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水平也日新月异。我国地震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对地面建筑物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这就需要迫切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研究建筑物的抗震结构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对一个不规则项目的抗震设计过程,按性能化进行设计,整理了建筑抗震的设计思路,提高了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保证了人员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分析
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在不断的发展中,不仅加强对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还更加注重对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这是因为建筑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效果,建筑结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抗震设计。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控性,对于人类社会的破坏也是极其重大的,尤其是地震灾害的发生,突发性强、灾害性大,且不可预测,影响范围广,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不够,容易发生倒塌,还会给周边建筑带来危害。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要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结构特点以及当地的抗震需求,针对建筑抗震能力完成结构设计、空间设计和平面设计等,保证建筑物的稳固性,也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涵与目标
1.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涵
通常情况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就是通过研究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破坏程度,并通过长期的抗震设计经验总结,获取更加有效的设计方案,从而应用到建筑结构当中的过程。地震作为一种随机性非常强的剧烈振动,具有复杂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当中,需要对建筑结构性质、空间、材料、外界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尽可能消除不确定性因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不能仅凭借计算数据,还需要结合地震易造成的工程破坏部位、破坏原理进行考虑,按照地震动理论,通过对抗震设计进行总结,最终确定设计方案,这也是建筑抗震设计当中的一大突破点,从本质上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1.2建筑抗震设计的设防目标
结合地震的实际强度,可以将设防标准划分为3个等级:①第一水准。如果建筑结构遭受了低于当地地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通常建筑不会受到损坏且不需要修理,建筑工程各项功能可以正常使用,也就是所谓的“小震不坏”;②第二水准。如果建筑结构遭受了相当于本地抗震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建筑结构会遭到损坏,但是通过修理或不需要修理即可保证建筑工程各项功能可以正常使用,也就是“中震可修”;③第三水准。如果建筑结构遭受到了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建筑结构不至于倒塌或危及生命的危险,也就是“大震不倒”。
2解决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
2.1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在整个建筑工程抗震体系当中,如果发生了地震问题,会在地震作用下部分延性较好的构件率先出现塑性屈服,也就是可以承担起第一道抗震防线作用。之后,其他构件同样也会起到抗震防护作用,在第一道防线出现了塑性屈服之后,之后的抗震防线会逐次屈服。该方法可以形成多道抗震防线,产生第一道、第二道……第N道抗震防线(取决于塑性屈服构件的数量),如果第一道防线塑性屈服达到了极限时,则第二道防线即可发挥作用。
2.2平面与竖向布局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由于墙体和柱子的平面位置直接与自身的抗震性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合理的对建筑构件进行平面和竖向的分布是抗震设计的主要方向。这就需要在抗震设计中始终坚持以下几点原则:1)竖向与平面构件应整齐简洁;2)刚度重心必须与质量中心相重合。但是在竖向设计时应预防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尽可能地降低建筑的刚度重心,同时尽可能地将错向的建筑竖向结构减少,从而通过对建筑结构的竖向高度、刚度和强度的控制确保其具有较强的均匀性,而且高出屋面的部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预防出现“鞭梢效应”。所以在建筑设计时应尽可能地采用规则的设计方案,否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方式,例如通过设置抗震缝而划分建筑,从而将其分成多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在确保造型的同时兼顾其使用功能的发挥。
2.3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提升的设计要点
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必须紧密结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1)地基;2)抗防线;3)原材料重量;4)空间。这些因素均会对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带来影响。所以其设计要点如下:一是在地基设计过程中,由于其作为建筑抗震的主要部分,所以为了确保其稳定性,就必须确保所采用的地基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严禁出现地基变形的出现,所以相同结构单元的建筑地基性质必须一致,才能更好地将地基的抗震性能发挥出来。二是尽可能地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对称性和均匀性,才能确保其均匀的分布承受力,从而以对称的结构减少地震带来的影响,预防由于应力集中导致坍塌和扭曲的情况出现,因而在设计建筑整体结构时,应采取多元化的方法确保其抗震性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坍塌易发环节应采取相应的牢固措施,才能将危险因素降到最低,进而预防出现安全事故。三是建筑结构设计必须确保建筑物牢固,尽可能地将建筑物自身重量减少,才能将其给地基带来的压力降到最低,即便是出现地震,也能缓解其给建筑带来的冲击力,为人员的逃生延长时间,尤其是对于普通震级的抵抗效果较为明显。四是整个结构设计由于其不在相同的平面上,这就需要将其进行连接并形成整体,而且空间结构也应统一,尤其是建筑竖向结构刚度必须能支撑建筑的自重。
2.4建筑结构平面布置的规则与对称性
根据抗震理念,对建筑立面、平面设计时,应确保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对于不规则建筑工程通常都是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对于工程结构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需要提高内力系数,结合相关标准对弹塑性变形进行分析,薄弱部位需要采用针对性抗震设计。对称性同样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筑结构对称、质量分布对称、刚度对称。
3结语
建筑工程行业在不断的发展中,需要从人文、历史、自然、社会和文化等角度,综合性的考察多种要求,集中做好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保证建筑结构的设计既符合人们的使用需求,又符合自然原理。在人类社会中,地震灾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灾害类型,一旦发生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失,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就是为了更加有效的对抗地震灾害。
參考文献:
[1]张彦国.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问题的解析[J].大科技,2015(12):96~97.
[2]白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问题和意义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6):236~237.
[3]任永卫.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问题的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4(23):111~112.
[4]刘义娟.变电站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问题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5(51):55~56.
(作者单位: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分析
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在不断的发展中,不仅加强对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还更加注重对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这是因为建筑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效果,建筑结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抗震设计。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控性,对于人类社会的破坏也是极其重大的,尤其是地震灾害的发生,突发性强、灾害性大,且不可预测,影响范围广,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不够,容易发生倒塌,还会给周边建筑带来危害。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要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结构特点以及当地的抗震需求,针对建筑抗震能力完成结构设计、空间设计和平面设计等,保证建筑物的稳固性,也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涵与目标
1.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涵
通常情况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就是通过研究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破坏程度,并通过长期的抗震设计经验总结,获取更加有效的设计方案,从而应用到建筑结构当中的过程。地震作为一种随机性非常强的剧烈振动,具有复杂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当中,需要对建筑结构性质、空间、材料、外界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尽可能消除不确定性因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不能仅凭借计算数据,还需要结合地震易造成的工程破坏部位、破坏原理进行考虑,按照地震动理论,通过对抗震设计进行总结,最终确定设计方案,这也是建筑抗震设计当中的一大突破点,从本质上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1.2建筑抗震设计的设防目标
结合地震的实际强度,可以将设防标准划分为3个等级:①第一水准。如果建筑结构遭受了低于当地地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通常建筑不会受到损坏且不需要修理,建筑工程各项功能可以正常使用,也就是所谓的“小震不坏”;②第二水准。如果建筑结构遭受了相当于本地抗震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建筑结构会遭到损坏,但是通过修理或不需要修理即可保证建筑工程各项功能可以正常使用,也就是“中震可修”;③第三水准。如果建筑结构遭受到了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建筑结构不至于倒塌或危及生命的危险,也就是“大震不倒”。
2解决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
2.1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在整个建筑工程抗震体系当中,如果发生了地震问题,会在地震作用下部分延性较好的构件率先出现塑性屈服,也就是可以承担起第一道抗震防线作用。之后,其他构件同样也会起到抗震防护作用,在第一道防线出现了塑性屈服之后,之后的抗震防线会逐次屈服。该方法可以形成多道抗震防线,产生第一道、第二道……第N道抗震防线(取决于塑性屈服构件的数量),如果第一道防线塑性屈服达到了极限时,则第二道防线即可发挥作用。
2.2平面与竖向布局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由于墙体和柱子的平面位置直接与自身的抗震性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合理的对建筑构件进行平面和竖向的分布是抗震设计的主要方向。这就需要在抗震设计中始终坚持以下几点原则:1)竖向与平面构件应整齐简洁;2)刚度重心必须与质量中心相重合。但是在竖向设计时应预防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尽可能地降低建筑的刚度重心,同时尽可能地将错向的建筑竖向结构减少,从而通过对建筑结构的竖向高度、刚度和强度的控制确保其具有较强的均匀性,而且高出屋面的部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预防出现“鞭梢效应”。所以在建筑设计时应尽可能地采用规则的设计方案,否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方式,例如通过设置抗震缝而划分建筑,从而将其分成多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在确保造型的同时兼顾其使用功能的发挥。
2.3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提升的设计要点
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必须紧密结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1)地基;2)抗防线;3)原材料重量;4)空间。这些因素均会对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带来影响。所以其设计要点如下:一是在地基设计过程中,由于其作为建筑抗震的主要部分,所以为了确保其稳定性,就必须确保所采用的地基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严禁出现地基变形的出现,所以相同结构单元的建筑地基性质必须一致,才能更好地将地基的抗震性能发挥出来。二是尽可能地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对称性和均匀性,才能确保其均匀的分布承受力,从而以对称的结构减少地震带来的影响,预防由于应力集中导致坍塌和扭曲的情况出现,因而在设计建筑整体结构时,应采取多元化的方法确保其抗震性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坍塌易发环节应采取相应的牢固措施,才能将危险因素降到最低,进而预防出现安全事故。三是建筑结构设计必须确保建筑物牢固,尽可能地将建筑物自身重量减少,才能将其给地基带来的压力降到最低,即便是出现地震,也能缓解其给建筑带来的冲击力,为人员的逃生延长时间,尤其是对于普通震级的抵抗效果较为明显。四是整个结构设计由于其不在相同的平面上,这就需要将其进行连接并形成整体,而且空间结构也应统一,尤其是建筑竖向结构刚度必须能支撑建筑的自重。
2.4建筑结构平面布置的规则与对称性
根据抗震理念,对建筑立面、平面设计时,应确保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对于不规则建筑工程通常都是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对于工程结构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需要提高内力系数,结合相关标准对弹塑性变形进行分析,薄弱部位需要采用针对性抗震设计。对称性同样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筑结构对称、质量分布对称、刚度对称。
3结语
建筑工程行业在不断的发展中,需要从人文、历史、自然、社会和文化等角度,综合性的考察多种要求,集中做好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保证建筑结构的设计既符合人们的使用需求,又符合自然原理。在人类社会中,地震灾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灾害类型,一旦发生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失,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就是为了更加有效的对抗地震灾害。
參考文献:
[1]张彦国.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问题的解析[J].大科技,2015(12):96~97.
[2]白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问题和意义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6):236~237.
[3]任永卫.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问题的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4(23):111~112.
[4]刘义娟.变电站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问题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5(51):55~56.
(作者单位: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