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改革中发展,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才能不被淘汰。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教学方法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 让学生爱语文
1.1 用自己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你应有的人格魅力和你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这是让学生热爱语文的最起码的要求。然而在众多的学生中,喜欢语文课的人寥寥无几。有些家长也觉得,语文没什么好学的,中国人谁不会说中国话,谁不会写中国字,学不学一个样。因此,造成孩子从小时候就不爱学语文。即便是有些家长在孩子小时候让孩子背许多的古诗,但有时也有炫耀自己孩子聪明的成分在里面,出发点也并不是培养孩子对语文的热爱。从小学开始,家长都在为孩子想方设法补数理化和英语,从来没有补语文课的。这足以说明语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悲。因此,要想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爱语文。这个重担就落在语文教师身上,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让学生爱语文的目的。
1.2 做学生的朋友
“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亲近语文,首先语文教师要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以感情打动学生,让学生变得喜欢语文课。笔者是一个比较严肃的教师,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会适时和学生开一个善意的玩笑,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因此,上课的气氛有张有弛,学生对语文课也就会多一分喜欢。
2 保持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关系
在赏识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的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3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笔者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楚、明确。如注重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练习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楚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呢?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笔者认为,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猜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这便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4 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教学中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对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董各庄中学)
1 让学生爱语文
1.1 用自己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你应有的人格魅力和你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这是让学生热爱语文的最起码的要求。然而在众多的学生中,喜欢语文课的人寥寥无几。有些家长也觉得,语文没什么好学的,中国人谁不会说中国话,谁不会写中国字,学不学一个样。因此,造成孩子从小时候就不爱学语文。即便是有些家长在孩子小时候让孩子背许多的古诗,但有时也有炫耀自己孩子聪明的成分在里面,出发点也并不是培养孩子对语文的热爱。从小学开始,家长都在为孩子想方设法补数理化和英语,从来没有补语文课的。这足以说明语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悲。因此,要想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爱语文。这个重担就落在语文教师身上,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让学生爱语文的目的。
1.2 做学生的朋友
“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亲近语文,首先语文教师要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以感情打动学生,让学生变得喜欢语文课。笔者是一个比较严肃的教师,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会适时和学生开一个善意的玩笑,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因此,上课的气氛有张有弛,学生对语文课也就会多一分喜欢。
2 保持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关系
在赏识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的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3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笔者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楚、明确。如注重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练习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楚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呢?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笔者认为,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猜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这便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4 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教学中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对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董各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