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109-02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曾经说,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力却没有道德欲望。”化学课堂上还只一味地讲些化学题目,背几个化学方程式、化学原理,化解不了学生内心的困惑甚至是恐惧,也无法让那些自认为懒的学生动起来,根本无法解决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面对这些现实时候,只有去寻找积极有效的办法,创设出新的课堂情境,以人文的关怀,才能把学生的“心”带回教室。
一、体验科学探究中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化学课堂进行人文教育,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引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自己获取知识的历程。在实验探究教学中精心准备、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优良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与外界条件的关系,体现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化学反应原理在化学实验中一次次被验证或修正,说明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像沉淀、溶解,氧化、还原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存在以及矛盾的对立统一。金刚石的璀璨夺目、水晶的玲珑剔透、金属的天然光泽等,这是外在美与内在结构美完美的统一。在实验探究式教学中我们会收获很多很多,还有课堂中偶然生成的,教师抓住这瞬间的美妙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人性的光辉和创造的启发。当然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努力挖掘其隐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并将它们写进教案, 融进教学,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会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和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逐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分析事物,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培养绿色化学精神与现代公民意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已合成各种化学物质1000多万种,每年新登记注册投放市场的约1000种。这些化学品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生产力、消灭虫害、减少疾病、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生产、运输、使用、废弃等过程中不免引起污染。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生态危机问题,为此,西方的媒体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化学恐惧症”。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此积极倡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提倡文明适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把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意识。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主要的内容有: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吸纳,实现“零排放”;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电解质溶液”一节时,可以提醒学生想想身边的很多“pH”的问题。监测“洗衣机排水的pH"会发现全自动洗衣机的弱点:漂洗时不论衣服多少,漂洗的次数一样,用水量也没有变化,漂洗的清洁度却不一样。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做深入的思考。试想“洗衣机pH‘眼睛’自动控水”怎样做?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习“原电池和化学电源”一节时,可以号召学生收集一些废旧化学电源进行探究,找出不同种类的化学电源可能引起的不同污染,如何进行回收利用,查阅资料写出认识和感想等等。在教学中,时时刻刻提醒学生绿色化学理念,使学生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当然在教学中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充分理解化学知识的开放性思想
教师还可以利用化学知识的开放性,在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介绍科学发展的新信息、新成就,开阔同学们的视野,使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颖性。如讲到氯气做自来水消毒剂时,介绍国外已从氯气消毒的水中鉴定出微量的多种致癌物质,不久的将来,世界环保联盟将全面禁止自来水中加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消毒剂ClO2;讲到碱金属时,联系“神州五号”飞船,介绍飞船供氧剂的选择情况以及LiOH在飞船中的重要应用;讲到糖类时,告诉同学们过多食用蔗糖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副作用,介绍国外正流行的无糖食品等。通过这些新信息的介绍,既能给学生一些创造的启发,又能使他们深刻体会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与化学息息相关,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激励他们为社会发展、为人类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要充分利用好化学发展史
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化学发展史,走进化学家的人文世界,我们会发现这里有更多的人文素材,化学家们信仰科学,追求真理、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报国之心。谈到居里夫人,人们首先会想到她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卓越成就,但爱因斯坦盛赞的却是她伟大的精神,“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會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可见人文精神对于人类未来的巨大价值。因此让化学史走进化学课堂,向同学们展现其中的真、善、美,可以诱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内在的道德观念,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巨大的激励作用。李比希一时大意与溴的发现失之交臂,舍勒、普利斯特利以及拉瓦锡发现氧气的不同态度;诺贝尔为研究炸药不惧危险;氟的制备历时80多年,严重损害了几位科学家的健康,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这些事迹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与艰辛,又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侯德榜先生国难当头毅然回国研制成功“侯氏制碱法”;玻尔巧妙的将奖杯藏匿起来;哈伯由于轻信法西斯所谓的“爱国主义”而首次把氯气应用于战争,晚年幡然悔悟,成为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他们的巍然气概和高尚情操又怎能不激起我们胸中的爱国热情呢?无论是化学家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形式美还是他们心灵折射出的内在美,都让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奇妙和人性的光辉。
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离的,它是构成化学课堂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的结合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化学人文课堂创设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积极的人文课堂情境不仅影响的是学生,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对教师本人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给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也是自己受激励、增长知识、净化心灵的智慧之旅。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曾经说,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力却没有道德欲望。”化学课堂上还只一味地讲些化学题目,背几个化学方程式、化学原理,化解不了学生内心的困惑甚至是恐惧,也无法让那些自认为懒的学生动起来,根本无法解决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面对这些现实时候,只有去寻找积极有效的办法,创设出新的课堂情境,以人文的关怀,才能把学生的“心”带回教室。
一、体验科学探究中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化学课堂进行人文教育,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引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自己获取知识的历程。在实验探究教学中精心准备、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优良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与外界条件的关系,体现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化学反应原理在化学实验中一次次被验证或修正,说明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像沉淀、溶解,氧化、还原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存在以及矛盾的对立统一。金刚石的璀璨夺目、水晶的玲珑剔透、金属的天然光泽等,这是外在美与内在结构美完美的统一。在实验探究式教学中我们会收获很多很多,还有课堂中偶然生成的,教师抓住这瞬间的美妙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人性的光辉和创造的启发。当然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努力挖掘其隐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并将它们写进教案, 融进教学,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会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和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逐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分析事物,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培养绿色化学精神与现代公民意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已合成各种化学物质1000多万种,每年新登记注册投放市场的约1000种。这些化学品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生产力、消灭虫害、减少疾病、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生产、运输、使用、废弃等过程中不免引起污染。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生态危机问题,为此,西方的媒体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化学恐惧症”。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此积极倡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提倡文明适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把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意识。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主要的内容有: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吸纳,实现“零排放”;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电解质溶液”一节时,可以提醒学生想想身边的很多“pH”的问题。监测“洗衣机排水的pH"会发现全自动洗衣机的弱点:漂洗时不论衣服多少,漂洗的次数一样,用水量也没有变化,漂洗的清洁度却不一样。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做深入的思考。试想“洗衣机pH‘眼睛’自动控水”怎样做?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习“原电池和化学电源”一节时,可以号召学生收集一些废旧化学电源进行探究,找出不同种类的化学电源可能引起的不同污染,如何进行回收利用,查阅资料写出认识和感想等等。在教学中,时时刻刻提醒学生绿色化学理念,使学生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当然在教学中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充分理解化学知识的开放性思想
教师还可以利用化学知识的开放性,在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介绍科学发展的新信息、新成就,开阔同学们的视野,使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颖性。如讲到氯气做自来水消毒剂时,介绍国外已从氯气消毒的水中鉴定出微量的多种致癌物质,不久的将来,世界环保联盟将全面禁止自来水中加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消毒剂ClO2;讲到碱金属时,联系“神州五号”飞船,介绍飞船供氧剂的选择情况以及LiOH在飞船中的重要应用;讲到糖类时,告诉同学们过多食用蔗糖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副作用,介绍国外正流行的无糖食品等。通过这些新信息的介绍,既能给学生一些创造的启发,又能使他们深刻体会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与化学息息相关,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激励他们为社会发展、为人类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要充分利用好化学发展史
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化学发展史,走进化学家的人文世界,我们会发现这里有更多的人文素材,化学家们信仰科学,追求真理、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报国之心。谈到居里夫人,人们首先会想到她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卓越成就,但爱因斯坦盛赞的却是她伟大的精神,“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會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可见人文精神对于人类未来的巨大价值。因此让化学史走进化学课堂,向同学们展现其中的真、善、美,可以诱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内在的道德观念,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巨大的激励作用。李比希一时大意与溴的发现失之交臂,舍勒、普利斯特利以及拉瓦锡发现氧气的不同态度;诺贝尔为研究炸药不惧危险;氟的制备历时80多年,严重损害了几位科学家的健康,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这些事迹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与艰辛,又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侯德榜先生国难当头毅然回国研制成功“侯氏制碱法”;玻尔巧妙的将奖杯藏匿起来;哈伯由于轻信法西斯所谓的“爱国主义”而首次把氯气应用于战争,晚年幡然悔悟,成为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他们的巍然气概和高尚情操又怎能不激起我们胸中的爱国热情呢?无论是化学家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形式美还是他们心灵折射出的内在美,都让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奇妙和人性的光辉。
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离的,它是构成化学课堂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的结合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化学人文课堂创设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积极的人文课堂情境不仅影响的是学生,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对教师本人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给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也是自己受激励、增长知识、净化心灵的智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