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必令人扼腕的英才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了,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这里虽然是个热闹去处,却是道德沦亡,说不上有什么快活。
  ——《名利场》“开幕以前的几句话”
  英国小说《名利场》(Vanity Fair),几乎成了杨必的名片。
  这部“罕见的佳译”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仍是业界经典译本,著名学者陆谷孙曾撰文高度评价,“英蕤窈窕,元气淋漓,非文字功力出众,小说文学修养精湛者不可为。”
  而《名利场》背后的杨必,又是怎样一位女性?
  吴学昭曾和记者聊过杨必:“她和我姐姐常‘合’(沪语Ge)一起上学,当时我们家离学校近,她每天放学到我家来,我母亲总让她先吃点心再做功课,她15岁就没了母亲,能感到一种家庭温暖吧。”因年龄相近、同在上海工部局女中就读,吴家姐妹和杨必关系颇近。
  “杨必好像和姐姐(杨绛)不太像,她比较年轻,也比较时尚,现在叫帅,从前叫Smart。”吴回忆道,“她长得很漂亮,皮肤雪雪白(沪语);加上她个子高,穿得又时髦,很讲究上海小姐的派头;她在国际劳工局时,我看到她穿那种黑皮夹克,当时很少女孩这么穿,非常帅气。”
  当年,翻译家傅雷还曾请杨必指导傅聪英文。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后,杨必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记者采访了她当年的几位同事和学生。
  电话那头,陆谷孙向记者回应道:“她一向独来独往,感觉蛮孤独的。”
  曾受过杨必个别指导的薛诗绮则说:“她非常豪爽,讲话毫无顾忌,风格像男人。”
  “家里有教养、自己有修养、学问很好、才气很高的一个女同志。”85岁高龄的程雨民概括道。
  杨必46岁英年早逝,留下两部译作,《名利场》(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之外,还有一部女作家玛丽亚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