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瞿秋白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q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瞿秋白是一介书生,论文著书,倚马可待,其文学功底在当年的中国共产党内是排在前几位的。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作为一个理论家、宣传家,乃至革命教育家,瞿秋白才华横溢,绰有余裕。
  1931年初,瞿秋白的领导岗位被解除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因为他可以在一直醉心向往的文学园地为党工作了。从此,瞿秋白开始了他在文学活动中黄金般的辉煌时期。
  鲁迅比瞿秋白年长18岁,又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在文坛的地位比瞿秋白重要得多。然而,正如 《〈三闲集〉序言》 中所说:“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鲁迅把革新的希望寄托于青年,他对萧红等青年的温和,他同青年木刻家们的友谊,让人印象深刻。
  也是在1931年,鲁迅和瞿秋白第一次通信,并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此后瞿秋白遇险时,曾数次前往鲁迅的住所躲避。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遇害,鲁迅非常愤慨,决定编订瞿秋白的译文集以資纪念,于是 《海上述林》 出版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

两人同为“左联”主力


  职位变更后,瞿秋白夫妇每月仅能领到十六七元的生活费,瞿秋白身体有病,但每天仍工作16小时以上。他气定神闲,情绪内敛,从不在朋友、同志和妻子面前诉说其受到的打击。见过他的人,对他的安详、平静、潇洒和幽默,都感到意外。
  1931年4月下旬,茅盾到上海大西路两宜里看望瞿秋白,茅盾当时正写长篇小说 《子夜》,想征求瞿秋白的意见。在和茅盾的交往中,瞿秋白不时问起鲁迅。他对鲁迅景仰已久,对至今未能与鲁迅见面引以为憾。
  5月初,冯雪峰来到茅盾家。瞿秋白看了冯雪峰带来的 《前哨》 上刊登的鲁迅所写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高兴地说:“写得好,究竟是鲁迅。”冯雪峰和茅盾考虑到瞿秋白的安全,打算把他安排到北四川路鲁迅的寓所,但又觉得不是长久之计。最后由冯雪峰设法,在南市区紫霞路68号谢旦如家,替瞿秋白找到住房。
  在这前后,瞿秋白开始和左联发生联系,参与了左联的领导工作。4月底,在茅盾家避难时,茅盾对瞿说,左联像政党,关门主义,不重视作家的创作活动。瞿秋白大致同意这个看法。5月,茅盾任左联行政书记,瞿秋白邀茅盾去谈,提议改进左联工作,再办一个文学刊物,以对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运动,以及1928年以来的普罗文学运动进行研究总结。本来,鲁迅、冯雪峰和茅盾也早有办刊物的打算,经过研究,决定将已被查禁的 《前哨》 从第二期起改名为 《文学导报》,专登文艺理论文章,并创办大型文学刊物 《北斗》,由丁玲主编。瞿秋白此后所写文艺论著,多数发表在 《文学导报》 和 《北斗》上。
  鲁迅是左联的主帅,但他毕竟不是党员,是“统战对象”,所以左联中的多数党员对他尊敬有余,服从不足。瞿秋白则不同,他在党员中的威望和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使得党员们人人折服。所以当他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并对鲁迅充分信赖和支持后,就使得鲁迅如虎添翼。鲁迅与瞿秋白的亲密合作,产生了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艺运动,在日益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道路,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以文会友结为知己


  这一时期,瞿秋白一度从组织上直接领导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委员会 (即文委,是文总的领导核心)。人们发出这样的评价:“左翼文联两领导,瞿霜鲁迅各千秋。”
  过去,左联不允许盟员在资产阶级报刊上发表文章,而自己没有报纸,刊物常被查禁。瞿秋白参加领导左联后,开始逐步、有计划地占领这些宣传阵地。于是,左翼作家发表了许多反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杂文、随笔、漫画等。
  法国人办的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唱片业中首屈一指。公司业务负责人任光与田汉很熟。田汉要夏衍向瞿秋白请示,可不可以争取任光帮助,录制进步歌曲广泛发行。通过任光,把聂耳、田汉、冼星海、孙师毅等人作曲作词的进步歌曲,录制成百代公司唱片。从此,《渔光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 等唱遍华夏大地。
  回顾左联的辉煌战绩,谁都不会忘记鲁迅和瞿秋白的作用。如果把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左翼文艺家队伍比作冲锋陷阵的大军,那么,这支大军的统帅就是鲁迅,而瞿秋白则是当之无愧的政治委员。
  冯雪峰是紫霞路瞿家的常客。瞿秋白见到他时,总是问,鲁迅近来好吗,在写什么,对左联工作有什么意见?冯雪峰见到鲁迅时,也常谈起瞿秋白,转告瞿秋白对工作的意见,鲁迅很看重他的意见。当冯雪峰把瞿秋白对一些译文的意见转达给鲁迅时,鲁迅忙说:“我们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作品!以他的俄文和中文确是最适宜的了。”
  鲁迅也很看重瞿秋白的杂文,说写的尖锐、明白、晓畅,真有才华!但也指出不足之处。鲁迅更看重瞿秋白的文艺理论文章。有几次,他对冯雪峰说:“皇皇大论!在国内文艺界,能够写出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个人!”鲁迅最初交给瞿秋白译的书,是苏联作家格拉特柯夫的长篇 《新土地》,可惜这部书稿后来毁于“一·二八”事变时日军的炮火。
  1931秋,曹靖华把 《铁流》 译稿寄给鲁迅,但未及译出涅克拉索夫写的序文,鲁迅便托冯雪峰请瞿秋白译。瞿秋白很快译出,并将 《铁流》 部分译稿与原著校核。不久,鲁迅又拿卢那察尔斯基 《被解放的堂·吉诃德》 请瞿秋白翻译。瞿秋白立即动手,译文从1931年12月起,在 《北斗》 上连续刊登;1933年10月,又由鲁迅交联华书店出版单行本。鲁迅在后记中说“使中国又多一部好书。”

瞿氏夫妇多次到鲁迅住所避难


  1931年11月间,《毁灭》 译本出版。瞿秋白对照俄文原著校读后,于12月5日写长信给鲁迅,欣喜地说:“我也许和你自己一样,看着这本 《毁灭》,简直非常的激动:我爱它,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鲁迅得信后十分高兴,于12月28日写回信,热情地说:“看见你那关于翻译的信以后,使我非常高兴……我真如你来信所说的那样,就像亲生的儿子一般爱它,并且由它想到儿子的儿子……不过我也和你的意思一样,以为这只是一点小小的胜利,所以也很希望多人合力的更多介绍。”在这两封信中,瞿秋白和鲁迅都以“敬爱的同志”相称。这在鲁迅是极少有的。只是后来,他在 《答托洛茨基派的信》 中,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引为同志”。由此可知,两人友谊之深厚。   瞿秋白和鲁迅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32年夏天。一天早饭后,瞿秋白由冯雪峰陪同,去北川公寓拜访鲁迅,直到晚间才回来。两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鲁迅对这一位稀客,款待之如久别重逢有许多话要说的老朋友,又如毫无隔阂的亲人骨肉一样,真是至亲相见,不须拘礼的样子。总之,有谁看到过从外面携回几尾鱼儿,忽然放到水池中见了水的洋洋得意之状吗?那情形就仿佛相似。他们两人从日常生活战争到文坛情况,都一个接一个地滔滔不绝,生怕时光过去得太快了似的。
  这次会见,使瞿秋白感到振奋。6月间他连续在10日、20日、28日写信给鲁迅,谈他对整理中国文学史和翻译问题的意见。信都写得很长,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9月1日上午,鲁迅和许广平偕海婴冒雨来到紫霞路68号,瞿秋白欣喜地从书桌旁站起来表示欢迎。两人热烈地讨论文字改革。瞿秋白找出一些字,请许广平用广东方言发音。午餐席上,谈笑风生,非常亲热。从这以后,两家来往更为密切。
  杨之华在瞿秋白的鼓励下,写了短篇小说《豆腐阿姐》,瞿秋白让她拿给鲁迅看。鲁迅收到小说后,当天下午改妥,还将文中错字,分别改正。后来鲁迅编译苏联短篇小说集 《一天的工作》,收到作品10篇,其中 《岔道夫》 和 《一天的工作》 两篇,就是杨之华译、瞿秋白校定的。当良友公司答应出版,书稿刚送出,稿酬还未付时,鲁迅便把当天所得版税,抽出60元给杨之华,以补贴瞿秋白家的生活之用。
  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瞿秋白夫妇随时面临被捕的危险。鲁迅夫妇置生死于度外,尽力掩护他们。1932年11月下旬,听说有一个叛徒在盯杨之华的梢,瞿秋白转移到鲁迅家中暂避。为了鲁迅的安全,在甩掉叛徒之前,杨之华在街上转了3天3夜,才来鲁迅的住所。
  1933年2月上旬,中共上海中央局得到情报,说国民党特务要在当晚破坏紫霞路一处机关,中央局组织部长黄文容赶来,要瞿秋白夫妇迅速转移。瞿秋白决定到鲁迅家。于是,傍晚时,由黄文容护送,他们再次到鲁迅家中避难。

分别前夜促膝长谈


  在1933年2月底,黄文容到鲁迅家,把瞿秋白接到中央局内部交通主任高文华家去住。这样频繁的流离搬迁,使鲁迅寝食不安,总想替他们寻找一处比较安全的住房。3月初,鲁迅通过内山完造夫人的帮助,在北四川路施高塔路东穗里12号租到一间亭子间。3月1日、3日,鲁迅两次去看房。4日和5日,瞿秋白夫妇就迁到这里。6日下午,鲁迅拿着一盆堇花来到寓所,看望瞿秋白夫妇,祝贺乔迁。小小的亭子间经过一番布置,特别是挂起了鲁迅手书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对联,竟使满室生辉。
  4月11日,鲁迅全家由北川公寓迁居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两家在同一条马路上,相距不足十分钟的路。鲁迅和瞿秋白来往十分方便,几乎每天都可以见面。
  有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瞿秋白在短时间内,写了一批精美的杂文,用鲁迅的各种笔名,许广平抄过后,由鲁迅当作自己的文章寄出发表。这些文章是:《王道诗话》、《伸冤》 (原题《苦闷的答复》)、《曲的解放》、《迎头经》、《出卖灵魂的秘诀》、《最艺术的国家》、《〈子夜〉和国货年》、《关于女子》、《真假堂·吉诃德》、《内外》、《透底》、《大观园的人才》 (原题《人才易得》)、《儿时》、《中国文与中国人》 等。
  其中有几篇是瞿秋白与鲁迅两人漫谈后写成的。许广平说:“在他和鲁迅见面的时候,就把他想到的腹稿讲出来,经过两人交换意见,有时候会补充或变换内容,然后由他执笔写出。他下笔很迅速,住在我们家里时,每天午饭后至下午二三时为休息时间,我们为了他的身体健康,都不去打扰他。到时候了,他自己开门出来,往往笑吟吟地带着牺牲午睡写的短文一二篇,给鲁迅来看。鲁迅看后,每每无限惊叹于他的文情并茂的新作是那么精美绝伦,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已经达到了那个历史时期杂文的高峰,堪与鲁迅并驾齐驱,成为领袖群伦的大手笔。”
  鲁迅是文化革命战线的主将,敌人攻击他,朋友误解他。瞿秋白把正确地评价鲁迅看成当时文化革命战线上一个重大任务。因此,他白天专心研究鲁迅著作,夜深人静时伏在一张小方桌上写作,花了四夜功夫,写成了《〈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这篇长达17000字的 《序言》,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文献。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惧怕鲁迅,侮蔑魯迅,贬低鲁迅杂文的战斗意义,说他是一个“杂感家”,有的进步刊物甚至攻击他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瞿秋白的 《序言》 却对鲁迅的杂文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他的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的意义。”对于鲁迅本人,瞿秋白称誉他:“是封建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蒂克的革命家的诤友!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特别应该指出,瞿秋白的 《序言》 不只是评价了鲁迅杂文和鲁迅的价值,而且通过对鲁迅的研究,阐明了过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提出但还没有充分阐明的一个问题,即关于从旧式士大夫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后来归附于无产阶级、成为共产主义思想家的问题。从而在这一问题上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
  为了使人们通过鲁迅一生的主要著作杂感,正确认识鲁迅是怎样一个人,鲁迅的思想是如何发展的,瞿秋白从鲁迅一生文学活动和革命活动中概括了如下的结论:鲁迅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他终于宣言:“原先是憎恶这熟识的本阶级,毫无可惜他的溃灭,后来由于事实的教训,以为唯有新兴的资产阶级才有将来。”
  瞿秋白把鲁迅及其思想,放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既指出鲁迅世界观或思想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的发展过程,又指出鲁迅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的革命战斗的过程。他把两个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显示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和革命家,这个符合实际的绪论,具有足以使人信服的说服力。   瞿秋白是对鲁迅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鲁迅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特点,给予科学评价的第一人。他在 《序言》 中所阐明的观点,即便是经过了半个世纪,在今天看来也是精彩的。后来的论者,还没有或者还未能完全逾越这个权威的巅峰。
  由于安全的原因,瞿秋白夫妇于6月初从东照里搬到王家沙鸣玉坊一家花店的楼上,这里是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冯雪峰也住这里。但7月10日的下午,这里的安全又发生问题,必须即刻转移。瞿秋白夫妇决定到鲁迅家去。他们冒着大雨,坐上黄包车,扯下车篷,安全地到了鲁迅寓所,住了一个短时期。
  这以后,杨之华到中共上海中央局组织部做秘书工作,夫妇两人就搬到机关去住,与高文华一家住在一起。大约9月间,一天深夜,突然传来警报,要他们马上离开机关,这时已是凌晨两点钟。瞿秋白和杨之华决定还是到鲁迅家去。
  这一次在鲁迅家只住了几天,就转移到另外的机关里。
  转眼到了1934年1月,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到中共苏区。临行前几天,他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渴望,一股不可压抑的深情,一定要当面向鲁迅、茅盾辞行,并与他们长谈一次。他是预料到,今后天各一方,难得再有见面的机会。杨之华深深理解他的心情,但为了他的安全,让他晚上去,在鲁迅那里住上一天,第二天晚上回家。
  1月4日晚,瞿秋白来到鲁迅家。两个人三个多月没有见面,而这一次相见后就将是长久的离别,两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但两个人都希望倾听对方的谈话,从中体味战友的深情。晚上,鲁迅一定要让瞿秋白睡在自己的床上,他与许广平睡在地板上。
  杨之华在家中,焦急地等了瞿秋白一天一夜,等到第二天晚上他平安归来,才算一块石头落地。瞿秋白为实现这次辞行很高兴,他笑容满面地说:“要见的都见到了,要说的话也说了。大先生和茅盾身体都好,海婴也没病。”但在心里,瞿秋白是有点郁悒的,除了惜别之情,也许是因为不得不离开他喜爱的文艺战线,不得不离开肝胆相照的挚友。
  1月9日,鲁迅收到瞿秋白临行前写给他的信。28日,又收到瞿秋白将要到达苏区时在途中写来的信。鲁迅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鲁迅和瞿秋白之间披肝沥膽、生死与共的友谊,摆脱了世俗的利害,达到了圣洁的境界。它在中国革命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了最有光彩与诗情、最有意义的篇章,历久不衰。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9月6日)
其他文献
【摘要】 网球在过去只是有钱人的运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网球运动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甚至成了小学生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本文对短式网球启蒙式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小学网球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短式网球 启蒙式教学 初探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
【摘要】 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都会充满喜怒哀乐,世界上没有一份风顺的成功。家长要善于鼓励孩子去独立地完成每一件事,请给予孩子在独立尝试中获得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对孩子多一份的信任,把紧张和担心藏在心里。当然,放手并不等于冒险,而是让孩子通过种种的实践机会,锻炼胆量和能力,从而也能学会防范危险的能力。如果家长总是怕孩子出意外,总是保护得严严实实的,如果将来他真遇到什么事,可能就丧失能力和勇气去应对。这如
【摘要】 在高中阶段,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当前的新课改,教师需要秉承生本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真正爱上阅读,融入到语文课堂中,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 生本理念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9-034-01  近年来学校的安全事故依旧呈现频发状态,特别是近期恩施发生的9.2校园伤人致8名学生死亡事件,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使当事人的身心受到摧残,还给整个教育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成为了今年开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学校分管安全工
摘 要:阅读自古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之誉。尤其在现代社会形势下,一个人如果缺乏相应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就很难获得大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如果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无论是工具性教学还是人文性教育,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寸步难行”或者“行之不远”。从本质上来说,阅读既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渐进式过程,又是一种吸纳与体验、内化与迁移的过程,它始终离不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把阅读变为“悦读”,
“我相信,我将永远相信,人生虽是到处充满了黑暗,但是在这黑暗的中间,时时有一点点光明在闪耀着……(我)将认真地开始做一个无私的光明的找求者了。”  这段话摘自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1925年所写的抒情小说《飘零的黄叶》。那一年,25岁的张闻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写下这本小说,以此明志。他称,自己将“冲到人生的战场”,“创造人生的真意义”。  在后来的日子里,张闻天果真这样做了。张闻天曾任党中
“浮夸子”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送给左宗棠的“外号”。  左宗棠在长沙做幕僚时,其所作所为给尚未出山的老九曾国荃留下了一种“表演”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印象。老九曾对老六曾国华这样评价左宗棠:左季高翁(左宗棠字季高)筹画大局,良是以一省之兵应四省之贼,借给各路军饷,藉非渠经营惨淡,断不能处处敷衍。但夙有好谀毛病,以谀词服之,則呼应灵动,无不相宜矣。兄以后寄信,须格外留心为要。  老九
您只看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和《茶馆》,不一定能想得到:这么位老北京范儿的先生,其实是留过洋的。有些位先生,可能一辈子都在中国,但举手投足遣詞造句,很是西式。老舍先生是正经去过英国的,但地道北京话,一世不忘。笔下吃食,也是。“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得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像《骆驼祥子》里,祥子是车夫。
向巴金先生组稿  校完 《探索人生》 的付印样,我长长地吁了口气,那种惬意和快感是他人无法体会的。  “双叶丛书”出版了十二对作家夫妇的合集,但巴金和萧珊伉俪没有入盟。读者困惑,编者苦恼。现在终于无憾可遗了,幸有巴老加盟,不仅壮大了丛书的阵容,更使丛书辉彩倍增,亦大大加强了丛书的权威性。  1994年,最初策划这套丛书时,编者即把巴老作为领衔人物列入计划。当时拟定的宗旨是,遴选在中国现当代文坛 (
《都公谭纂》下卷里有一个故事,真拍出来,怕是比杨乃武和小白菜还离奇。  正统年间,北京有个忠勇前卫的百户,叫杨安。杨安的老婆姓岳,长得很漂亮。有一个锦衣卫校尉垂涎她的美色,想要侵犯,结果没能得逞。半年以后,杨安染疾而死,怀恨在心的校尉跳出来,指控岳氏谋杀亲夫。他有鼻子有眼地编造说,岳氏早和她的女婿邱永有染,杨安得病之后,这一对奸夫淫妇通过邻居郝氏找来术士沈荣,把符纸烧成灰混入汤药中,害死了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