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统一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二者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性,具体体现在道德精神的一致性、话语建构的互助性、历史镜像的互鉴性、人本信念的统一性、价值属性的共同性.红色文化传播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指引和思想启示,同时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内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统一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二者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性,具体体现在道德精神的一致性、话语建构的互助性、历史镜像的互鉴性、人本信念的统一性、价值属性的共同性.红色文化传播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指引和思想启示,同时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内涵.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释放土地制度改革红利,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基于山东省496个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一户一田”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典型事实分析表明,是否实施“一户一田”的两类农户总成本和人工成本存在显著差异.基准回归分析表明,“一户一田”与玉米生产成本呈现显著负相关,即实施“一户一田”能够显著降低玉米生产成本.进一步使用村组干部支持率作为工具变量,经过筛选样本并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和地区控制变量后,估计结果依然稳健.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实施“一户一田”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机械成本,对农资成本和土地成本并无显著影响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既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受制于生产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人与自然矛盾不断激化的趋势.人与自然矛盾的最终解决,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现生产力高度而合理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二维向度的思想有助于深化对当今国际环境治理复杂性的理解和对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认识,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构造修正的技术创新扩散流量矩阵,可以测算和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关联效应、技术创新扩散的吸收效应和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的吸收和溢出效应整体要优于生产性服务业,两产业扩散效应三年变化趋势波动比较大;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具有高吸收高溢出扩散特征;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具有低吸收高溢出扩散特征;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多线式的.昔日西方强国通过殖民与掠夺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不可能复制也不会重现.现在有一些国家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结果搞得国家大乱、元气大伤.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那么后来居上的中国现代化,则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历史进程.
时当明清鼎革、天崩地坼,熟悉江南地方社会的顾炎武,特意撰写上中下三篇《生员论》,列举生员的种种劣行,主张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梳理材料和时人的看法,生员的群体社会形象确如顾炎武所论,并不光彩,明后期的江南生员,利用免役的特权和高于普通平民的社会地位,或买富差贫,诡寄钱粮,或出入公门,勾结胥吏,干预行政,或行为乖张,武断乡里,操持舆论,不少人甚至混迹社会,无恶不作,成为把持地方的邪恶势力.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构成了走自己的路的主要内涵.其中,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以及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一以贯之,成为走自己的路的鲜明特征.只有走自己的路,中国发展的主动权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才能为中国谋划光明的发展前途.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一个根本”“两个结合”“三大规律”“四个自信”“五大理念”原则,分别
“江苏”的概念并非单一现代行政区域的划分.她衔接世纪空间的沧桑巨变,深受近现代新文化新思想的浸染;承载东南地域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基因,受到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之滋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江苏之思”,是裹挟着诸多文化思想的一种符号,也是汇聚着时代精英、城乡骄子鲜活群体的雕像.百年江苏文学思潮记录了他们丰富而生动想象世界的精神谱系,镌刻了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先驱者的心路印痕.“潮”起江苏则成“思”:由雅集而成革命诗社,开智合群,率先传播新思潮;富庶江南生成市井人生,开启了现代中国通俗文学的先河;废科举,兴教育
党性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性教育百年历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性教育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性教育发展与受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性教育恢复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性教育创新与完善四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党性教育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教育指导思想和学习内容、以聚焦党的中心工作为教育重点、以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的突出问题为教育抓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基本原则等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性教育要根据所处时代的党
马克思的早期反贫困思想孕育于启蒙理性和宗教道德的熏陶之下,发端于对社会现实的政治批判之中,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实践的观点,饱含着对贫苦阶层的人文关怀.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的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国家理性主义的影响,但社会底层贫困的现实与国家理性的冲突成为动摇他先前世界观的支点.对贫困问题的分析使马克思逐渐剥离黑格尔“虚幻”的国家外衣,而“物质利益”问题的思考则推动他廓清了思辨的国家理性主义迷雾,逐渐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厘清早期反贫困思想的演进脉络,能够重现马克思彼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整体发展样貌,还原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会馆公所次第兴起,且空间分布由城郊扩展至城内.此种现象根源于入清后政治、经济在城乡社会的全面扩张与交融.具言之,明清之际江南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较明代城郊商业繁荣,清代城市手工业异军突起,成为商业经济进一步兴盛的有力支撑.不仅如此,清代帝王专制攀至顶峰,以帝王南巡为标志,朝廷强化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因此,会馆公所的时空分布及历史背景为探究江南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