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数个这样的周末,构成伊顿毕业生心中恒远的留恋。在这样一种人文关怀下,伊顿孩子产生浓厚的伊顿亲情,也就不难理解了。当这种校友亲情,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底蕴,势必就会发酵,就会孵化,就会茁壮成长,就会茂盛,就会一代代地传承,并且蔚为大观。
中国学校,最让人神往的是春晖中学,可惜,大师远去,春晖不再。世界中学,我独尊英国伊顿公学,特立独行,如一坚守。
伊顿有很多石破天惊的做法,能够给我们的教育开眼、开光、开智,很多时候,我读伊顿,醍醐灌顶,如沐春风,如饮醇酒。
一、报名很早
伊顿每年在全世界招收不过区区200人。但伊顿公学规定,孩子一出生,家长立马就要到伊顿公学预报名,否则不予受理。而且家长必须达到指定的学历,具有一定的学术成就,否则不准申报。孩子到了13岁再去参加伊顿录取考试,全世界孩子热火朝天,为了200个名额争得头破血流。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惨烈的竞争。哈佛“hold”不住,牛津“牛”不过,这就是伊顿公学。
那么,伊顿为什么要这么做?
伊顿公学定位非常清楚,直截了当。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培养;但我是要培养全英各界乃至世界级的领袖人物。这一点毫不含糊。伊顿从不遮遮掩掩地说,不放过任何一个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成才。也许这句话是对的,但这不是我的责任,或者说不是我的使命。
伊顿的使命是培养世界级领袖人才。而任何领袖都必须从土壤里长出来,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塑造领袖风范,锻造精英品质,陶冶绅士情操,必须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孩子一出生就要报名。
但,重要的还不在这里,全英以及全世界所有预报名的孩子,从此遵循的就是伊顿理念,浸染的就是伊顿文化,孩子还没有入学,就接受了伊顿教育。
这一浩浩荡荡的准伊顿的大军,全部都是伊顿的拥趸,而且,无一例外,这些人都是伊顿文化的义务宣传者和自觉践行者。
就算这些人将来没有进入伊顿,但伊顿的种子已经扎根,他们的血管里都流着伊顿的血,和伊顿公学唱着同一首歌。而且,这种热爱还会在下一代人身上疯狂地生长。
拿破仑用剑没有征服欧洲,伊顿却用文化征服了世界。
这就是伊顿公学的文化入市战略。可谓大格局、大手笔、大气魄、大境界。
伊顿文化,不仅塑造了伊顿学子的灵魂,还塑造了大英的民族灵魂,更重要的是,伊顿文化引导了民族品格的走向,进而为世界文化输送血液,传播思想,温暖心灵。
二、校园很旧
伊顿和温莎,隔桥相望。温莎是热闹的皇室城堡,伊顿则是一座沉静的小城。伊顿公学成了这座小城最聚焦的地方。之所以聚焦,不仅因为伟大,而且因为平凡。
伊顿公学,号称贵族摇篮,但却毫不起眼,甚至简陋不堪。
伊顿和其他大学一样,照例没有校门,伊顿敞开门教学,无需晃来晃去的门卫。所有的人来到这座小城,都心怀崇敬,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动了伊顿的莘莘学子。
中庭是伊顿最宽阔的地域,但既没有绿草青青,也没有美景相映,只有沙砾铺就的粗糙地面,还有几盏照明的射灯,冷清而又肃穆。
我不知道这样粗疏的地方,何以诞生那么多高贵的灵魂?走出那么多伟大的先驱?
中庭是全校师生集聚的地方。1000多菁菁学子经常肃立于此,听校长持一麦克风,在走廊里训话。恢弘博大的伊顿文化,就这样一点一滴,一丝一毫,传承,弥散,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中庭左边是教室,只能用两个词来形容。一个是寒碜,另一个还是寒碜。
但就在寒碜陋室之中,却走出了大英帝国的19位首相,走出了威灵顿公爵,走出了诗人雪莱、丁尼生,作家菲尔丁、乔治·奥威尔,经济学家凯恩斯,当然还有世界诸多国家的皇室子弟。
他们就这样走进伊顿,然后,走出伊顿,走进发黄的历史,散发着熠熠光芒。
当中国很多学校越来越奢华,人大附中甚至办起了超酷的苹果班,各个学校无不高楼林立,欲与天公试比高。一所世界最著名的贵族学校,却告知我们,真正的贵族不是大楼,甚至也不是大师,而是灵魂中所散发出来的走向真理的一种高贵。
这就是,破旧的伊顿,倔强的伊顿,永远的贵族。
三、等级很严
当我们所有学校,都在不遗余力地追求平等,甚至连学生的成绩都成为个人隐私的时候,伊顿却反其道而行之,学业即等级。
伊顿的等级森严,简直难以置信,甚至有点反常。但每个反常都有原因。
比如伊顿是最著名的贵族学校,但实际上,贫寒不是伊顿拒绝的理由,富贵也非伊顿接受的条件。
再比如伊顿是最著名的私学,但却号称伊顿公学。实际上此“公”非彼“公”,伊顿公学之“公”,乃是伊顿的核心追求。
这里的“公”包含三层意思:公平,即对所有学员一视同仁,任何人都不享受特权;公正,无论是录取还是教育,伊顿都会秉公论断,一视同仁;公益,无论学生毕业后走向何处,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永远都要有回报社会的公益之心。贫穷不落魄,富贵不张扬,这就是伊顿精神。
伊顿的等级极其森严,反映在伊顿校服上。
燕尾服、白衬衫、圆领扣、黑马甲、黑皮鞋。伊顿校服非常昂贵,妆扮一个伊顿人,至少要好几千英镑。
穿着绅士也很重要,这是绅士的第一步。
日本有一所小学,所有的孩子都不允许穿鞋子,都要穿厚厚的白袜子。
因此,这个校园之中,环境极其干净。但学校最终的目的还不仅在于此。他们还想通过学生对脏的拒绝,进而产生一种对美、纯净、纯真的疼爱和呵护。
伊顿的严格着装不仅如此,还区别出很多等级。
学校为不同职位、不同等级、不同荣誉的获得者,设计了不同着装。国王奖学金获得者,在黑色燕尾服中,再加一个披风,非常飘逸。伊顿的“明日之星”,则可以穿上不同颜色马甲,非常帅气。这些都是从所有获奖者中选出的佼佼者。如果这些人再配有银色扣子,则代表最高级别的优秀学生,他们有权参与学校政务。这些学生是伊顿的骄子,任何时候,也都是伊顿学子的偶像。 伊顿之所以通过服饰区别他们,其目的就是要让优秀学生鹤立鸡群,让他们体会优胜者的优越感、荣誉感、尊严感。
伊顿的服装区别,表面上是一种等级,背后体现的却是公平竞争的精神:无论你是权贵之后,还是寒门学子,决定你地位的只有学识才华,而非家财门第。这就是真正的伊顿精神。
伊顿还把每个学科分出14个等级。如进入第1班的学生,即证明他在该科目上已经有了超强的天赋和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机会。而14班则相反,证明学生在该项目上天赋和能力较弱,缺乏自学能力。
这样的等级区分,实际上只是方便老师针对性的教学,以及个别辅导。不存在快慢班之分。这个科目上是14班的学生,另一个科目很可能就是1班的学生,因此,学生没有自卑,只有差异,以及因差异而产生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伊顿的优等生,可以在教室里任何地方,门上、桌子上、椅子上,雕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优等生的权利。而那些龙飞凤舞的桌椅,又成了未来获得者的一种荣耀。
四、品格很炫
人赤条条来到世界,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眼泪中结束,最后平等地躺在坟墓中,这其中的过程就叫做人生。
每一段人生,都需要自己积累和打点,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完成。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的最好时期。从13岁左右开始,学生的成人意识逐渐显现,越来越希望用成人的方式来处世。伊顿公学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独立意识培养的关键期,给孩子们提供了5年独立人格培养的环境。
伊顿公学一共提炼了十大经典品格,对学生进行涵养和蕴藉。
这十种经典品格是: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传统、绅士、幽默和使命感。
当这些经典的品格像种子一样,播在学生的心坎里,或者在不断地敲打中,编织成一张夏洛的网,学生就会心灵强大,当卓越成为一种习惯,这样的学生就会建立起一种世界意识,为人类的进步而学习,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
五、氛围很暖
伊顿的校友,永远是一家人,情同手足,无分彼此,团队精神让伊顿的竞争力扩大了无数倍。
那么,伊顿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原来,伊顿公学有一项“大房子”制度。凡是考进伊顿的孩子,不论年龄、种族,贵贱、贫富,每50人分为一组,住在一幢家一样的大房子里,和一名德高望重的宿舍长住在一起,成为一个大家庭。宿舍长老师,就是他们共同的“爸爸妈妈”。孩子可以自由地到爸爸妈妈屋里打牌聊天,做饭用餐,嬉戏玩乐。
除此之外,每逢周末,伊顿规定,每个老师都要带十位学生到自己的家里,与学生一起做饭,一起游戏,一起活动,在轻松自如中师生敞开心扉,深入交流……
无数个这样的周末,构成伊顿毕业生心中恒远的留恋。在这样一种人文关怀下,伊顿孩子产生浓厚的伊顿亲情,也就不难理解了。当这种校友亲情,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底蕴,势必就会发酵,就会孵化,就会茁壮成长,就会茂盛,就会一代代地传承,并且蔚为大观。
其实,我们也有这样的美好时刻。
《论语》描绘:“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理想,就是孔子的理想。
难怪孔子说:“吾与点也。”而在孔子看来,一个美好的教育理想实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自然也就建成。
但,我们今天的教育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当分数衡量成了一切,一切人性化都必将被戕害,被折断,被抹杀。
当学生在题海中挣扎,当青春被灰色所覆盖。
我们的教育,还剩下什么?
中国学校,最让人神往的是春晖中学,可惜,大师远去,春晖不再。世界中学,我独尊英国伊顿公学,特立独行,如一坚守。
伊顿有很多石破天惊的做法,能够给我们的教育开眼、开光、开智,很多时候,我读伊顿,醍醐灌顶,如沐春风,如饮醇酒。
一、报名很早
伊顿每年在全世界招收不过区区200人。但伊顿公学规定,孩子一出生,家长立马就要到伊顿公学预报名,否则不予受理。而且家长必须达到指定的学历,具有一定的学术成就,否则不准申报。孩子到了13岁再去参加伊顿录取考试,全世界孩子热火朝天,为了200个名额争得头破血流。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惨烈的竞争。哈佛“hold”不住,牛津“牛”不过,这就是伊顿公学。
那么,伊顿为什么要这么做?
伊顿公学定位非常清楚,直截了当。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培养;但我是要培养全英各界乃至世界级的领袖人物。这一点毫不含糊。伊顿从不遮遮掩掩地说,不放过任何一个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成才。也许这句话是对的,但这不是我的责任,或者说不是我的使命。
伊顿的使命是培养世界级领袖人才。而任何领袖都必须从土壤里长出来,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塑造领袖风范,锻造精英品质,陶冶绅士情操,必须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孩子一出生就要报名。
但,重要的还不在这里,全英以及全世界所有预报名的孩子,从此遵循的就是伊顿理念,浸染的就是伊顿文化,孩子还没有入学,就接受了伊顿教育。
这一浩浩荡荡的准伊顿的大军,全部都是伊顿的拥趸,而且,无一例外,这些人都是伊顿文化的义务宣传者和自觉践行者。
就算这些人将来没有进入伊顿,但伊顿的种子已经扎根,他们的血管里都流着伊顿的血,和伊顿公学唱着同一首歌。而且,这种热爱还会在下一代人身上疯狂地生长。
拿破仑用剑没有征服欧洲,伊顿却用文化征服了世界。
这就是伊顿公学的文化入市战略。可谓大格局、大手笔、大气魄、大境界。
伊顿文化,不仅塑造了伊顿学子的灵魂,还塑造了大英的民族灵魂,更重要的是,伊顿文化引导了民族品格的走向,进而为世界文化输送血液,传播思想,温暖心灵。
二、校园很旧
伊顿和温莎,隔桥相望。温莎是热闹的皇室城堡,伊顿则是一座沉静的小城。伊顿公学成了这座小城最聚焦的地方。之所以聚焦,不仅因为伟大,而且因为平凡。
伊顿公学,号称贵族摇篮,但却毫不起眼,甚至简陋不堪。
伊顿和其他大学一样,照例没有校门,伊顿敞开门教学,无需晃来晃去的门卫。所有的人来到这座小城,都心怀崇敬,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动了伊顿的莘莘学子。
中庭是伊顿最宽阔的地域,但既没有绿草青青,也没有美景相映,只有沙砾铺就的粗糙地面,还有几盏照明的射灯,冷清而又肃穆。
我不知道这样粗疏的地方,何以诞生那么多高贵的灵魂?走出那么多伟大的先驱?
中庭是全校师生集聚的地方。1000多菁菁学子经常肃立于此,听校长持一麦克风,在走廊里训话。恢弘博大的伊顿文化,就这样一点一滴,一丝一毫,传承,弥散,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中庭左边是教室,只能用两个词来形容。一个是寒碜,另一个还是寒碜。
但就在寒碜陋室之中,却走出了大英帝国的19位首相,走出了威灵顿公爵,走出了诗人雪莱、丁尼生,作家菲尔丁、乔治·奥威尔,经济学家凯恩斯,当然还有世界诸多国家的皇室子弟。
他们就这样走进伊顿,然后,走出伊顿,走进发黄的历史,散发着熠熠光芒。
当中国很多学校越来越奢华,人大附中甚至办起了超酷的苹果班,各个学校无不高楼林立,欲与天公试比高。一所世界最著名的贵族学校,却告知我们,真正的贵族不是大楼,甚至也不是大师,而是灵魂中所散发出来的走向真理的一种高贵。
这就是,破旧的伊顿,倔强的伊顿,永远的贵族。
三、等级很严
当我们所有学校,都在不遗余力地追求平等,甚至连学生的成绩都成为个人隐私的时候,伊顿却反其道而行之,学业即等级。
伊顿的等级森严,简直难以置信,甚至有点反常。但每个反常都有原因。
比如伊顿是最著名的贵族学校,但实际上,贫寒不是伊顿拒绝的理由,富贵也非伊顿接受的条件。
再比如伊顿是最著名的私学,但却号称伊顿公学。实际上此“公”非彼“公”,伊顿公学之“公”,乃是伊顿的核心追求。
这里的“公”包含三层意思:公平,即对所有学员一视同仁,任何人都不享受特权;公正,无论是录取还是教育,伊顿都会秉公论断,一视同仁;公益,无论学生毕业后走向何处,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永远都要有回报社会的公益之心。贫穷不落魄,富贵不张扬,这就是伊顿精神。
伊顿的等级极其森严,反映在伊顿校服上。
燕尾服、白衬衫、圆领扣、黑马甲、黑皮鞋。伊顿校服非常昂贵,妆扮一个伊顿人,至少要好几千英镑。
穿着绅士也很重要,这是绅士的第一步。
日本有一所小学,所有的孩子都不允许穿鞋子,都要穿厚厚的白袜子。
因此,这个校园之中,环境极其干净。但学校最终的目的还不仅在于此。他们还想通过学生对脏的拒绝,进而产生一种对美、纯净、纯真的疼爱和呵护。
伊顿的严格着装不仅如此,还区别出很多等级。
学校为不同职位、不同等级、不同荣誉的获得者,设计了不同着装。国王奖学金获得者,在黑色燕尾服中,再加一个披风,非常飘逸。伊顿的“明日之星”,则可以穿上不同颜色马甲,非常帅气。这些都是从所有获奖者中选出的佼佼者。如果这些人再配有银色扣子,则代表最高级别的优秀学生,他们有权参与学校政务。这些学生是伊顿的骄子,任何时候,也都是伊顿学子的偶像。 伊顿之所以通过服饰区别他们,其目的就是要让优秀学生鹤立鸡群,让他们体会优胜者的优越感、荣誉感、尊严感。
伊顿的服装区别,表面上是一种等级,背后体现的却是公平竞争的精神:无论你是权贵之后,还是寒门学子,决定你地位的只有学识才华,而非家财门第。这就是真正的伊顿精神。
伊顿还把每个学科分出14个等级。如进入第1班的学生,即证明他在该科目上已经有了超强的天赋和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机会。而14班则相反,证明学生在该项目上天赋和能力较弱,缺乏自学能力。
这样的等级区分,实际上只是方便老师针对性的教学,以及个别辅导。不存在快慢班之分。这个科目上是14班的学生,另一个科目很可能就是1班的学生,因此,学生没有自卑,只有差异,以及因差异而产生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伊顿的优等生,可以在教室里任何地方,门上、桌子上、椅子上,雕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优等生的权利。而那些龙飞凤舞的桌椅,又成了未来获得者的一种荣耀。
四、品格很炫
人赤条条来到世界,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眼泪中结束,最后平等地躺在坟墓中,这其中的过程就叫做人生。
每一段人生,都需要自己积累和打点,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完成。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的最好时期。从13岁左右开始,学生的成人意识逐渐显现,越来越希望用成人的方式来处世。伊顿公学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独立意识培养的关键期,给孩子们提供了5年独立人格培养的环境。
伊顿公学一共提炼了十大经典品格,对学生进行涵养和蕴藉。
这十种经典品格是: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传统、绅士、幽默和使命感。
当这些经典的品格像种子一样,播在学生的心坎里,或者在不断地敲打中,编织成一张夏洛的网,学生就会心灵强大,当卓越成为一种习惯,这样的学生就会建立起一种世界意识,为人类的进步而学习,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
五、氛围很暖
伊顿的校友,永远是一家人,情同手足,无分彼此,团队精神让伊顿的竞争力扩大了无数倍。
那么,伊顿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原来,伊顿公学有一项“大房子”制度。凡是考进伊顿的孩子,不论年龄、种族,贵贱、贫富,每50人分为一组,住在一幢家一样的大房子里,和一名德高望重的宿舍长住在一起,成为一个大家庭。宿舍长老师,就是他们共同的“爸爸妈妈”。孩子可以自由地到爸爸妈妈屋里打牌聊天,做饭用餐,嬉戏玩乐。
除此之外,每逢周末,伊顿规定,每个老师都要带十位学生到自己的家里,与学生一起做饭,一起游戏,一起活动,在轻松自如中师生敞开心扉,深入交流……
无数个这样的周末,构成伊顿毕业生心中恒远的留恋。在这样一种人文关怀下,伊顿孩子产生浓厚的伊顿亲情,也就不难理解了。当这种校友亲情,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底蕴,势必就会发酵,就会孵化,就会茁壮成长,就会茂盛,就会一代代地传承,并且蔚为大观。
其实,我们也有这样的美好时刻。
《论语》描绘:“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理想,就是孔子的理想。
难怪孔子说:“吾与点也。”而在孔子看来,一个美好的教育理想实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自然也就建成。
但,我们今天的教育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当分数衡量成了一切,一切人性化都必将被戕害,被折断,被抹杀。
当学生在题海中挣扎,当青春被灰色所覆盖。
我们的教育,还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