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论据多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不容乐观,固然有立意、构思、文采等原因,但缺乏充足新颖的素材也是其致命硬伤。
  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大量阅读固然是不错的,但有没有捷径呢?有,就是教材选文。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文本时,应该活学活用这些文本,从文本中发现新知识,提炼新元素,挖掘所需要的写作材料,或从文本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甚至以反弹琵琶方式去探求最佳立意,并把这种立意材料作为我们今后作文的素材。下面仅以语文教材必修1、2、3中部分文本的侧面(文本整体的内容、主旨具有普遍性,作为素材未尝不可,但不甚新鲜,恕略)为例来说明教材提供的素材之多和立意之佳。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和“事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等内容,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莫等人才老去”“不以年寿论人才”等观点,所以我们在写作关于人才的议论文时即可大胆使用此论据;《鸿门宴》中有樊哙劝沛公“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语,可以让我们得出“成大事者不拘细”的结论;《包身工》里“带工”的巧舌如簧和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可以做“天上不会掉馅饼”的绝好论据;《故都的秋》中有多处病句,随便举出两例即可作为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材料;《氓》中关于“可说”“不可说”的内容,正好可以成为驳斥“早恋”的素材;《游褒禅山记》本是说明“实现理想、成就事业必须有志、力、物和严谨治学态度”的,但文中有“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样的内容,我们据此可提炼出“不可盲从大流”“成于主见毁于从”等观点,写作与此观点相似的论文时就可以不着痕迹地用上这个材料;《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何尝不是“雄辩不如自修”的最好论据?《过秦论》中有“四君子”“六国士”“十倍地”“百万师”的铺排扬厉和“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的对比,完全可以让我们反弹琵琶成“团结才是力量”的论据。等等。
  当然,在写作实际中,我们并不仅仅把这些素材直接作为论据,而是依据这些素材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充实后,再运用到我们的议论文写作中。这样,既可以充实文章内容,也可使这些教材论据显得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更有助于我们中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迁移。例如,辛弃疾名作《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刘义隆“封狼居胥”典故,我们则可以这样立意——“正视自己”或“凡事要量力而行”等,我们在选用“封狼居胥”典故作论据时,即可展开合理想象,加以充实,嵌入作文中:
  汉朝的霍去病追击匈奴直至狼居胥山,为纪念胜利,封祭此山而还,所以,霍去病名列有汉一代名将之册,大汉声威由此远播。而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虽“志存高远”,但他无视敌我力量的实际,不顾已方军事实力,草率北伐,也想将其声威远扬北朝,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惶失措。看来,仅有雄心壮志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结合此时此地的实际,量力而行,正视自己的实力和能力!
  总之,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本犹如活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解读文本,每个读者都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取出自己所需活水。这就要求我们中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多一个心眼,多动脑筋,多寻渠道,多做研究,学会正确使用这些活水,并准确地把这些活水迁移到写作中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用足用活语文教材,它就是一个包括写作取材在内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藏。
  为文何得美如许,为有教材活水来!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