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中,美的教育可以起到开发智力、道德感化、人生导向等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善于运用美的法则,创造美的环境、展现美的人格、追求美的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审美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环境美 人格美 方法美
审美教育是一种易于普及,易于为人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开辟思想政治工作多样化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的功能。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我们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功能,把审美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审美教育及美的法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所谓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致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黑格尔曾精辟地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因此,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开发智力的作用:学生个体通过审美修养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才干,更有学习能力。②道德感化的作用:运用美的法则来使人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美感染,使人自不自觉地变得高尚起来,起到道德感化的作用。③人生导向的作用:审美修养是从多方面发展人生价值的过程,从而使人更加珍惜和热爱人生,生活之路也就会更加宽广。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审美教育
(1)创造环境美:“环境美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叉点,它关系到人的生存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美。环境美以稳定的影响方式陶冶人们的心灵。环境美的创造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环境影响人,造就人,美好的环境对人的美好心灵、美好品德有着熏陶和感染作用。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影响。美化校园自然环境,一是可以使学生怡情悦目、精神振奋,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二是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要通过师生的劳动创造和保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美化校园的社会环境诸如宽松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更大的影响力。
(2)展现人格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人格美,就应从四个方面努力:第一,培养与教育使命相适应的思想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和埋头苦干建功立业的思想;要摆正利益观,耐得住清苦,严于律已,品行端正,做一个有德之士;要以身作则,为人先行。第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理论素质是道德认识和气质涵养的基础。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兴趣广泛,情操高尚。第三,具有良好的能力结构,如调查研究、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等等,能够把丰富的知识自觉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第四,风趣幽默,刚柔相济。同一件事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就不同;同样,不同的人和事,用同一方式处理,也会把事情弄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处理学生的具体问题时,要有热情、有策略、有分寸、有弹性,特别要因人因事而宜,语言要风趣幽默,在谈笑中使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
(3)追求方法美:①注重情感激励。美的东西往往把不可言状的情感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人在想象中体会到情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高层次上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必须采用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用美的语言体现“情”,做到入情、入理、动心,做到情真理切,理在情中,真正使学生心悦诚服,激起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热情、信心和力量。②利用活动熏陶。高校一定要结合大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多方位发展及反对空谈的心理特点,注重采用情趣转移、寓教于乐的熏陶式教育把教育内容艺术化、文学化,使学生在各种轻松、愉快、高雅、富有艺术性的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升华,达到调节精神,增长知识,沟通情感,提高觉悟的目的。③增加科技含量。运用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完善和丰富工作的体系和内容,把先进的科技手段引进工作领域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④抓好典型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的树立要有时代感,在改革大潮汹涌澎湃的21世纪,英雄辈出,只要做有心人,到处都可以找到鼓舞人的榜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选树学生关心的热点典型,要善于发现那些有时代风采,有导向作用的典型。由于典型是以生动的形象打动人,因而往往能收到单纯的理论教育难以收到的效果。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爱美,也总是乐于接受美的事物或观念。与人的爱美特性相适应,高样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地引導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975
2 丁光熏文集.北京:译林出版社,1998
3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鲁迅全集.7.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 列宁全集20.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7 张松泉.美学简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关键词 审美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环境美 人格美 方法美
审美教育是一种易于普及,易于为人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开辟思想政治工作多样化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的功能。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我们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功能,把审美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审美教育及美的法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所谓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致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黑格尔曾精辟地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因此,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开发智力的作用:学生个体通过审美修养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才干,更有学习能力。②道德感化的作用:运用美的法则来使人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美感染,使人自不自觉地变得高尚起来,起到道德感化的作用。③人生导向的作用:审美修养是从多方面发展人生价值的过程,从而使人更加珍惜和热爱人生,生活之路也就会更加宽广。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审美教育
(1)创造环境美:“环境美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叉点,它关系到人的生存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美。环境美以稳定的影响方式陶冶人们的心灵。环境美的创造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环境影响人,造就人,美好的环境对人的美好心灵、美好品德有着熏陶和感染作用。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影响。美化校园自然环境,一是可以使学生怡情悦目、精神振奋,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二是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要通过师生的劳动创造和保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美化校园的社会环境诸如宽松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更大的影响力。
(2)展现人格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人格美,就应从四个方面努力:第一,培养与教育使命相适应的思想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和埋头苦干建功立业的思想;要摆正利益观,耐得住清苦,严于律已,品行端正,做一个有德之士;要以身作则,为人先行。第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理论素质是道德认识和气质涵养的基础。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兴趣广泛,情操高尚。第三,具有良好的能力结构,如调查研究、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等等,能够把丰富的知识自觉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第四,风趣幽默,刚柔相济。同一件事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就不同;同样,不同的人和事,用同一方式处理,也会把事情弄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处理学生的具体问题时,要有热情、有策略、有分寸、有弹性,特别要因人因事而宜,语言要风趣幽默,在谈笑中使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
(3)追求方法美:①注重情感激励。美的东西往往把不可言状的情感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人在想象中体会到情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高层次上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必须采用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用美的语言体现“情”,做到入情、入理、动心,做到情真理切,理在情中,真正使学生心悦诚服,激起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热情、信心和力量。②利用活动熏陶。高校一定要结合大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多方位发展及反对空谈的心理特点,注重采用情趣转移、寓教于乐的熏陶式教育把教育内容艺术化、文学化,使学生在各种轻松、愉快、高雅、富有艺术性的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升华,达到调节精神,增长知识,沟通情感,提高觉悟的目的。③增加科技含量。运用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完善和丰富工作的体系和内容,把先进的科技手段引进工作领域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④抓好典型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的树立要有时代感,在改革大潮汹涌澎湃的21世纪,英雄辈出,只要做有心人,到处都可以找到鼓舞人的榜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选树学生关心的热点典型,要善于发现那些有时代风采,有导向作用的典型。由于典型是以生动的形象打动人,因而往往能收到单纯的理论教育难以收到的效果。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爱美,也总是乐于接受美的事物或观念。与人的爱美特性相适应,高样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地引導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975
2 丁光熏文集.北京:译林出版社,1998
3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鲁迅全集.7.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 列宁全集20.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7 张松泉.美学简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