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备受关注,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各学者专家研究的热点,本文以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为切入点,分析了素质拓展训练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拓展实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酒店管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69-02  一、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发端于政治学专业,直至现在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学专业特征,这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内容与培养目标之间呈现较大差异。本文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应在管理学和政治学之间探寻出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径,既要直面我国行政价值未取得共识的显示,又要以现实公共管理问题为导向,实现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行政管理;政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摘要:目的:了解2012~2013两届已毕业护生的工作状况以及其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并为在校护生树立合理工作预期提供了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理工作配套设施满意度最高达到90.5%,其他满意度因素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培训晋升、亲属支持、导师指导、医护关系、职业发展前景、护士关系、工作成就感、个人可支配时间、护理工作内容、护士在医院中地位、护患关系、薪酬待遇、工作压力、
摘要:本文在教学实践和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探寻了以社会调查为主线的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互相配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从实践教学的理念性前提和结构性前提,形式、方法、组织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初步构建了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文科;实践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