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商以善于经营闻名全国。他们做生意的时候,发现了一条赚钱的经典捷径,就是“薄利多销”。薄利多销是指:以低价、低利扩大销售的策略。“薄利多销”中的“薄利”就是降价, 降价就能“多销”,“多销”就能增加总收益。薄利多销有许多窍门,不是简单的跌价了事,现代企业家研究晋商的薄利多销,其智慧技巧和经营方略值得借鉴。
晋商谋略 薄利多销
《美国种族简史》一书提到,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漫长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商业文化,涌现出了很多名商巨贾。明清时期,中国商业达到了鼎盛,十大商帮之首——晋商,在商场上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最终成了富甲天下的大商人。
薄利多销。明代山西蒲州(永济)商人王文显,经商40余年,百货心历,足迹半天下,以商致富,为商“善心计,识重轻,时低昂,以故饶裕人交,信义秋霜,能析利于毫毛,故人乐取其资斧。”
祁县乔氏,在包头开“复”字商号,做生意不随波逐流,不图非法之利,坚持薄利多销,所售米面,从不缺斤短两,不掺假图利;所用斗称,比市面上商号所用斗称,都要略让些给顾客。包头市民都愿意购买“复”字商号的米面,生意越做越好,收到了薄利多销、加快资金周转的效果。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了许多薄利多销的经验,归纳为营销商谚,如:“不怕不卖全,就怕货不全”;“买卖争毫厘”;“生意没有回头客,东家伙计都挨饿”;“能打会算,财源不断”;“买卖不算,等于白干”等。
晋商重视产品质量、信誉,因而客户只认商标,不加检验便大量购买,致使销路畅通、市场稳定、利润大增。山西人大多从事长途贩运,商品的流通环节十分畅通,自运自销,产销配套,一条龙服务,既保证了供货及时,质量可靠,又赚取了运输费用,可谓一举数得。
他们在内地采购服装、茶叶、布匹、铁锅、白酒、红糖、瓷碗、壶、果品……在草原牧民中贱价抛售,将布料扯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任牧民选购,从而使销售量大增,利润因之增多。
晋商深入了解各地的生活习惯、消费水准、市场容量、产品规格、性能、价格等要素,采取以销联产、产销结合的办法,有时直接联系货源,组织生产加工。平遥、祁县从事茶叶贩运的商人,干脆在福建武夷、安徽六安及湖南等地开设茶叶加工厂,加工包装成砖茶,加盖本公司的商标,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到各地销售。
让利越多 销路越好
司马迁说:“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意思是说,贪婪的商人要价高,让利三分之一,没有人买货物,因而得利就少;“廉贾”则不然,他让利一半,价格虽低,卖得多、销路好,这就是“薄利多销”的道理。目光短浅的人,总是很难克制贪婪,只有真心让利换取信任,才能带来更大回报。
山西有个农民,身背一袋花生米闯进武汉城,卖完这袋花生米之后,发现在武汉销路很好,卖花生米的人也不少。思来想去,他回去尽最大的努力,购了几千斤花生运到武汉。如果像别人那样经营,一无店铺、二无资本,容易赔本。
于是,他把这几千斤花生,仅比收购价高出一点点就出手,虽然少赚一些,资金周转得快,得了不少赚头。嗣后,他大胆购进10万斤花生米运到武汉,将零售价从每斤1.10元降到0.95元。消息传出之后,百姓蜂拥而至,大店铺也竞相进货。他经销的花生米价廉物美,生意越做越大,终于形成规模,获得“花生米大王”称号。
有些人做的是小本生意,业务却蒸蒸日上,规模也翻了几倍。原因何在?他们没有小富即安,满足现状,而是将智慧串缀于经营的每一个角落,发现财富新的落点。在让利的基础上,运用灵巧的经营手段,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商业利润。所以,要想掘得巨大的财富,野心固不可少,智慧亦不可或缺。
1949年以前,毕克突然想到,经营圆珠笔也能赚钱。于是他找朋友华尔,借1000美元做生意。他贯彻薄利多销的原则,赚了大钱。后来,他把销售市场扩大到美国等海外,获得了成功。其后,他又推出了具有与普通笔同样效果的特殊圆珠笔,每支售价仅29美分,行销世界各地。
1972年,毕克又推出全套的彩色圆珠笔,深受欢迎。他在定价上很能迎合顾客心理,从来不把价格定为整数。彩色圆珠笔,5支装的定价为99美分,10支装的定价为1美元98美分。这种定价手法,也是一种经营艺术。他把5支装的售价定为99美分,给人造成“不到1美元,便宜合算”的印象。
质高价低 财源不断
“能打会算,财源不断”;“买卖不算,等于白干”;“买卖争毫厘”。这是晋商中流传的致富商谚。山西晋商,有个传统“生意经”,就是小中见大。他们不求暴利,看重薄利多销,积少成多。清朝晋商常威就是这样致富的。
常威家最辉煌的时候,家财多少,没有人知晓,房产人口,让人惊愕。光绪初年,常家在山西太原的一座宅院,房屋1500多间,占地150亩;大院内人口,3000之多,仅仅家族,超过八百。常家商号叫“瑞隆裕”,在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遍设分号,汉口一地,大商号12家;常家现货白银数量,1000万两之上。可见人丁兴旺、财大气粗。这样一个“富可敌国”的大富商,财产积累方式却是大大出乎人们意料。
常威从来不做暴利生意,生意不管大小,他都一丝不苟,事事精心打理。“薄利多销,质量第一”是经营宗旨和致富名言。他认为:货物只有快速流通,才能产生更多利润。质量更是关键,只有质量更好,商品信誉才高,才能卖得快、销得多。他强调:生意要斤斤计较,买卖靠质量第一。
一把进货关。进货时,质量好、进价低。进砂锅,一定要进平定的货,平定砂锅质量好,较耐用,热得快;磨香油,一定要进平遥的货,平遥芝麻个儿大、皮薄、味香、出油率高,磨出来的油香,油质好,卖得出价钱;进麻绳,一定要进东山的麻,东山麻结实,打出来的麻绳耐用,人家一条麻绳用3年,东山麻绳可用10年。
二把出货关。常威出货大有讲究,卖货时不搞零打碎敲,而是大肆倾销。因为薄利多销,货质优、价又廉,名声好,卖得快。他一出货,就能立即占领和垄断整个市场,使别人的商品价格高、质量差、量又少的货,根本卖不出去,就像山洪暴发一样,别人根本抵挡不住,往往要等他把大量的货都卖完了,才能上柜销售。
薄利多销 经典原则
“薄利多销”的原则,适宜于企业经营所有范畴,单就产品销售因素说,既能使产品轻快地进入买方市场、提供有效供给、服务于社会、产生综合效益,又能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增加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盘活生产资金,是增加企业盈利的有效管理手段。
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薄利多销”有应用原则:
1、产品有生命力,销售步入低谷时,采用薄利多销,可亢进顾客的购买欲,刺激产供销环节的周转、挖掘产品的潜在效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产品属市场淘汰之列,不会再有起色,以多销微利保本为原则,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争取时间,开发出新产品。
3、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多,竞争激烈时,采用薄利多销、降本让利策略,可争夺同类产品顾客,促进本企业产品覆盖率、辐射率、市场占据率提高。
4、新产品试销阶段,以薄利多销方式,使产品尽快进入市场。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和应用频率,建立市场信誉和威信。
5、市场消费基金受到宏观调整资金紧缺时,采用薄利多销,能很快筹措资金,吸引、导致市场购买率的倾斜,形成对企业产品有利的经销势态。
6、原料来源充足、生产工艺简单、技术性一般、产量高、市场及企业吞吐量大的产品,采用薄利多销的原则,使“原料—产品—商品—资金—原料”的良性循环加快,充分发挥企业设备效益、资金效益、技术效益,形成较稳固的生产、供应、销售三位一体基础与发展实力。
我们民营企业家,如果把晋商的薄利多销经营方略研究透了,长进智慧,掌握技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更有希望。
晋商谋略 薄利多销
《美国种族简史》一书提到,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漫长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商业文化,涌现出了很多名商巨贾。明清时期,中国商业达到了鼎盛,十大商帮之首——晋商,在商场上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最终成了富甲天下的大商人。
薄利多销。明代山西蒲州(永济)商人王文显,经商40余年,百货心历,足迹半天下,以商致富,为商“善心计,识重轻,时低昂,以故饶裕人交,信义秋霜,能析利于毫毛,故人乐取其资斧。”
祁县乔氏,在包头开“复”字商号,做生意不随波逐流,不图非法之利,坚持薄利多销,所售米面,从不缺斤短两,不掺假图利;所用斗称,比市面上商号所用斗称,都要略让些给顾客。包头市民都愿意购买“复”字商号的米面,生意越做越好,收到了薄利多销、加快资金周转的效果。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了许多薄利多销的经验,归纳为营销商谚,如:“不怕不卖全,就怕货不全”;“买卖争毫厘”;“生意没有回头客,东家伙计都挨饿”;“能打会算,财源不断”;“买卖不算,等于白干”等。
晋商重视产品质量、信誉,因而客户只认商标,不加检验便大量购买,致使销路畅通、市场稳定、利润大增。山西人大多从事长途贩运,商品的流通环节十分畅通,自运自销,产销配套,一条龙服务,既保证了供货及时,质量可靠,又赚取了运输费用,可谓一举数得。
他们在内地采购服装、茶叶、布匹、铁锅、白酒、红糖、瓷碗、壶、果品……在草原牧民中贱价抛售,将布料扯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任牧民选购,从而使销售量大增,利润因之增多。
晋商深入了解各地的生活习惯、消费水准、市场容量、产品规格、性能、价格等要素,采取以销联产、产销结合的办法,有时直接联系货源,组织生产加工。平遥、祁县从事茶叶贩运的商人,干脆在福建武夷、安徽六安及湖南等地开设茶叶加工厂,加工包装成砖茶,加盖本公司的商标,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到各地销售。
让利越多 销路越好
司马迁说:“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意思是说,贪婪的商人要价高,让利三分之一,没有人买货物,因而得利就少;“廉贾”则不然,他让利一半,价格虽低,卖得多、销路好,这就是“薄利多销”的道理。目光短浅的人,总是很难克制贪婪,只有真心让利换取信任,才能带来更大回报。
山西有个农民,身背一袋花生米闯进武汉城,卖完这袋花生米之后,发现在武汉销路很好,卖花生米的人也不少。思来想去,他回去尽最大的努力,购了几千斤花生运到武汉。如果像别人那样经营,一无店铺、二无资本,容易赔本。
于是,他把这几千斤花生,仅比收购价高出一点点就出手,虽然少赚一些,资金周转得快,得了不少赚头。嗣后,他大胆购进10万斤花生米运到武汉,将零售价从每斤1.10元降到0.95元。消息传出之后,百姓蜂拥而至,大店铺也竞相进货。他经销的花生米价廉物美,生意越做越大,终于形成规模,获得“花生米大王”称号。
有些人做的是小本生意,业务却蒸蒸日上,规模也翻了几倍。原因何在?他们没有小富即安,满足现状,而是将智慧串缀于经营的每一个角落,发现财富新的落点。在让利的基础上,运用灵巧的经营手段,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商业利润。所以,要想掘得巨大的财富,野心固不可少,智慧亦不可或缺。
1949年以前,毕克突然想到,经营圆珠笔也能赚钱。于是他找朋友华尔,借1000美元做生意。他贯彻薄利多销的原则,赚了大钱。后来,他把销售市场扩大到美国等海外,获得了成功。其后,他又推出了具有与普通笔同样效果的特殊圆珠笔,每支售价仅29美分,行销世界各地。
1972年,毕克又推出全套的彩色圆珠笔,深受欢迎。他在定价上很能迎合顾客心理,从来不把价格定为整数。彩色圆珠笔,5支装的定价为99美分,10支装的定价为1美元98美分。这种定价手法,也是一种经营艺术。他把5支装的售价定为99美分,给人造成“不到1美元,便宜合算”的印象。
质高价低 财源不断
“能打会算,财源不断”;“买卖不算,等于白干”;“买卖争毫厘”。这是晋商中流传的致富商谚。山西晋商,有个传统“生意经”,就是小中见大。他们不求暴利,看重薄利多销,积少成多。清朝晋商常威就是这样致富的。
常威家最辉煌的时候,家财多少,没有人知晓,房产人口,让人惊愕。光绪初年,常家在山西太原的一座宅院,房屋1500多间,占地150亩;大院内人口,3000之多,仅仅家族,超过八百。常家商号叫“瑞隆裕”,在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遍设分号,汉口一地,大商号12家;常家现货白银数量,1000万两之上。可见人丁兴旺、财大气粗。这样一个“富可敌国”的大富商,财产积累方式却是大大出乎人们意料。
常威从来不做暴利生意,生意不管大小,他都一丝不苟,事事精心打理。“薄利多销,质量第一”是经营宗旨和致富名言。他认为:货物只有快速流通,才能产生更多利润。质量更是关键,只有质量更好,商品信誉才高,才能卖得快、销得多。他强调:生意要斤斤计较,买卖靠质量第一。
一把进货关。进货时,质量好、进价低。进砂锅,一定要进平定的货,平定砂锅质量好,较耐用,热得快;磨香油,一定要进平遥的货,平遥芝麻个儿大、皮薄、味香、出油率高,磨出来的油香,油质好,卖得出价钱;进麻绳,一定要进东山的麻,东山麻结实,打出来的麻绳耐用,人家一条麻绳用3年,东山麻绳可用10年。
二把出货关。常威出货大有讲究,卖货时不搞零打碎敲,而是大肆倾销。因为薄利多销,货质优、价又廉,名声好,卖得快。他一出货,就能立即占领和垄断整个市场,使别人的商品价格高、质量差、量又少的货,根本卖不出去,就像山洪暴发一样,别人根本抵挡不住,往往要等他把大量的货都卖完了,才能上柜销售。
薄利多销 经典原则
“薄利多销”的原则,适宜于企业经营所有范畴,单就产品销售因素说,既能使产品轻快地进入买方市场、提供有效供给、服务于社会、产生综合效益,又能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增加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盘活生产资金,是增加企业盈利的有效管理手段。
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薄利多销”有应用原则:
1、产品有生命力,销售步入低谷时,采用薄利多销,可亢进顾客的购买欲,刺激产供销环节的周转、挖掘产品的潜在效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产品属市场淘汰之列,不会再有起色,以多销微利保本为原则,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争取时间,开发出新产品。
3、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多,竞争激烈时,采用薄利多销、降本让利策略,可争夺同类产品顾客,促进本企业产品覆盖率、辐射率、市场占据率提高。
4、新产品试销阶段,以薄利多销方式,使产品尽快进入市场。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和应用频率,建立市场信誉和威信。
5、市场消费基金受到宏观调整资金紧缺时,采用薄利多销,能很快筹措资金,吸引、导致市场购买率的倾斜,形成对企业产品有利的经销势态。
6、原料来源充足、生产工艺简单、技术性一般、产量高、市场及企业吞吐量大的产品,采用薄利多销的原则,使“原料—产品—商品—资金—原料”的良性循环加快,充分发挥企业设备效益、资金效益、技术效益,形成较稳固的生产、供应、销售三位一体基础与发展实力。
我们民营企业家,如果把晋商的薄利多销经营方略研究透了,长进智慧,掌握技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